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DILI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阐述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免疫因素参与DILI发病的机制,并比较免疫介导的DILI与药物诱发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异同。DILI免疫学研究的开展对DILI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细胞色素P450与药物所致的肝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多数药物都在肝脏经过生物转化。药物代谢的产物一般是无活性的 ,但是通过细胞色素P45 0酶系的作用可以产生有活性的 ,甚至是有潜在毒性的代谢产物 (见表 1)。资料证明 ,细胞色素P45 0在药物所致的器官毒性中起重要的作用。表 1 部分已知通过细胞色素P45 0酶系代谢可能产生 毒性的药物一、解热镇痛药 :扑热息痛、双氯酚酸钠、非那西丁、炎痛喜康二、镇静及抗精神病药 :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奋乃静、丙咪嗪、丙戊酸、苯妥因、三氯双酮三、镇痛药 :卡马西平四、心血管用药 :胺碘酮、洛伐他丁、心舒宁五、抗肿瘤药 :环磷酰胺、依托… 相似文献
4.
5.
随着药物性肝损伤患病率的逐年上升,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CYP450酶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参与了药物在人体肝脏内的几乎所有氧化代谢反应。近年来发现CY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导致了药效动力学在不同个体中的代谢差异性,故探索CYP450酶基因多态性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可促进对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的了解。对已发现与药物性肝损伤相关的CYP450酶基因多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临床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成分不明确、药物安全知识普及不够等原因,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例逐年递增,并成为了肝衰竭及肝移植的重要原因。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各医疗机构对DILI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其相关性的动物及细胞实验正在全球陆续开展,对其代谢途径、免疫机制、线粒体异常、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种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索,对揭示DILI的真正致病原因具有重大意义。综合了国内外与DILI发病相关的文献,阐述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为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5年,Kaplowitz[1]曾就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机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药物特异性损伤的“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的“下游”事件.“上游”事件是指环境因素和遗传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初始肝细胞损伤;“下游”事件泛指发生在线粒体中的细胞损伤途径和细胞保护途径间的平衡.最近Russmann等[2]又提出“DILI发病的三步机制”学说,即首先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细胞应激,并抑制细胞内线粒体功能或活化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继而最初的细胞损伤引起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itochon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最后MPT引起了肝细胞的凋亡或坏死.但是由于建立DILI动物模型和临床收集大宗病例的困难,以及DILI发病个体间差异性较大,至此对于DILI的发病机制研究举步维艰.临床上将DILI分为肝细胞坏死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3类,其中又以肝细胞坏死型和胆汁淤积型的发病机制迥异,遗传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复杂疾病,根据其病理特征分为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和肝血管损伤型,临床中最常见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DILI可分为固有型肝损害和特异质型肝损害,其中药物固有型肝损害主要为剂量依赖性,由于药物或其代谢物的直接毒性导致肝损伤,并且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在动物模型中是可重复的,具有可预测性,例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过量。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的肝脏毒性是欧美国家导致急性肝衰竭的重要原因。Kaplowitz提出的以特异性“上游”事件和非特异性“下游”事件为基础的DILI(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开展DILI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知,DILI的发生机制复杂,涉及药物代谢、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反应、信号转导、遗传和环境等多个方面。DILI的发生和进展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慢性化的临床类型及主要特点。方法筛选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中的84例慢性DILI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病例均填写病例报告表,数据录入数据库,包括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用药种类、主要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结果 84例患者中女性63例,占75.0%。根据病情发展和肝功能的恢复过程,可将DILI的慢性化过程分为6种临床类型,其中64例(76.2%)为反复发作型,4例(4.8%)为迁延不愈型,4例(4.8%)为反复波动型,6例(7.1%)为慢性胆汁淤积型,5例(6.0%)为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型,1例(1.2%)为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型。84例患者中56例(66.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由单一药物引起者有51例(60.7%),主要为中药(47.0%)、解热镇痛药(10.6%)和抗结核药(9.1%);肝损伤类型中肝细胞损伤型52例(61.9%)、胆汁淤积型8例(9.5%)、混合型5例(6.0%);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19例(22.6%)。结论 DILI的慢性化可分为6种临床类型,最常见的是反复发作型,其他还包括迁延不愈、反复波动、慢性胆汁淤积、快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迄今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学者们开展了许多关于DILI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由于DILI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没有具体统一的诊断标准,因而增加了DILI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为加强对DILI的认识,本文总结了DILI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2.
陈成伟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5):257-258
<正>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最主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指暴露于药物但无其他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是导致肝生化异常的一种常见原因。当前供人类应用的药品和保健品达3万种以上,这些外因性化学物质多在肝脏各种酶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强的物质由肾脏或胆道排出。通常它们生物转化的第1相代谢在肝细胞的细胞色素P450(CYP)酶系作用下进行,将非极性药物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60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老年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3.17%(160/5047);老年患者联合用药多,易出现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构成比为25.6%(41/160),其次是抗肿瘤药,构成比为21.9%(35/160),再次是抗生素,构成比为18.1%(29/160)。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构成比为39.4%(63/160),黄疸构成比为8.1%(13/160),低热构成比为5.6%(9/160),皮肤搔痒构成比为4.4%(7/160),无症状者构成比为59.4%(95/160)。临床治愈率为71.3%。结论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者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伤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及长期联合用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进展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1,2]。据报道有1 1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毒性[3]。在西方国家DILI的发病率估计为总人口的(1~20)/100 000[4-6]。在我国,中药和膳食补充剂(HDS)(26.81%)及抗结核药物(21.99%)是主要的两大类引起DILI的药物。前一类包括草药、藏药、蒙药、保健品和HDS;后一类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除药、HDS和抗结核药物外,其他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包括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剂(8.34%),抗感染药(6.08%),精神药物(4.90%),非性激素(3.04%),心血管药物(2.98%),消化系统药物(2.04%),呼吸系统药物(1.47%)和肌肉骨骼药物(1.32%)切。目前DILI的发病机制未明,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发表文献,对常见的引起DILI药物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发病机理 ,药物性肝损伤分为中毒性和宿主药物特异体质性两类。中毒性肝损伤缘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肝毒性所致 ;药物特异体质性肝损伤进一步分为过敏反应与遗传性药物代谢异常两种 ,前者为一种针对肝脏的免疫反应 ,由代谢产物和肝细胞蛋白结合后引发 ;后者则仍是一种中毒性肝损伤 ,乃由于药物代谢异常使得肝毒性代谢产物生成增多所致。一、中毒性肝损伤的机理大部分药物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 0 (CYP)氧化或还原代谢后 ,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结合或经乙酰化而变为水溶性 ,尔后由尿液或胆汁排泄。药物经CYP代谢产生的亲电子基… 相似文献
16.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及其易感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及各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引起人们对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视及研究,目前在遗传学、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现就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发病机制、临床分类及其表现、易感因素等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归纳总结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常见中医体质,阐明其中气虚体质与CYP2E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关联,及其在药物性肝损伤中的防治作用。方法:入选病例填写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分类,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法)检测CYP2E1基因多态性,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常见体质,比较其中气虚体质患者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肝损伤组患者气虚体质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于9种类型中医体质在肝损伤组及对照组患者中均有体现,影响不同体质患者样本量分布,气虚体质样本量少,与CYP 2E1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关联及其差异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比较。结论:气虚体质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密切相关,对指导结核病的个体化治疗,预防肝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毒性作用以及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引起的肝脏损伤.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肝脏对药物毒性的耐受性降低,同时常常因其合并多种疾病、服用的药物种类和数量多等原因,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风险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20.
16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8例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147例肝损伤发生在用药的3~90d内;有2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在有临床表现的患者中乏力最多见,占50%。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为中药,占48.2%,其次是抗生素和消化系统用药,分别占10.1%和9.5%。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者分别占77.9%、7.8%和14.3%。69.6%患者转氨酶于60d内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