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持续恒定低温气体损伤血管内皮,结合高脂饮食,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24只,3月龄,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温控气体损伤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喂养1周后对温控气体损伤组利用低温气体给予血管内膜损伤处理,假手术组单纯给予有创手术操作,术后两组均继续给予高脂饮食12周;空白对照组给予持续普通饮食。术后13周处死动物,取血管行HE、Masson、弹力纤维、油红O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并做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温控气体损伤组可见薄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内膜有巨噬细胞及泡沫细胞浸润,部分内皮脱落,斑块出现裂隙,局部小血栓形成,形成典型的易损斑块;假手术组多表现为内膜增生,部分存在小斑块,内皮下见泡沫细胞浸润,符合脂纹期改变,为初级斑块;空白对照组未见斑块形成。结论利用恒定低温气体损伤兔颈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可建立典型的易损斑块模型,且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临床研究证实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各阶段均有重要作用,包括从脂纹形成到最终易损斑块的破裂。炎症标记物可以反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个阶段相关联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不同侧面,还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性有关。该综述总结了有关炎症标记物的文献,为使用炎症标记物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管理更加完善,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赵红莲  张一达 《山东医药》2010,50(24):83-8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冠心病患者易损斑块的识别价值。方法 1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Braunwald分级标准分为4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Ⅰ级(UAP-Ⅰ)组38例,UAP-Ⅱ组31例,UAP-Ⅲ组3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CRP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CRP水平UAP-Ⅲ组、UAP-Ⅱ组、UAP-Ⅰ组、SAP组分别为(9.03±3.99)、(5.19±2.42)、(3.57±3.45)、(1.69±1.46)mg/L,斑块形态比例依次主要表现为Ⅱ型病变90.91%、Ⅱ型病变58.07%、Ⅲ型病变84.71%、Ⅰ型病变95.01%,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CRP与冠心病易损斑块相关,对易损斑块有识别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易损斑块破裂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一直备受瞩目。建立与人体斑块相似的进展性斑块是对易损斑块进行研究的基础及热点。目前,研究者已在多种动物体内建立了多种易损斑块模型。本文对目前建立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与评价,为完善易损斑块模型的建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由于缺乏理想的易损斑块的动物模型,对斑块破裂前的血清学及影像学特征研究较少,尚缺乏能够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及预防斑块破裂的最佳方法。本实验室已成功构建家兔和Apo E-/-小鼠的易损斑块模型。易损斑块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非侵入性及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测及功能学检测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早期准确识别以便及时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选择辛伐他汀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前列腺素E1对斑块易损指数及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前列腺素E1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建立易损斑块模型,并进行药物干预。腹主动脉切片进行形态学及斑块内出血观察;计算斑块易损指数;免疫组化观察斑块内相关因子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相关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前列腺素E1组斑块易损指数显著降低(1.23±0.23比2.84±0.59,P0.05),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明显减少(0.153±0.031比0.381±0.062,P0.05),斑块内出血现象明显减轻;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斑块内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0.252±0.032比0.439±0.044,P0.01;0.396±0.026比0.673±0.084,P0.01)及mRNA水平(0.706±0.032比1.183±0.134,P0.05;0.121±0.019比0.468±0.022,P0.05);前列腺素E1组和辛伐他汀组斑块内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0.252±0.032比0.163±0.018,P0.05;0.706±0.032比0.763±0.018,P0.05)。结论前列腺素E1能够抑制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具有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其可能机制与辛伐他汀有所不同,是通过抑制斑块内缺氧诱导因子1α的激活进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前列腺素E1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2只新西兰大白兔高脂饲料(1%胆固醇)喂养2周后,进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7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前列腺素E1组和辛伐他汀组,同时改为普通饲料继续喂养4周,13周末,所有兔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进行药物诱发。观察药物干预后血脂、斑块形态、斑块组分及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前列腺素E1对血脂没有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前列腺素E1组能显著增加斑块的纤维帽厚度(101.72±34.89μm比79.86±16.98μm,P<0.01),减小斑块易损指数(0.94±0.27比3.83±1.45,P<0.01);并且能够显著抑制斑块中巨噬细胞的累积(P<0.01)及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P<0.01),前列腺素E1组与辛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列腺素E1能够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该作用与脂质代谢无关,但与抑制斑块中巨噬细胞的累积及其分泌炎症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应用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它主要是以体内特定分子为成像对比度源,利用现有的一些医学影像技术,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无损伤的、实时的成像。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不良事件的重要阶段,目前用于监测评价它的分子影像学方法主要有核医学分子显像、超声分子成像、核磁共振显像、光学成像技术以及融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易损斑块的存在,且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始动环节。现有临床检测方法仅能监测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血清学变化,而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主要就检测易损斑块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素、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凝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其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包括抗血管生成及抗肿瘤作用等.肝素、低分子肝素可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细胞和分子学环境而干预肿瘤的发展,例如,肝素、低分子肝素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抑制血管形成,通过抑制乙酰肝素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等酶的活性及作...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在血液透析中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FH)抗凝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病情稳定血液透析半年以上的尿毒症患者31例,分成UFH组(15例)和LMWH组(16例)两组,第1年2组均按个体化使用肝素抗凝;第2年前组继续使用肝素抗凝,而后组改用LMWH,于血透前动脉端1次注入LMWH.2组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1年和实验第2年结束时检测血浆胆固醇(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LP(a)及载脂蛋白(ApoA1、ApoB)水平.结果 UFH组患者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血浆CH、TG、LDL、ApoB水平明显升高,HDL、ApoA1明显降低,而LMWH组患者前1年使用UFH,血脂变化与同期UFH组相似,改用LMWH 1年后CH、TG、LDL和Apo-B水平明显降低,HDL、ApoA1水平升高.结论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低分子肝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脂血症和改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观察低分子肝素对肾小球功能、形态及肾小球基底膜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1)在病程不同时期(4、8、12、16周)治疗组尿白蛋白明显低于非治疗组(P<0.05);(2)16周时,光镜及电镜下治疗组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足突融合等病变较非治疗组明显减轻,而两组血糖、肾小球平均截面积、肾小球平均体积、肾小球滤过率及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的肾脏病变具有一定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改善血糖及血液动力学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效果及滤器对它的清除作用。方法  2 2例尿毒症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透析前接受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 (速避凝 0 3mL ,含75 0 0ICUAxa) ,监测治疗 2h ,4h血浆抗Xa因子活性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变化 ,同时比较两种不同方式透析器凝血情况及对血尿素氮 (BUN)、肌酐 (Scr)的影响。结果 单剂量给予的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滤过 2h、4h的抗Xa因子活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与血液透析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对APTT的影响两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透析器凝血无增加 ,同时不影响血BUN、Scr的清除。结论 虽然血液透析滤过对低分子量肝素有一定的清除 ,但单剂量给药同样可达到有效的抗凝效果 ,至少持续 4h以上 ,且无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MWH)协同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兔下肢缺血模型 (2 8只兔 ) ,平均分成 4组 :(1)盐水组 ;(2 )LMWH组 ;(3)aFGF组 ;(4)aFGF LMWH组。术后第 2 8天 ,通过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免疫组化等技术比较各组小血管数量及平滑肌厚度。结果 静脉给予低剂量的aFGF(2 0 0 μg)未见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当相同剂量的aFGF与LMWH(10 0 0ICU)合用时显示出明显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各组间血管平滑肌厚度差异无明显性。结论 LMWH在体内能够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  相似文献   

15.
血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85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对比分析,探讨血CRP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85例,分为研究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1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对照组为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所有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病变斑块血管形态按照Ambrose分型分为Ⅰ~Ⅲ型,与血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STEMI组和UAP组血CRP和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20.2±8.3、8.6±4.2、15.6±5.3、2.56±1.38)vs(9.61±4.1、0.20±0.03,P<0.05);2.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有关,尤其是Ⅱ型不稳定斑块者明显增高,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3.NSTEMI组(95%)和中高危UAP组(92%)大部分患者的斑块病变为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的Ⅱ~Ⅲ型。结论:ACS组患者血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4例UA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予常规治疗,A组在其基础上加用LMWH5000IU,1次/12h,腹部皮下注射,疗程为一周。观察心绞痛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及血浆内皮素(ET)、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 缓解心绞痛的疗效A组优于B组(P<0.05);治疗前两组ET、vWF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两组ET、vWF含量均下降,A组降低程度较B组显著(P<0.05)。结论 LMWH缓解UA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999年8月至2004年5月共68例行心导管造影或心导管术患儿,UFH组穿刺成功后给予100U/kgUFH行全身肝素化。LMWH组于术前3小时给予1mg/kg LMWH皮下注射。于术前、术后5、15、30分钟、手术完毕分别取血测激活凝血时间(ACT)、部分激活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Xa生物学活性。结果68例患儿均未出现出凝血事件,两组比较LMWH组比UFH组平均抗Xa活性稳定。结论先心病心导管术中应用LMWH安全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nd aims Metastatization, adhesion, invasion, and growth of tumor cells involve a cascade of complex phenomena which may be affected.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reviparin, on intra-abdominal tumor growth and intra-abdominal metastasis in rats undergoing laparoscopy.Methods CC531 adenocarcinoma cells (5×106 cells/ml) were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to 150 Wistar Albino Glaxo rats, with 15 groups of animals each. During laparoscopy 1 ml saline containing 0.0, 0.5, 2.0,; 4.0, and 10 mg reviparin/kg b.w. was introduced intraperitoneally (i.p.), daily subcutaneously (s.c.), or combined. After 21 days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and underwent autopsy, and the tumor weight and the number of metastases on the liver surface were determined.Results Tumor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4.0 and 10.0 mg/kg b.w. but not by 0.5 or 2.0 mg/kg b.w. compared to controls. Decreased metastatization was observed in all treated groups. These effects were most pronounced after the s.c. or combined i.p. and s.c. administration, whereas after a sole i.p. administration only the highest dose of 10 mg/kg b.w. induced a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tumor growth.Conclusion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given s.c. or in combination of i.p. lavage and s.c. injections significantly inhibits intra-abdominal tumor growth and intraperitoneal metastasis of CC531 adenocarcinoma cells in rats undergoing laparoscopy. This may offer additional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and also open cancer surgery.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治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L MWH)在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6例 SMI患者随机分成 A组和 B组 ,每组各 33例 ,均服用抗心肌缺血基础药物 ,A组加用 L MWH0 .4ml(410 0抗 Xa IU) ,每日 1次 ,腹壁皮下注射 ,连续 15 d。B组阿司匹林 75 mg每晚顿服。观察用药前后动态心电图 (DCG)、血液粘稠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变化。结果 :A组 DCG心肌缺血改善总有效率93.9% ,明显优于 B组 (P <0 .0 0 1)。 A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0 5 ) ;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 (P <0 .0 1) ;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显著 (P <0 .0 5 ) ;A组疗效明显优于 B组 (P <0 .0 5~ 0 .0 1)。结论 :L MWH能改善 S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