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3~8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根据随访CT或MRI影像判断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出血组(PSHT)及未出血组(PSNo-H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SHT及PSNo-HT两者相应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对表面通透性(rPS)值预测H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26例患者进行入院CTP检查的患者中11例发生HT。PSHT组与PSNo-HT组患者的r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rCBV及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PS阈值为5.81时,预测H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1%、87.50%。结论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能够判断哪些患者易发生HT,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g,延时2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Y)、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r)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Y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CT灌注成像(CTP)与复发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98例,均行CTP检查,将患者灌注数据传至GE工作站处理数据,按照时间-密度曲线计算生成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认知功能评估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以MoCA评分≥26分示认知功能无障碍,以MoCA评分<26分示认知功能障碍。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情况。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CBF和CBV变化,复发组与非复发组CBF和CBV变化,分析CBF和CBV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CBF和CBV与复发相关性。结果根据MoCA评分评估,其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7例,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1例。认知功能障碍组CBF和CBV显著低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P<0.05)。随访6个月,复发患者13例,非复发患者85例。复发组CBF和CBV显著低于非复发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BF和CBV与认知功能障碍呈线性负相关(P<0.05),CBF和CBV与复发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CTP检查CBF和CBV与复发及认知功能障碍呈线性负相关,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MRPWI)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放疗后发现颅内再次出现异常占位的脑胶质瘤患者38例,均行MRPWI检查,记录相对脑血容量( CBV)、相对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及团注到达时间( BAT),最终各参数结果等于病灶区值/对侧正常脑组织值,分别用rCBV、rCBF、rMTT、rTTP、rBAT表示。 MRPWI检查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显示,33例为胶质瘤复发,5例为放疗后脑损伤。 MRPWI、MR常规检查显示胶质瘤复发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0.0%、40.0%。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高于放疗后脑损伤者,P均<0.05。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V与rCBF呈正相关(r=0.32,P=0.031)。结论 MRPWI检查是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可靠方法,脑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经知情同意并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F)、脑血容量(CBV)比值(rCBV)均有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均有降低。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提高,rMTT降低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脑灌注成像技术(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太原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初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P与CTA联合检查。分别比较CTP、CTA及CTP联合CTA 3种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检查结果、诊断效能、不同灌注异常区域与正常区域CTP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50例病人经CTA检查34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经CTP检查诊断38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CTP联合CTA检查41例为真实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相比CTP、CTA单独检查,两者联合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与正常对照区域比较,半暗带及梗死区域的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更少,平均通过时间(MTT)更长(P<0.05),对比剂峰值时间(TTP)更长;与半暗带区域相比,梗死区域的CBF及CBV更少,MTT、TTP更长(P<0.05)。结论 应用CTP可以更好地反馈脑卒中病人机体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评估及干预;采用CTA可以对病人脑部血管阻塞部位、脑梗死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在慢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32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病人行CT平扫和一站式全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流入时间(TTS)及Tmax灌注伪彩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并根据CTA中MCA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状况,将32病人分成侧支丰富组和侧支减少组,比较两组CTP参数,并统计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的辐射剂量。结果 32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丰富组病人患侧与健侧比较,CBF降低,CBV增高,MTT、TTD、TTS、Tmax延长,患侧与健侧的CBF、CBV、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与健侧TTD、TTS、T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减少组患侧CBF降低,CBV增高,患侧与健侧的CBF、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TTD、TTS、Tmax均延长,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平扫和全脑CTP总的辐射剂量均值为(2.41±0.11)mSv。结论第三代双源CT全脑灌注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及侧支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10.
对30例脑胶质瘤患者于术前、术后分别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前病灶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术后病灶区、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结果显示,术前脑胶质瘤随肿瘤级别的增高病变区rCBV升高,P<0.01;术后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未复发者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升高,P均<0.01;未复发者,病变区CBF、CBV较对侧正常脑组织区域低,P均<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对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而且有助于术后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后行CT灌注成像,比较两组颅脑CT灌注成像参数,大脑中动脉(MCA)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变化情况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均较治疗前增加(P 0.05),对照组梗死周围区域CBV较治疗前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区域CBV和CBF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梗死周围与梗死中心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梗死周围rCBV增加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Vp、Vm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疏血通注射液通过改善脑梗死病人梗死中心及其周围区域组织灌注,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深圳市松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观察组患者予以HUK0.15PNA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及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治疗前后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IP)体积、患侧/健侧相对灌注参数[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侧支循环改善情况,计算ΔrMTT(治疗后rMTT-治疗前rMTT)、ΔrTTP(治疗后rTTP-治疗前rTTP)、ΔrCBV(治疗后rCBV-治疗前rCBV)、ΔrCBF(治疗后rCBF-治疗前rCBF)。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rL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rLM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IP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WI序列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P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健侧ΔrMTT、ΔrTTP、ΔrCBV、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ΔrMTT、ΔrTTP、Δ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患侧Δ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侧支循环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能有效改善AIS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残障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CTP)、Albertu脑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在检测可逆性脑组织缺血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62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这些患者均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持续时间3 h)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脑卒中患者最初影像学评估包括非对比增强CT(NCCT),CT血管造影(CTA)和CTP。结果共25例患者存在CTP ASPECTS不匹配。CTP ASPECTS不匹配亚组最终脑梗死体积分别与NCCT 0 h-ASPECTS,平均间隔时间(MTT)-ASPECTS,脑血容量(CBV)-ASPECTS,NCCT 24 h-ASPECTS均呈负相关,ΔmRS分别与NCCT 0 h-ASPECTS,MTT-ASPECTS,CBV-ASPECTS,NCCT 24 h-ASPECTS间均呈负相关。与所有患者组或所有前循环事件的患者亚组相比,在CTP ASPECTS不匹配亚组,ASPECTS和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较高。MTT-ASPECTS和CBV-ASPECTS分数与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比NCCT 0 h-ASPECTS(即入院时NCCT-ASPECTS)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要强。二分ΔmRS,采用ΔmRS≤1表示良好的临床效果,MTT-NCCT 24 h ASPECTS不匹配的统计学显著性最低的阈值为2(P=0.04),该值预测良好的临床结果。在MTT-NCCT 24 h ASPECTS不匹配≥2的患者亚组(n=12),此参数和CTP-ASPECTS不匹配间有较强的相关性(r=0.79,P0.001),并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2=0.671)。结论 CTP ASPECTS不匹配可充分预测潜在的可挽救缺血脑组织的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鸢尾素(Irisin)水平对继发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有无继发HT,将其分为未继发HT组97例和继发HT组64例。血清PGC-1α mRNA、Irisin水平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肌酐均应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HT患者血清PGC-1α mRNA、Irisin水平与血脂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GC-1α mRNA、Irisin水平的预测价值,并探究其影响危险因素。结果 继发HT组PGC-1α mRNA、Irisin、TG水平低于未继发HT组,HDLC水平高于未继发HT组(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HT患者血清PGC-1α mRNA、Irisin与TG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血清PGC-1α mRNA、Irisin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H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5、0.893,特异度分别为85.9%、87.5%,灵敏度分别为74.2%、82.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60,特异度为89.1%,灵敏度为87.6%;PGC-1α mRNA、Irisin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HT的保护因素(P<0.05),HDLC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继发HT患者的血清PGC-1α mRNA、Irisin水平较未继发HT者显著降低,可能对预测HT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短期变化。方法采用CT灌注成像(CTP)检查单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35例,有19例完成随访,根据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10例(狭窄率50%~69%)和重度狭窄组9例(狭窄率70%~99%)。分别在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将狭窄侧参数值比对侧相对正常侧参数值,即获得各感兴趣区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rTTP),3个月后复查CTP,比较CTP前后参数值,并比较2组脑灌注差异。结果19例患者中,脑CTP参数好转7例(36.8%),无变化7例(36.8%),恶化5例(26.3%),其中rTTP延长5例,rCBF下降4例。中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6、3、1例,重度狭窄组好转、无变化和恶化分别为1、4、4例,2组脑灌注好转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vs 11.1%,P=0.04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CTP检测脑灌注下降患者短期脑灌注可发生变化,部分患者脑灌注改善。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19,(6)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因存在丁苯酞使用禁忌证而未给予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I显示的病灶侧责任动脉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局部峰值时间(rTT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灶侧责任动脉rCBF、rCBV、rMTT以及rT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rCBF、rCBV水平均显著升高,rMTT、rTT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的rCBF、rCB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MTT、rTT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选取因缺血性脑卒中收住入院的413例老年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后是否发生HT为HT组和NHT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2个月后的临床转归情况(m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NLR及其余指标与发生HT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NLR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病史、脑卒中病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NLR水平及mRS评分在HT及NHT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房颤病史、WBC、NEUT、LY及NLR是预测HT发生的独立因素。NLR与患者mR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经常规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与NLR水平密切相关,这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HT早期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33例发病<5 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平扫后,再行CTP,24 h后复查CT.结果 33例患者基线CT平扫均未见异常.CTP显示15例正常,18例异常.CTP正常者病灶侧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egional mean transit time,rMTT)分别为(32.588±5.877)ml/(100 g·min)、(1.205±0.261)ml/100 g和(2.937±0.887)s,与健侧的(33.208±6.740)ml/(100 g·min)、(1.233±0.290)ml/100 g和(2.854±0.799)s无显著差异(P均>0.05);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11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为低血糖、2例为脑干梗死.18例CTP异常患者病侧rCBF、rCBV和rMTT分别为(6.580±3.457)ml/(100 g·min)、(0.803±0.285)ml/100 g和(14.947±4.665)s,与健侧的(34.756±4.126)ml/(100 g·min)、(1.622±0.708)ml/100 g和(3.794±1.775)s差异显著(P均<0.05);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为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 CTP可用于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且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人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另一侧狭窄率〈30%,脑梗死、TIA组患侧狭窄率均〉50%)。对全部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33枚。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7d,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3组术前、术后7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F)及相对达峰时间(rTFP)。结果①同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症状组术后胛P(1.01±0.02)缩短,其余灌注指标变化不显著;TIA组的rTrP(1.10±0.06)、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脑梗死组的rTFP(1.11±0.05)、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均P〈0.05;rCBV均无明显变化。②3组比较:术前3组rTTP、rMTF、r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肿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