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 (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0例诊断为糖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的住院患者,按照HbA1c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HbA1c〉6.5oA)与对照组(HbA1c≤6.5%),测量患者的脉搏波速度及血压,检测血脂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1.07±2.32)m/s:(10.26±1.84)m/s,P〈0.05]。在脉搏波速度相关因素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与脉搏波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34,0.56,P均〈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脉搏波速度具有相关性,血糖控制欠佳的糖代谢异常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将11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的高低分为2组:正常组61例,血Hcy≤15μmol/L;升高组53例,血Hcy>15μmol/L。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24 h平均血压。结果正常组和升高组的血Hcy水平分别为(11.71±1.88)μmol/L和(22.41±8.61)μmol/L(P<0.01),脉搏波传导速度分别为(1561±201)cm/s和(2150±476)cm/s(P<0.01),且升高组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Hcy水平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增快与高Hcy血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对血管早期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400例。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等指标,比较两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值的差异,对血脂异常进行临床分型,比较各血脂异常亚型之间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的差异,并对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1674.0±13.0 cm/s)较单纯高血压组(1594.0±11.2 cm/s)显著升高(P<0.001);两组间踝臂指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高血压病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血脂异常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均与动脉硬度指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体质指数和空腹血糖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β=0.104,P<0.001),是仅次于收缩压和年龄的影响因素。结论血脂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高脂血症加速了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动脉硬度的影响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入选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和单纯高血压患者各300例.应用日本科林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同时检测血糖、甘油三酯、肌酐、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腰围等指标,并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以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质指数、腰围、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酸等为自变量,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635±239cm/s)较单纯高血压患者(1583±288 cm/s)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两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与收缩压、脉压显著正相关(P<0.05),与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600例高血压患者中年龄、收缩压和腰围与反映动脉僵硬度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关系密切(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肥胖患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之间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收缩压及腰围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无创测量脉搏波传导速度来评估大动脉硬化程度的方法对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皆是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影响因素。脉搏波传导速度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预测指标。由于其无创,易于操作并能实现反复测量,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况患者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水平变化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内脂素、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指数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2型糖尿病、糖调节受损和正常糖耐量患者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内脂素水平;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肱指数。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组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低于2型糖尿病组(P<0.05),2型糖尿病组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显著低于正常糖耐量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与年龄、病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腰臀比、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脉搏波传导速度均呈负相关(P<0.01或P<0.05),与踝肱指数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臀比、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独立相关。结论血浆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在糖调节受损期有所下降,在糖尿病及并发下肢动脉疾病中显著降低,与炎症、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内脏脂肪有关,可能是糖尿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价不同糖耐量人群早期动脉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糖耐量异常者30例,初诊2型糖尿病者30例,除外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空腹、餐后血糖、血脂水平,并测定其脉搏波传导速度,比较三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均出现脉搏波传导速度异常;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及糖尿病早期即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存在,应予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9.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2005年10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否认既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共入选319例,男性215例,女性104例,年龄(48.7±14.2)岁。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分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1 400 cm/s,1 480±79 cm/s)共95例,脉搏波传导速度正常组(<1 400 cm/s,1 030±350 cm/s)共224例。在6~18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行冠状动脉CTA检查,20例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和斑块(20/95,21.1%),正常组只有6例(6/224,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23±0.08)cm高于正常组(0.14±0.05)cm,血压(152±23)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正常组(114±26)mm 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正常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6~1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组发生心绞痛12例、入院治疗8例,正常组没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的动脉硬化人群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健康体检者60例(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被分为:HbA1c正常组(44例,HbA1c≤6.5%)和HbA1c升高组(58例,HbA1c6.5%),检测各组患者的baPWV及血脂、血糖及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正常组和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1.82±0.2)mg/L比(2.7±0.1)mg/L比(3.5±0.1)mg/L]均显著升高,baPWV[(1412±95)cm/s比(1755±72)cm/s比(2040±105)cm/s]显著增加(P均0.05),且HbA1c升高组hsCRP水平和baPWV显著高于HbA1c正常组(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者的明显高于血糖控制理想者的,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电生理特点及血糖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的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有关资料,对患者神经运动及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复合肌肉动作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进行测定,对患者上下肢和运动感觉神经之间存在的异常进行比较,分析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受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指标的影响。结果在神经病变方面,糖尿病患者下肢运动比上肢运动严重,感觉神经比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指标与不断变化的神经传导速度具有一定关系。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周围神经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168例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原发性高血压组(n=70)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n=58),各组分别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含量,应用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中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丙二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8、0.672、0.469、0.179、0.392、0.277和0.571,均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8和-0.57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丙二醛、空腹血糖和年龄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明显减弱,且与体内氧化应激增强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提示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对女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影响。方法:入选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的女性患者88例,按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ARB治疗组(ARB组)、钙通道阻滞剂(CCB)治疗组(CCB组),比较2组治疗后血压、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aPWV、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aPWV、hsCRP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ARB组baPWV、hs-CRP较CCB组下降更明显。结论:ARB可通过改善女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管炎症,改善血管壁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9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按照动态脉压值分为动态脉压<60 mmHg组(112例)和动态脉压≥60mmHg组(117例)。2组均行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生化检测。结果动态脉压≥60 mmHg组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动态脉压<60 mmHg组(11.5±1.4 m/s比10.3±1.2 m/s,P<0.01);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偶测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呈正相关(r=0.302,0.248,0.224,0.306,0.365,0.466,0.492,0.372,0.552,0.546,0.488,均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24 h脉压、24 h收缩压、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影响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的关系。方法: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582例,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血压正常高值组和高血压组,分析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各指标显著增高;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DBP、白天平均SBP/DBP、夜间平均DBP、白天DBP负荷、夜间DBP负荷均呈正相关。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白天/夜间平均SBP、白天/夜间SBP负荷、白天SBP变化标准差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发现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4 h平均SBP独立相关,颈桡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白天平均DBP独立相关。结论:随血压水平程度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社区人群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3月至8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嘉定区纳入40岁以上居民239名,分析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将人群中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结果血管硬化组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显著高于非硬化组(3.67×109/L对3.44×109/L,P=0.0001)。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重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P均0.05)。校正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OGTT 2h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17.71,P0.0001)。将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 cm/s定义为血管硬化,校正了除血压外的因素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最高四分位组(4.238×109/L)相对于最低四分位组,血管硬化的患病风险增加39%(OR=1.39,95%CI 1.02~1.88,P0.05)。然而,在校正动脉血压后,其相关性消失。结论在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与血管硬化呈显著正相关,中性粒细胞是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相关性不独立于动脉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加用前及加用治疗6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baPWV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41)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6个月后患者FPG、HbA1c、TG、TC、baPWV、CD62P、CD41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马来酸罗格列酮不仅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血糖血脂代谢,而且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小板活化,从而可能降低其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大内皮素-1(big ET-1)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的关系.方法 纳入95例冠心病患者,检测其大内皮素-1、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应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大内皮素-1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年龄、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超敏C反应蛋白、腰围、空腹血糖、血尿素氮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在单因素分析中,大内皮素-1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关系(r=0.014,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也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关系(P>0.05).结论 本研究没有发现冠心病患者大内皮素-1与动脉僵硬度之间有着独立的显著性相关性,提示内皮素系统可能不是冠心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马来酸罗格列酮(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代谢指标(血脂、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动脉硬化的影响,明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γ(PPAR-γ)激动剂能否改善大动脉脉搏波速度,降低动脉硬化程度,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共4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服用罗格列酮(4 mg/d)治疗12周;对照组20例,不改变合并用药.分别在0周(基线)、12周测定血脂、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sCRP等;并应用COLIN-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研究对象的脉搏波速度以评价对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罗格列酮4 mg/d治疗12周后,与基线水平及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空腹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治疗组的脉搏波速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1 438±217.3)cm/s与(1 696±184.1)cm/s,t=4.26,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马来酸罗格列酮治疗前后hsCRP的降低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程度相关(r=0.48,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可能通过改善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抗炎症等机制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大动脉脉搏波速度,从而降低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 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分为2组,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组(简称无增厚组)7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简称增厚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增厚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无增厚组(P<0.01),且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空腹C肽、2hC肽呈正相关.结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