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两者发生与免疫异常有关,有资料显示炎症性肠病中存在肠粘膜糖蛋白改变,而CD44分子是细胞表面蛋白成分之一,基于此,我们观察了CD44V6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所有标本均取自江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存档蜡块,包括粘膜活检及部分手术切除标本,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0例,克隆病(CD)12例,感染性结肠炎12例作为对照。试剂:鼠抗人CD44V6单抗及SP试剂盒均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 …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C)用肠外营养治疗后疗效明显改善,我院18例UC病人行TPN治疗15~20d后,腹痛、腹泻、脓血便均消失,营养不良明显改善,病程缩短。UC病人饮食及肠道吸收功能均差,长期腹泻、脓血便而导致大量营养成分丢失,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T...  相似文献   

3.
报告14例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例中非特异性空肠回肠炎2例、Cohn病5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禁食、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法治疗,10d后均有明显疗效,腹痛、腹泻缓解,2例非特异性空肠回肠炎完全缓解;5例Cohn病中...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加口服谷氨酰胺(Gln)治疗31例因创伤、肠功能障碍或解剖学上异常导致的胃肠道营养不足维持机体需要的肠衰竭病人,治愈率为93.5%(29例),死亡率为6.5%(2例),效果良好,无明显副反应。作者认为肠衰竭是TPN良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小儿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特点,以提高对小儿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992年3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23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炎症性肠病以男童发病为多,腹痛、腹泻、便血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思病(Crohn’s disease,CD)的共同表现,而血便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痛多见于Crohn’s病,肠外表现Crohn’s病更为多见。病变部位,溃疡性结肠炎以乙状结肠分布为主,Crohn’s病以末端回肠、回盲部分布为主,与成年人炎症性肠病相比,病变累及范围更广。结论需建立统一的小儿炎症性肠病活动指标,对炎症性肠病进行系统管理,尽早做出诊断,避免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该病在西方国家相当常见,  相似文献   

7.
肠外营养支持在老年腹部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腹部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肠外营养与普通输液的代谢效应。方法:32例老年腹部外科病人分成两组,肠外营养组接受肠外营养,非蛋白热量总量104.5~146.4kJ/(kg·d),热氮比为418~627kJ∶1q,糖脂比为4∶6~5∶5。普遍输液组接受葡萄糖供能为主的治疗,术前2天和术后8天观察体重,血浆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氮平衡等。结果:肠外营养组前白蛋白、氮平衡比术前增加,而普通输液组的体重、前白蛋白下降,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适当的肠外营养可使老年病人受益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是以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为特点的一组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我国IBD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而营养不良好发于IBD患者,尤其是CD患者。合理膳食,补充微量元素、钙、维生素D和益生菌等,有利于病情缓解和控制。营养支持疗法不仅可以改善营养状态,对于CD患者也具有一定的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外营养在老年结肠癌手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老年结肠癌病人手术后肠外营养(PN)支持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选择20例老年结肠癌病人,术后行PN治疗7天,另选择末行PN的结肠癌病人20例作为对照。 结果:P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2/20),对照组为40%(8/20,P〈0.05),死亡率为5%(1/20)。血糖、甘油三酯、SGPT、rGT和AKP在PN过程中有显著升高。 结论:老年结肠癌手术后应用PN具有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应用合理热能肠外营养治疗高龄病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以基础能量消耗(BEE)的不同倍数提供热能进行肠外营养(PN)治疗高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4例高SIRSU两组分为组,一组PN时按BEE的1.2倍提供热能,另一组按BEE的1.5倍提供热能,均治疗6天。结果:两组在改善血清蛋白和氮平衡方面的效果相同;1.2BEE组PN支持的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率为8.33%,1.5BEE组为58.3%;两组P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究愈肠宁分释胶囊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所起到的有效作用。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3年7月间于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用药资料进行分析,共15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和治疗组,每组均有患者79例,对比组使用西药美沙拉嗪,治疗组使用中药愈肠宁分释胶囊。治疗周期为8周,连续用药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症改善情况。结果使用中成药愈肠宁分释胶囊的治疗效果要好于使用西药美沙拉嗪的治疗结果,患者结肠溃疡处伤口愈合情况较为理想,无副作用药理反应。对比组中治愈患者为36例,药物显效患者为27例,药物无效患者为13例,治疗组中治愈患者为54例,药物显效患者为21例,药物无效患者为4例,数据对比结果有较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另外对比组中使用美沙拉嗪药物有3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用药反应,以局部皮疹、胃肠功能紊乱、肝功能失常、持续头痛、血压检测结果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治疗组使用的愈肠宁分释胶囊无明显的药物副作用产生。结论使用愈肠宁分释胶囊治疗多点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用药效果,较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具有药剂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多点共同修复,无明显副作用等显著优点.值得在临床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营养支持加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快速自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提高肠外瘘的自愈率与缩短治疗时间,观察营养支持加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的作用。方法:7例病人(十二指肠瘘1例,小肠外瘘3例,结肠外瘘3例)接受治疗。首先行引流手术,术后立即给予生长抑素(施它宁6mg/d)和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少肠液流出量,促进窦道的形成。在感染控制和窦道形成后,使用生长激素(思增8U/d),同时将胃肠外营养逐渐改换为肠道营养,瘘口引流改换为窦道水压疗法。结果:7例病人经治疗后全部自愈。在瘘发生后开始本法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4.6±16.0天,使用生长抑素的时间平均为12.6±8.2天。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使用的间隔时间为13.3±12.0天,生长激素平均使用时间为10.0±3.9天。瘘口接受生长激素后平均愈合时间为7.3±4.6天,瘘口总平均愈合时间为20.6±16.0天。结论:本研究表明,营养支持联合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可促进肠外瘘的快速自愈  相似文献   

13.
我科收治中晚期胃癌6例,术中经门静脉插管,供术后给肠外营养及化疗二用。其中男5例,女1例,均经手术治疗。门静脉插管后当时即自导管内缓慢推注丝裂霉素10mg,滴注5%GNS500ml,5-Fu1000mg维持24h。术后第2天,导管内滴注5%GNS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营养治疗方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临床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营养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倡导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的D-乳酸和DA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显降低,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D-乳酸和DA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合理的营养治疗,能够保护患者肠粘膜屏障,对修复患者肠道损伤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营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消化中心(510515)周殿元,张振书众所周知大肠癌的癌前期病变主要是大肠腺瘤和腺瘤病,其次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结)。在我国溃结发病率较低,因而对其癌变与否常不为临床界所重视。早在1925年Crohn首先报告一例...  相似文献   

16.
李延领 《现代保健》2012,(25):108-109
目的:探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商品名谷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美沙拉嗪3-4g/d,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分3次于饭前温水送服,每次4粒。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3-4g/d,2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从症状和内镜下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建议进一步了解此药的作用机制,做临床长期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比较加用1,6┐二磷酸果糖的全肠外营养(TPN+FDP)及常规全肠外营养(TPN)对危重应激机体的支持效果。方法:将已造成感染模型的犬分成两组。第一组为TPN组(n=6),输入常规TPN液。第二组为TPN+FDP组(n=7),常规TPN液加用每天每公斤体重1克FDP钠盐。对一组重症应激病人应用1周TPN+FDP及常规TPN作比较研究,连续5~7天。结果:TPN+FDP组血、骨骼肌ATP及肌肉磷酸肌酸、细胞色素氧化酶明显高于TPN组。给予TPN+FDP后,动物24、48、72h血浆ATP值明显高于支持前水平(P<0.01)。同时,在24、48h时,血浆ATP值显著高于TPN组(P<0.01)。第24h骨骼肌ATP值(4.76±0.97μmol/gwt)明显高于TPN组(3.54±0.85μmol/gwt,P<0.05)。在第24、48h时CP含量明显高于TPN组。CCO染色颗粒明显增加,经彩色图像分析仪测定第48h及第72h骨骼肌CCO染色颗粒相对密度值(6.01±2.03及6.45±3.18)较TPN组(3.97±1.86及3.10±1.92)有明显升高(P<0.01)。结果表明TPN+FDP支持组  相似文献   

18.
农振勇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37-233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组成的一组原因不明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上无任何器质性或异常生化指标。本病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炎”“易激结肠炎”或“黏液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迄今不明了,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使用解痉止痛或钙离子拈抗剂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的副作用,且作用不持久,对其所伴的神经官能症状也无明显疗效,而中医中药或通过辩证论治,或采用专方专药,或以针灸按摩等方法治疗,疗效稳定,且毒副作用小,因而临床上具有一定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是指一类肠道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疾病,与感染和饮食无关。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另外,白塞病、软化斑、婴儿顽固性结肠溃疡也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未作为一类疾病。近年来,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病有上升趋势,正逐渐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专指病因未明,与免疫系统异常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它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IBD属世界范围的疾病,欧美国家多见,地区差异较大,国内报道患病人数逐年增多。人群发病率UC为(1.0~6.0)/10^5,CD为(0.5~1.0)/10^5;患病率UC为(4.0-44.3)/10^5,CD为(3.6~7.7)/10^5,两者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