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扬  金银华  徐军  李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79-358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发病72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常规头部MR平扫、DWI、DTI扫描及DTT三维重建。对比测量梗死侧与健侧相对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系数(FA),对皮质脊髓束(CST)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侧FA减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FA下降越明显,CST受累越严重。结论 DTI能够直接观察到白质纤维束的变化,从而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进行很好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王红  王巍  李岩  陈嘉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177-317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36例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的损伤情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临床预后与CST受损情况的关系.结果 患侧CST受损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与健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14.375 8,P<0.05);患侧CST受损区FA值降低百分比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值具有相关性(r=0.951 6,P<0.05);不同CST损伤级别组在不同的时期肌力、NIHSS 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后2个月各组间的NIHSS评分转归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02 9).结论 FA值可定量评估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DTT所示CST中断的患者肌力下降幅度大、神经功能缺损重、预后较差,且中断纤维数量越多上述表现越重.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特点,探讨DTI在不同时期对脑梗死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行MR I检查,包括T1、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DTI,重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对梗死区、健侧相应部位及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进行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测量。结果①DTI显示的梗死灶范围较常规MR I成像更加准确、清晰。②脑梗死组患者梗死区及梗死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皮质脊髓束的FA值分别为0.12±0.01、0.29±0.03、0.36±0.12及0.35±0.04,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的0.35±0.08、0.50±0.13、0.53±0.14、0.56±0.07,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患者健侧ADC、F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脑梗死后脑组织FA值、ADC值随梗死时间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超早期患侧FA值较对侧无一致性变化,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降低;患侧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明显减低、逐渐恢复正常、继而又升高的规律。结论DT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梗死是否累及白质纤维束,ADC值与FA值联合能更精确对脑梗死进行临床分期和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考虑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病人行DTI检查,共48例。重建ADVAV图、FA图及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ADVAV值和FA值,对锥体束受累病人,测量双侧大脑脚、脑桥的ADVAV值和FA值测量。结果脑梗死后脑组织ADVAV值、FA值随病理生理演变呈一定规律性变化,在慢性期锥体束受累病例显示远离病变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ADVAV变性则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MRI及DWI相比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结论 DTI结合常规MRI及DWI对梗死灶的解剖定位更准确,ADVAV值与FA值联合应用有助于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DTI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病变侧脑皮质脊髓束(CST)的修复与下肢肌力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及康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肌力评级及DTI检查,并重建患者双侧CST的3D纤维图,分析康复治疗前后患者DTI与下肢肌力变化的关系。结果患者治疗后CST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CST分级及肌力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CST未完全中断者治疗后下肢肌力恢复较好,CST完全中断者肌力恢复较差。治疗前后病变侧FA值及CTS分级与肌力评级均呈正相关(r=0.756,0.751,P=0.001;r=0.750,0.748,P=0.002)。结论应用DTI检查CST可评估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恢复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分析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37例,在发病3d内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使用MRI自带软件勾画患者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比较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使用Fugl-Meyer评分(FMS)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及影响FMS的危险因素。结果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Ⅰ级、Ⅱ级患者(P0.05)。Ⅰ级运动功能恢复最好,评分最高,Ⅲ级最差,评分最低。与入院时比较,Ⅰ级、Ⅱ级、Ⅲ级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6个月FMS明显改善[(90.00±4.30)分vs(85.00±4.50)分,(78.40±3.80)分vs(73.00±3.90)分,(72.50±3.80)分vs(67.00±4.00)分,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脑白质病变等级及入院NIHSS评分是影响运动功能评分的相关因素(P0.01)。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可以评估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ABIS)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40例ABI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头颅MRI检查未见器质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AVANTO 1.5T超导MRI诊断仪为两组受试者实施MRI脑部平扫。对比两组不同部位的DTI和扩散张量的纤维束成像(DTT)参数,观察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发病后7 d、1、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分析观察组患者患侧/健侧相对值与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侧梗死灶和大脑脚及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观察组发病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与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发病后7 d(P0.05)。观察组大脑脚偏侧性值(r FA)与发病后7 d、1、6个月的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大脑脚r FA与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对AB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反馈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束(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束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 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 0±1. 5)岁,平均体质量(9. 6±1. 2) 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 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 301±0. 045、0. 200±0. 050、0. 305±0. 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 0±1. 6、22. 8±11. 0、31. 3±6. 4; F值分别为8. 223、7. 861,均P 0. 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 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最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d、180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卒中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往往较缺血性卒中更严重.皮质脊髓束受损是卒中后运动功能缺损的重要机制.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无创性检测脑白质纤维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客观评估纤维束受损程度,预测患者的运动功能转归.文章对DTI在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转归预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急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灶的定位、定量评估价值。方法连续纳入100例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根据急性期患肢的肌力分为:无瘫痪组(肌力Ⅴ级)21例,轻度瘫痪组(肌力Ⅲ~Ⅳ级)40例,重度瘫痪组(肌力0~Ⅱ级)39例。入院3d内对患者行头部MRI或CT、DT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明确病灶分布。并在DTI各向异性(FA)弥散图上取FA值。对3组中病灶位于基底核区的病例,进行病灶容积计算。对患者在急性期(发病3d内)和4周末进行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①3组病灶部位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92,P〈0.001),无瘫痪组主要为放射冠区的病变(85.7%,18/21),轻度瘫痪组主要为基底核区病变(65.0%,26/40),仅重度瘫痪组存在脑干区病灶(15.4%,6/39)。②3组患侧与健侧相应区域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重度瘫痪组的内囊后肢和放射冠区患侧与健侧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灶同位于基底核区的轻度瘫痪组患者与重度瘫痪者组患者受损的皮质脊髓束(CST)FA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对轻度瘫痪组中9例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重度瘫痪组患侧CST的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轻度瘫痪组40例患者肌力FMMS评分,急性期为(85±5),4周末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瘫痪组39例急性期FMMS评分为(54±11),4周末为(57±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将轻度瘫痪组局部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65,P=0.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重度瘫痪组受损CST的FA值与发病时肌力进行相关性检验,rs=0.008,P=0.97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对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并对白质病灶进行定量分析。轻度瘫痪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重度瘫痪者,而基底核区病灶容积大小对运动障碍程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定法评价经针刺治疗的基底核区脑出血(basal nuclei cerebral hemorrhage,BNCH)术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研究;探究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治疗BNCH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预后规律和治疗价值。方法临床实践中筛选出具有手术指征的BNCH患者40例,均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术后2周随机分成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应用DTI检查取得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应用r FA值(患侧FA值/健侧FA值)来反应基底核CST的推移、破坏和恢复情况,并于相应时段用MAS法评估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改善明显。康复治疗前,两组r FA值和患侧M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康复治疗后,两组r FA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针刺组r FA值(0. 44±0. 10)高于对照组r FA值(0. 39±0. 11)(P0. 05),针刺组△r FA值(0. 04)低于对照组(0. 07)(P 0. 05),说明针刺组可以保留相对更多的CST条目数;且针刺组患侧MAS评分(31. 31±10. 25)分高于对照组患侧MAS评分(27. 42±7. 31)分(P 0. 05),说明针刺组康复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BNCH术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更具意义,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头针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卒中偏瘫病人皮质脊髓束(CSL)微结构完整性的效果。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头针组(A组)、低频rTMS组(B组)、头针联合低频rTMS组(C组)。治疗2周后,观察患侧内囊后肢前部CSL的部分各向异性(FA)及临床疗效。结果进行2周治疗后,所有病人病灶侧CSL的FA值及FMA、MBI值均有所提高,但头针联合低频rTMS治疗组的FA值和FMA、MBI值提高更明显。结论头针联合低频rTMS更好地改善卒中偏瘫病人皮质脊髓束微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对病人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老年脑梗死病人运动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东莞东华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病人60例,作为脑梗死组,所有病人均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接受DTI检查,获得患侧感兴趣区的部分各项异性值(FA)。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的体检者60名作为对照组,于体检当日行DTI检查,获得FA值。比较两组感兴趣区域的FA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A值对脑梗死病灶的预测价值。根据脑梗死病人病灶与皮质脊髓束(CST)关系分成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比较3组康复训练后的感兴趣区FA值,利用Fug-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评估病人康复训练后的运动功能,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FA值与FM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提示内囊后肢前部FA值、大脑脚FA值预测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669。Ⅰ级组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及FM评分高于Ⅱ级组、Ⅲ级组,且Ⅱ级组高于Ⅲ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的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r=0.476,P0.05;r=0.680,P0.05)。结论 DTI技术的应用能明确老年脑梗死病人患侧感兴趣区的FA值,对评估病情有重要作用,且FA值与FM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小脑白质纤维束(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的改变及其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期基底核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认知功能评估分为脑卒中后VCI患者20例(VCI组)及非VCI患者20例(非VCI组),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查,观查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和小脑白质纤维束受损情况,3个月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观察VCI组小脑白质纤维束FA值及纤维束数量与痴呆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VCI组病灶侧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FA值和纤维束数量较病灶对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CI组病灶侧皮质小脑束侧、交叉皮质小脑束侧及皮质齿状核束侧FA值(r=0.657,P=0.002;r=0.816,P=0.000;r=0.661,P=0.002)及纤维束数量(r=0.988,P=0.000;r=0.721,P=0.000;r=0.594,P=0.000)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以及FA值(r=0.661,P=0.001;r=0.819,P=0.000;r=0.768,P=0.000)及纤维束数量(r=0.917,P=0.000;r=0.865,P=0.000;r=0706,P=0.00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与小脑有关的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及皮质齿状核束参与了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老年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临床完整资料,将发病时间<6 h的患者纳入超急性组(n=23),另将发病时间在6~72 h的患者纳入急性组(n=37)。所有患者接受磁共振(MR)检查,分析DTI影像学特征及序列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向异性(VRA)、衰减指数(Exat)及平均弥散系数(DCavg)相关参数值,并选取病灶及近病灶边缘脑组织(BTCI)和对称位置正常脑组织感兴趣区域(ROI)比较相关参数,分析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DTI特征。结果急性组DTI DCavg、FA均可清晰观察到纤维束损伤;而超急性组DTI仅在DCavg中观察到纤维束损伤,FA未见明显改变;超急性组DTI FA及VRA肉眼未观察到变化,而急性组病灶信号呈降低趋势;超急性组病灶区信号降低,急性组DCavg和Exat显示病灶信号升高。急性组病灶ROI的FA、VRA、DCavg均明显低于与病灶对应对侧ROI,Exat明显高于与病灶对应的对侧ROI(均P<0.01);超急性组病灶ROI的FA、VRA与对应的对侧R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病灶ROI的DCavg明显低于与病灶对应对侧ROI,Exat明显高于与病灶对应的对侧ROI(均P<0.05);急性组BTCI ROI的FA、VRA、DCavg、Exat、与BTCI对应对侧RO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BTCI ROI的VRA与BTCI对应对侧R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组BTCI ROI的FA、Exat明显高于与BTCI对应对侧ROI,DCavg明显低于与BTCI对应对侧R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中可根据DTI中FA、VRA、Exat及DCavg参数综合诊断及鉴定老年超急性及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老年超急性期或急性期脑梗死Wallerian变性患者89例,全部患者均施行常规MRI、DT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超急性期组(超急性期脑梗死,36例)与急性期组(急性期脑梗死,53例),比较两组患者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病灶Exat值较对侧增高,DCavg值较对侧降低,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病灶VRA值、FA值较对侧降低(P0.05),超急性期组Wallerian变性患者BTCI ROI Exat值、VRA值与FA值较对侧明显增高,DCavg值较对侧明显降低(P0.05)。与超急性期组比较,急性期组BTCI ROI Exat值、VRA值、FA值明显增高,DCavg值明显降低,DCavg、VRA、FA相对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磁共振DTI各参数在老年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变化规律,其在磁共振DTI在老年脑梗死Wallerian变性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