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含盐酸川芎嗪的水凝胶透皮贴剂进行初步研究,确定其基质处方、成型工艺条件以及透皮吸收率,为该类制剂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均匀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段盐酸川芎嗪的透皮量,以盐酸川芎嗪的累积透皮吸收量为指标,优选水凝胶透皮贴剂的基质配比。结果:用均匀设计优选出的,盐酸川芎嗪水凝胶透皮贴剂的最佳基质配比结果可靠,药物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平均值为(2.4440±0.0513)mg/cm2,透皮吸收率较高。结论:水凝胶透皮贴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水凝胶贴剂在瞬间脉冲电场作用下的体外透皮给药规律.方法:制备苦参碱的水凝胶贴剂,采用体外直立扩散池法考察瞬间脉冲电场作用对水凝胶贴剂中苦参碱透皮给药的影响.结果:瞬间脉冲电场作用24 h时,水凝胶贴剂中苦参碱的累积渗透量是单独水凝胶贴剂的5.23倍(t=6.595,P<0.05).在瞬间脉冲电场作用下,水凝胶...  相似文献   

3.
心脉通贴剂中冰片的透皮吸收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心脉通贴剂的透皮吸收状况;方法:以小鼠为实验对象,测试心脉通贴剂对鼠皮的透皮吸收率;结果:3个批次的样品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在实验后6h~8h,透皮吸收率可达到13%左右。结论:本贴剂中的冰片在人体表皮温度条件下透皮吸收效果较好,吸收率稳定。  相似文献   

4.
透皮给药系统是中药活性成分通过皮肤给药的有效途径,在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中,以中药透皮贴剂的研究较多。从中药透皮贴剂的发展与特点、常用基质及促进中药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综述了中药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中药透皮给药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药透皮贴剂的开发和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坤宁脐贴是中医妇科临床多年使用的协定处方,属纯中药制剂,主要由荜茇、三七、丁香等中药组成,具有活血通经,散寒止痛之功效.临床疗效确切,本实验以二甲基亚砜作为坤宁脐贴剂的促透皮吸收剂,采用体外改良Franz扩散法,对主药荜茇中有效成分胡椒碱、丁香中的丁香酚、三七中的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体外透皮吸收和制剂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考查了二甲基亚砜的促透皮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透皮制剂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取工艺,填加透皮吸收剂,采用适合的基质等方法使有效成分的提取更加充分,从而增加药物的皮肤透过量,增强了疗效。  相似文献   

7.
利多卡因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极大提高药效,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促进治疗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作用。有关利多卡因透皮给药制剂主要包括软膏剂、贴剂、凝胶剂、微乳、脂质体、醇质体以及巴布剂等剂型,而透皮吸收促进剂、基质性质以及药物粒径等因素是影响利多卡因透皮吸收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利多卡因在新型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氮酮对甘草次酸钠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简单小室法,以离体小白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生理盐水为接受液,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酮对甘草次酸钠透皮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2.0%、1.0%、0.5%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含2.5%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含不同浓度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以含2.0%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其透皮吸收为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与优化莪术微乳凝胶的制备工艺。方法:本实验中莪术微乳凝胶以成型效果及失水率为指标,运用正交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及体外透皮实验等考察处方辅料,优选制备工艺。结果卡波姆水凝胶最佳基质配比为50 mL水,4 mL甘油,1.2 gCMC-Na,失水率测定表明前三天成型效果较好;通过透皮实验选择卡波姆凝胶-980作为载体凝胶;测得莪术微乳凝胶中牻牛儿酮的含量是3.247 mg/g。结论:本制备工艺设计与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简单小室法,以离体小白鼠皮肤为透皮屏障,用生理盐水为接受液,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氮酮为甘草次酸钠透皮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2.0%、1.0%、0.5%氮酮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含2.5%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基欠酸钠贴剂间,其透皮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含2.5%氮酮的甘草闪酸钠贴剂与不含氮酮的甘草次酸钠贴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