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与减影法CT血管成像(CTA)对未破裂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1月行3D-TOF-MRA和CTA检查未破裂动脉瘤患者,3D-TOF-MRA和减影法CTA平均间隔时间11.2d,均行开颅夹闭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 86例患者确诊为动脉瘤93个,3D-TOF-MRA对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和100%,减影法CTA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3D-TOF-MRA检查可作为小动脉瘤首选筛查手段,且可直接利用减影法CTA进行手术治疗而无需术前再行DSA检查,对不易进行栓塞治疗宽基底动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AD患者行双排螺旋CTA检查,15例行DSA检查。结果CTA检查发现Debakey分型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22例,结合后处理图像能清晰显示动脉内真、假双腔,发现动脉瘤破口30个。DSA检查发现动脉瘤破口17个,真、假腔及内膜瓣影与CTA扫描所示一致。结论DSA在夹层动脉瘤破口的检出上有优势;CTA检查适用于夹层动脉瘤的快速筛查、分型及复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三维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其中1例仅行CTA检查。所有病例再行CTA、DSA检查,将所有检查结果及术中发现做比较。结果 (1)CTA发现55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1例多发动脉瘤;DSA发现52例共56个动脉瘤,9例宽颈,4例多发动脉瘤;共治疗53例。(2)9例宽颈动脉瘤,4例手术(2例分别球囊、支架辅助栓塞),4例多发动脉瘤均行手术夹闭,1例载瘤动脉闭塞;43例窄颈动脉瘤,31例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9例夹闭,3例转院。(3)2例仅依据CTA资料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与CTA检查结果相符。结论 CTA和DSA联合检查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和破裂的高危因素,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约占43.2%。而高血压患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尚不清,高血压脑出血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情况也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头部CT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8例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我们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和疗效评价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A与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治疗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各自优势.方法 将67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及DS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对比,评价CTA及DS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三维形态与空间关系的显示能力.结果 67例疑似患者有53例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为动脉瘤,发现动脉瘤69个.CTA检查准确性为98.6%,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2.9%,DSA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1%,96.2%,92.9%.CTA对检出78.3%的动脉瘤可准确清楚地显示其三维形态及空间关系,而DSA仅为58.8%.结论 CTA与2D-DSA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CTA对动脉瘤三维形态及空间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64排螺旋CTA与高场强MRA效果对比。方法收集CTA、MRA资料,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各87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者,两组间各有100例采用DSA检查,观察以DSA为基准的CTA、MRA检查效果。结果以DSA为基准,CTA、MRA对小动脉瘤、中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灵敏度及对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灵敏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颅脑CTA对微小及小动脉瘤的检出率略高于MRA。结论颅脑CTA动脉狭窄和动脉瘤检出灵敏度较MRA高,但较风险较大的微创DSA低,对于发病率较低的烟雾病检出三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41例(258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160例(172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和81例(86个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手术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夹闭术+血肿清除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破裂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意识状态。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CT血管成像(CTA)或DSA)]随访。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破裂组160例患者,术前GCS评分(8±2)分,9例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3例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 8%(14/160);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术后(15±2) d GCS评分[(9±3)分]较术前改善(t=-6. 240,P 0. 01),78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81例未破裂组患者中,7例(8. 6%)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术后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45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280,P=0. 194)。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MCAA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 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旱行DSA检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0例,共有动脉瘤64个,分别进行CTA(血管造影)与DSA(三维数字减影造影)检测,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确诊患者58例,检测出动脉瘤61个,其中1个动脉瘤误诊,3个动脉瘤漏诊;DSA确诊患者60例,检测出动脉瘤63个,无误诊,1个动脉瘤漏诊。CTA手段患者动脉瘤成像图的显示清晰度优于DSA,能够清晰的观察患者动脉瘤结构。两组诊断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TA手段创伤低、手术费用少、对患者动脉瘤显示较优;DSA在小于3mm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较高,漏诊率低。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相近,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和动脉瘤颈可见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均接受CTA与2D DSA、3D DSA检测,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A、3D DS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优于2D DSA(P<0.05);CTA、3D DSA的误诊率均明显低于2D DSA(P<0.05);2D DSA在颅内动脉瘤颈可见度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明显低于CTA,3D DSA明显优于CTA(P<0.05)。结论2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方面与CTA相比,基本无差异,但是其在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的应用价值优于2D DSA。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径、瘤形态、与载瘤血管之间的关系方面与CTA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5—2013年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DSA和CTA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两者诊断符合率。结果 CTA诊断符合率为94.87%,DSA诊断符合率为97.44%,CTA诊断符合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P>0.05)。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并准确反映瘤体、瘤颈大小及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不亚于DSA,且辐射低、安全性高、检查速度快、后处理功能强大,可作为急查和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床突旁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的22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A检查.根据DSA及CTA检查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复查CTA以判断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 CTA显示24枚动脉瘤,漏诊1枚颈动脉窝和1枚颈内动脉后壁动脉瘤.其中22枚动脉瘤行动脉瘤夹闭术;1枚行包裹术;1枚眼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加颅内外血管架桥术;2枚对例眼动脉段动脉瘤未处理.术后14例复查CTA,4例复查DSA,4例拒绝复查.复查CTA证实13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架桥术后血管通畅.结论 CTA对于判断前床突、视嵴、视神经管上壁等骨性结构是否需要磨除、动脉瘤是否可以夹闭及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A也是动脉瘤术后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董家军  伍益 《山东医药》2008,48(23):4-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对33例经CT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于显微镜下经3种途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关颅前用罂粟碱盐水冲洗术野,术后静滴尼莫地平.结果 33例均完成手术治疗,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Ⅱ级(植物生存)2例、Ⅲ级(严重伤残)12例、Ⅳ级(轻度伤残)8例、Ⅴ级(恢复良好)1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或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后应及早于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手术要点为取翼点人路,采用Yasargil切口,切口尽可能低,要充分磨除蝶骨嵴,术中视具体情况经三种途径分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由于血管影像技术的进步,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现率愈来愈高。据文献报告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在普通人口中占2%~10%。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率却相对较低,其年破裂率为1%~2%。大多数动脉瘤并不发生破裂,这使得神经外科医师对偶然发现的未破裂动脉瘤是否进行手术感到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头部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开颅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准确性。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48例患者50个动脉瘤,其中46例为单发动脉瘤,2例为2个动脉瘤。动脉瘤最小直径2.2mm,最大直径43mm。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1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动脉瘤与64排螺旋CTA显示的动脉瘤符合率为97.2%。结论64排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可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9.
MRA和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与CT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MRA和CTA检查,后处理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以DSA和动脉瘤夹闭术作为参考标准,比较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 在14例中,经选择性DSA和动脉瘤夹闭术证实21个动脉瘤,其中17个动脉瘤CTA和MRA均显示良好,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瘤颈宽度、瘤体最长径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MRA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敏感性为90.5%。CTA为95.2%。结论 MRA具有无创、费用低、无并发症、无放射性损害、空间分辨率高、不用造影剂即可明确诊断的优点,在评估动脉瘤及帮助确定治疗方案等方面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可以成为临床筛查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