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是特发性室性早搏(IPVC)的标准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确定低、中、高负荷量的患者在RFCA术前术后的自主神经系统(ANS)活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共200例特发性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在200例患者中,179例(89.5%)手术消融成功。将消融成功的患者分为低负荷组(负荷量≤15%)、中负荷组(负荷量15%~25%)和高负荷组(负荷量≥25%)。评估不同负荷和不同消融部位患者的临床数据、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心率减速力(DC)。结果 高负荷组的平均心率、5 min均值标准差(SDA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指数、逐次R-R区间差异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RR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高于低负荷组,而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之比低于低负荷组。消融后,SDNN、SDNN指数、SDANN、rMSSD、pNN50、震荡斜率(TS)和DC显著降低(P<0.01),LF/HF和震荡初始(TO)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是指一组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因此又称正常心脏室速,预后良好。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已成为一种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已成功治疗26例。 资料和方法1998年2月-2001年5月,连续收入住院的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大多数患者均有反复发作史,并使用过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26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2-52(36±15)岁,室速发作时心电图示频率为130…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35岁,2个月内反复发作晕厥2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证实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体格检查、血生化、心肌酶学、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于左室后壁标测到期前程度最早的室早前Purkinje纤维电位(简称P电位),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温控50W,60℃,消融240s,室早消失。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无晕厥及室早发生。结论:P电位标测及起搏标测产生与12导联心电图记录室早类同的QRS波有助于室早消融,进而预防室颤再发。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68 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本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右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左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时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消融靶点的确定及消融结果。方法对3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以及它们和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则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消融靶点的确定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起搏标测法,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主要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右室流出道室速组在起搏标测起搏ECG和VT时ECG的12导联QRS波完全相同处消融成功率较高。结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心电图可初步估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 (RFCA)是当今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tachycardia ,VT)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VT ,成功率高 ,效果好。我院采用RFCA方法治疗特发性左心室VT患者 9例 ,收到良好效果。临床资料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5月入院的特发性VT患者 9例 ,男性 7例 ,女性 2例 ,年龄 2 0~ 5 8(38 2±19 4)岁。VT发作持续时间 2~ 2 40min ,全部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 ,1例于VT发作时出现晕厥。VT发作病史最长者 32年 ,最短 5个月 ;发作时心室频率 136~ 2 5 0(16 2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特发性室性早搏(PVC)不同早搏负荷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根据早搏负荷,将91例特发性PVC患者分为低负荷组32例、中负荷组37例、高负荷组22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TO、TS均明显改善(P均〈0.01),以低负荷组改善最大,中负荷组次之,高负荷组最小。结论 RFCA能改善特发性PVC患者的HRT,且随早搏负荷增大其改善程度减弱;HRT改善可作为RFCA治疗特发性PVC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研究起源于主动脉左右冠状窦交界处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探讨该部位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院19例起源于左右冠状窦交界处室性早搏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研究不同的射频消融导管贴靠方式,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主动脉左右冠状窦交界处起源室性早搏体表心电图特点为:胸前导联移行较早(V3导联之前),V1导联常见降支有切迹的QS型或r S型,部分患者成功消融部位具有窦性心律晚电位,主动脉窦内瓣上瓣下无特异性差别。三维Catro 3标测进一步证实室性早搏最早起源位于两窦之间:瓣上12例、瓣下7例。瓣上消融采用导管J形贴靠于左右冠状窦之间,双向对侧反复消融,多数患者室性早搏即刻终止,但部分患者仍需行主动脉瓣下U形贴靠于两窦之间,心室侧消融方可取得效果,即刻手术成功率均可达100%。随访资料证实术后1、3、6及1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起源于左右冠状窦交界处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可有特征性表现;瓣上瓣下导管联合消融可以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正常心脏室早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QRS与室早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的起搏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8例患者室早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室流出道3例,左室流出道1例,左冠状动脉窦1例,左后间隔1例,右后间隔1例,右室室上嵴1例。即刻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室早,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临床多发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 ,近年报告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IVT效果好[1 - 4 ] 。我院自 1993年开展RFCA以来治疗IVT 45例 ,43例获得成功 (95 6 % ) ,兹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5例IVT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年龄10~ 5 9(31 8± 13 1)岁。患者入院后经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全部病例心室晚电位检查阴性。  IVT发作时常规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 140~2 30 (182± 2 8)次 /min ,2 5例呈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13.
对 19例 IL 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出现的 P电位 ,并以此处为靶点进行消融。 19例中 ,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间隔面者 18例 ,左室流出道 1例 ;有 17例标测到 P电位 ,较体表心电图 QRS波群平均提前 2 4.7± 9.0 ms,均为起源于间隔部位者 ;另 2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 V波 ,分别提前 10 m s和 2 0 ms。射频消融治疗的总成功率为 95 .2 % ,复发率 5 %。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 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是提高消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室性早搏(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已经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对于频发室早、药物治疗效果较差或患者不耐受药物治疗的室早,射频消融术已经逐渐成为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诊疗指南中,室早的射频消融还没有被列入其中。本文总结自1994年以来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结果和随访评价,建议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适应证和该项治疗在指南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盐水灌注消融电极(A法)与常规温控消融电极(B法)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早搏(PVS)的疗效。方法38例左室特发性PVS者分两组分别采用A法与B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A法与B法参数的差异,并观察A法治疗效果。结果A法比B法电极温度低而功率高,二者消融时间无差异,A法治疗成功率更高。结论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射频治疗左室特发性PVS疗效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分为单纯室性早搏组和左室扩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左室扩大组男性更为多见(60.78% vs.34.75% P<0.01)、体重指数更高(25.22±4.31 vs. 22.94±3.85 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836.19±345.61 vs 762.12±165.71 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60.78% vs.18.44% P<0.01)。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结论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较为常见,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对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状况、心电图特点和消融结果.方法对12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年龄、性别、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心电图进行分析,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分析消融术失败或室性心动过速复发的原因.结果经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好发于年轻人,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较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多见,11.8%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出现11室房逆传.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1.01.3,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2.96±26.18),诱发率为90.2%,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为85.4%.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男女比例为8.61.0,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8.15±43.73),诱发率为96.5%,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0%.结论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相对成熟的技术,可以作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法治疗,男28例,女24例,年龄15~67岁,平均45.1岁;病史3~14年,平均6.8年均有明显症状,但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多种抗心律药物治疗无效,心电图显示室性早搏均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导联为高大的R波。采用起搏标测。结果即刻成功率94%(49/52)。术前与术后1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为(11250~37460)次/24h和(0~1120)次/24h,两者间差异(P<0.01)。随访2~32个月,无复发。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导管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左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8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药物治疗无效,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8例患者7例射频消融成功。7例中6例在主动脉瓣下方的左室流出道记录到提前(31±8)ms的心室激动,室性早搏形态与起搏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完全相同者5例,11导联相同者1例;1例在左冠窦内记录到提前33ms的心室激动,属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特殊类型,消融成功。随访3~21个月未复发。1例左室流出道早搏因多处标测未找到理想的靶点,消融失败。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12例频发的,药物难治性的顽固性室性早搏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本组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其中11例为右定流出道,1例为左室来源,早搏量为12000~53000/24小时。经用起搏标测为主的定位方法局部放电,8例呈性早搏完全消失,3例明显减少,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17个月,有效病例术后无复发或早搏量增多。初步结果表明,对某些多发的顽固性室性早搏,射频消融能提供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