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较为常见,动脉瘤一旦破裂,致死率、致残率高.UIA诊疗过程包括动脉瘤检出、评估破裂风险及治疗获益、治疗策略选择及术后随访等,对UIA的全面了解和精准评估有助于更好地治疗该疾病.2015年美国卒中协会出版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此后关于UIA的高质量研究及先进的诊疗技术陆续发布,但目前仍缺乏...  相似文献   

2.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包括偶然发现的动脉瘤、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中的未破裂动脉瘤以及有临床症状但未出血的动脉瘤。该类动脉瘤虽未破裂,但都存在破裂出血的风险。破裂风险因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通过综合评价各种危险因素来确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最主要的危险是破裂后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有文献报道,85%的SAH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应当对未  相似文献   

4.
积极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于2009年4月25—27日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会议对目前临床脑血管病防治的一些热点或有争论的问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这些问题虽然不能期望通过几次辩论就达成共识,但勇于质疑传统观念,培养对问题不确定性思考的理念,是推动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辩者,言之信也”。本期刊登此次会议一些专家热点交锋的问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诚挚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或提出你们在治疗脑血管疾病临床实践中的困惑和疑点,以便在第七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与国内外专家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66例UIA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1个月内发生癫痫22例,未发生癫痫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癫痫组患者术前癫痫史比例、大脑中动脉瘤比例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癫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癫痫药物使用史、颅内肿瘤及卒中史、动脉瘤最长径、动脉瘤形态、多发动脉瘤、支架使用、术中破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术前癫痫史(OR=9.282)、大脑中动脉瘤(OR=6.647)是血管内治疗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术前有癫痫史及大脑中动脉瘤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绝大部分患者的UIAs终生不会破裂。目前,无论是开颅手术还  相似文献   

8.
脑动脉瘤可因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眼神经和视神经等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而被发现,而有些病例却是因其他原因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前者为破裂动脉瘤,后者为未破裂脑动脉瘤,二者不仅在诊断发现上不同,而且在其病变结构、临床特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UIA患者血管内治疗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的156例UIA患者,分别于血管内治疗前1~2 d(医师术前谈话后)以及血管内治疗后出院前行汉密尔顿焦虑...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分颅内未破裂的小动脉瘤无需手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eranial aneurysm,UIA)是否均需要治疗?何种类型的动脉瘤需要治疗及采取何种方式治疗?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21世纪是循证医学的时代,对任何疾病制订治疗决策时,要尽可能地遵照循证医学的证据,仅凭个人的经验、观点,不应该也不足以左右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1.
<正>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80%是由其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1]),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脑卒中疾病中最为凶险的一种,死亡率最高可达50%~([2])。防治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面临两难选择。目前所知的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包括患者自身特点和动脉瘤特点两方面,患者特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日本血统或芬兰血统、吸烟史、既往SAH史、高血压史等,动脉瘤特征包括大动脉瘤、动脉瘤增大、位于后循环位  相似文献   

12.
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处理存在争议。由于其自然史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最佳的治疗策略也不清楚。目前对未破裂脑动脉瘤处理的共识包括观察、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用于随访已知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方法学也有争议,可能取决于经治医生的偏好。大多数动脉瘤由神经外科医师和介入神经放射科医师处理,但未破裂动脉瘤通常是由神经科医师在对患者进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筛查时首先发现的。因此,关于何时对患者进行筛查和如何对未破裂动脉瘤采取最佳处理的知识将对其日常医疗实践有直接的影响。未破裂动脉瘤经常导致包括缺血事件、癫和头痛在内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促进更积极的干预治疗。由于缺乏设计完善真正基于人群的研究或随机试验,因此目前的最佳处理必须以现有文献和每例患者当时的具体情况为根据。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检查手段如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等仪器设备以及检测技术越来越先进,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定期体检,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被检出。UIA是治疗还是不治疗,什么样的UIA需要治疗和观察?这是目前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20例,其中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为观察组,其余11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瘤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共检测到动脉瘤11个,1例(10%)患者存在2个动脉瘤,其余均为单一动脉瘤;1例(10%)患者动脉瘤直径为7 mm, 9例(90%)患者动脉瘤直径为1~4mm;动脉瘤位于椎基底动脉尖1例(10%),位于颈内动脉系统9例(90%);动脉瘤与狭窄位于同一血管者有8例(80%);位于不同血管者有2例(20%);2组年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饮酒史、吸烟史、缺血性卒中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存在动脉瘤更多见[r=5.111,95%C1 (1.340~19.492),P=0.017]。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多为单一动脉瘤、动脉瘤直径多<5 mm、多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且动脉瘤与狭窄位于同一血管者较多见;女性存在动脉瘤更多见,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破裂和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脉瘤可因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眼神经和视神经等脑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而被发现,而有些病例却是因其他原因进行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前者为破裂动脉瘤,后者为未破裂脑动脉瘤,二者不仅在诊断发现上不同,而且在其病变结构、临床特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尽管目前神经外科、麻醉、危象监护及血管内治疗已取得很大的进展,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仍是大多数患者的不良结局。SAH的30d死亡率大约为50%。尽管预防SAH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其发病,但是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A)最恰当的处理方法仍存在较大争议,急需对各种疗法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价,并确切了解动脉瘤发展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不同时机(早期和延期,以72h为界限)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9例(共328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显微手术组186例,血管内治疗组113例。手术组中剔除15例患者后,29例为早期手术组,142例为延期手术组。血管内治疗组中37例为早期治疗组,76例为延期手术组。观察患者住院天数、出院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①手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5.9%(11/186)、3.5%(4/113),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4~5级)分别为84.5%(153/181)、95.5%(105/110),P〈0.0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6±7)、(12±6)d,P〈0.01。②手术组中,早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病死率分别为10.4%(3/29)、3.5%(5/142),P〉0.05。住院天数为(14±5)、(17±7)d,P〈0,05;治疗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分别为85.7%(24/28)、87.7%(121/138),P〉0.05。血管内治疗组中,早期治疗组和延期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2.7%(1/37)、3.9%(3/76);住院天数为(12±5)、(12±6)d;6个月GOS评分良好率为97.3%(36/37)、94.5%(69/73)。P均〉0.05。③术后手术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高于血管内治疗组(25.8%,9.7%,P〈0.01);再出血、脑积水发生率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短期临床疗效优于显微手术。不同治疗时机对患者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短期效果.方法 选择颅内未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26例,均采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Target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立即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Raymond分级方法评估栓塞效果;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栓形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