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的报道,全世界丝虫病患者约有2亿5千万。流行于亚州、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等地。过去丝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也很广,解放后,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各地区积极开展丝防工作,使发病率大大降低,流行区日趋缩小。寄生于人体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 (WuchereriaMalayi)、蟠尾丝虫(Onchcerca Volvulus)和罗阿丝虫(Loa Loa)等。在我国主要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早期使用有机砷药物治疗丝虫病。自1947年发现海群生(Hetrazan)对丝虫病有效之后,  相似文献   

2.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3.
用呋喃嘧酮治疗82例班氏丝虫病患者,分4个治疗组,总剂量112-200mg/kg,疗程7-10d。治后6个月微丝蚴阴转率50-82%,而海群生对照组微丝蚴阴转率仅25%。呋喃嘧酮的副作用与海群生相仿。治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观察结果显示,呋喃嘧酮对班氏丝虫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优于海群生。  相似文献   

4.
抗丝虫病新药呋喃嘧酮系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1978年合成,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进行药理研究,经上海市卫生局和山东省卫生局同意,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协作,1978年11月到1980年3月在山东省寄研所病房试用抗丝虫病新药呋喃嘧酮治疗班氏丝虫微丝蚴阳性患者40例,初步观察,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丝虫病是由于丝状线虫侵入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内,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Wuchererid Malayi)、罗阿丝虫(Loa Loa)以及蟠尾丝虫(Onchercavolvutus)等。前两种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后两种则寄生在结缔组织中。全世界丝虫患者,据估计可达1亿8千9百万到2亿5千  相似文献   

6.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用于丝虫病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能否用于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却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85~1987年将IFAT用于丝虫病的后期监测工作,并对原班氏丝虫病高、中、低等不同类型流行区人群血清丝虫抗体水平进行对比,结合血检mf率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呋喃嘧啶酮治疗班氏丝虫病48例及对照组海群生治疗20例的结果。实验组每天口服呋喃嘧酮20mg/kg×7d,微丝蚴转阴率治毕为60%,治后6个月为80%,其抗丝虫作用比海群生优。副反应以发热、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为主,2例黄疸及4例尿中出现RBC。  相似文献   

8.
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代号 M-170)化学名为:1-〔(5-硝基-呋喃-2-)甲叉胺基〕-四氢嘧啶-2-酮〔Tetrahydro-1-〔(5-nitro-furfurylidene)-amino〕-2(1H)-pyrimidone〕。是一个有希望的治疗丝虫病新药。药理试验表明,对棉鼠体内的棉鼠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及长爪沙鼠体内的马来丝虫成虫、血液和腹腔内的微丝蚴均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其中对棉鼠丝虫成虫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应用抗丝虫新药呋喃嘧酮治疗班氏及马来丝虫病77例,另以海群生治疗18例以资对照。六个月后呋喃嘧酮组微丝蚴减少率为83.49~99.35%,阴转率为71.42~78.50%,与海群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主要反应较海群生组为轻,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间接荧光抗体技术在晚期丝虫病患者中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群锋  王世海 《贵州医药》1992,16(4):200-202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微丝蚴阳性者免疫荧光研究已见于多篇文献;而对晚期丝虫病患者,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为此,我们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Aw—Ag)及微丝蚴抗原(Mf—Ag)对马来和班氏丝虫病晚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了解晚期患者血中抗体水平。材料与方法一、试验血清标本的收集、保存、稀释1988~1989,我们分别在德江、务川、独山三县静脉采集班氏和马来丝虫病晚期患者血清标本51份,微丝蚴阳性血清10份,并在上述  相似文献   

11.
郑惠君 《贵州医药》1992,16(2):65-67
淋巴丝虫病是西太区主要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虽然通过防治有些国家丝虫病流行已基本控制,如日本、中国、美属萨摩亚和波利尼西亚等国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代初期,周期型班氏和马来丝虫病广泛地流行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15个省(市)自治区。班氏丝虫病流行于482县(市),马来丝虫病流行于231县(市),153县为混合感染。由于中国面积大,且地形复杂,各地感染率变化较大,5%以下有419县,而30%以上有11个县(市),平均微丝蚴阳性率在3.05%~21.8%,橡皮肿率2.17%~6.8%范围。据统计丝虫感染者30,999,000人,其中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有5,400,000人。在中国有5属12种蚊虫为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表1),在北纬32°以北班氏丝虫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而在32°以南为致倦库蚊,  相似文献   

12.
由于马来丝虫沙鼠模型的建立,马来丝虫Mf、Aw 抗原及经体外培养获得的 Es—Ag 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淋巴丝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和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丝虫病人循环抗原亦获可喜结果。随着丝虫病防治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丝虫病的免疫预防、保护性免疫及晚期丝虫病人免疫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丝虫病防治、科研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为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本研究用 SDS—PAGE 技术对马来丝虫 Mf、L_3、AW 可溶性抗原,马来丝虫MfES—Ag、L_3—L_4Es—Ag;班氏丝虫L_3ES—Ag 和 McAb、BmAWES_5、McAb  相似文献   

13.
陈晓芮  罗来凤 《贵州医药》1994,18(6):509-511
本文报告了1985~1993年29例不同密度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中微丝蚴自然阴转及在当地传播丝虫病的作用。结果显示13例62ul血5条以下微丝蚴血症者3年内全部阴转;6例6~10条者5年内全部阴转;10例11条以上者3年内无1例阴转,密度由平均23条降至9条。5年内阴转6例,余4例密度降至4条,7年内全部阴转。微丝蚴密度高低与蚊媒感染率呈正相关。持续7年的观察未发现新感染微丝蚴血症者,蚊媒感染率巳持续4年为0,当地人群血清中丝虫抗体水平已降至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表明当地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4.
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主要研究单位:遵义医学院建立人体寄生丝虫病的动物模型,对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用大动物猴和猫建立马来丝虫动物模型。至于用小动物感染人体丝虫的研究,国外报导是用人体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成功。但我国寄生人体的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与国外的不同。一九七四年遵义医学院用人工接种(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地将我国寄生人体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成功,并可传种接代,今已  相似文献   

15.
伊维菌素在人类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一个大环内酯,它能使氯离子穿过细胞膜汇集起来,从而造成多种线虫及节肢动物麻痹,在兽医领域中有多种用途,近来发现其对人类蟠尾丝虫病几乎都有效用.并能医治大多数其它丝虫(斑氏丝虫、Brugia malayi、罗阿丝虫及奥氏曼森幼线虫)所致疾病,但对培氏曼森线虫无效.尽管其对不同线虫的活性可以发生在虫体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但对皮肤感染灶中旋盘尾丝虫第一阶段的幼虫完全没有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其对这些寄主虫的成虫是否也有作用.伊维菌素还对人拟园虫病及皮肤移行性幼虫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两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更为满意的药物:对肠线虫类中的蛔虫、鞭虫及蛲虫的作用.与目前常用治疗剂作用相当;对钩虫仅有部分作用.初步研究表明,伊维菌素还可能成为治疗人类外寄生虫(螨、虱)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凡 《天津医药》1989,17(11):698-690
笔者在援外医疗工作期间(非洲刚果),曾遇到一些眼部罗阿丝虫病患者,为了加深国内同仁对此病的认识,本文报告笔者诊治的23例罗阿丝虫病。并介绍笔者自创的球结膜下丝虫取出术。对罗阿丝虫的分布、生活习性、致病作用以及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简短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丝虫病防治和监测过程中,对蚊体内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的检测,从而了解丝虫病传播强度和动态,评价丝虫病防治效果,是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鉴定蚊媒体内幼丝虫的方法是以形态学为依据,往往不易鉴别动物丝虫或人丝虫(特别Ⅰ、Ⅱ期幼虫)。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丝虫生物学的研究开始进入基因水平。DNA 重组技术是鉴定寄生虫的基因,了解丝虫病的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虫种鉴定,诊断及丝虫病防治与鉴测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我们应用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标记实验室内制成的班氏丝虫种特异性 DNA 探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以便增加要分解出靶 DNA 量。在最初实验中,我们发现蚊虫  相似文献   

18.
丝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始于1962年,Chowdhury 等用微丝蚴为抗原诊断班氏和盘尾丝虫病,继而 Coudert(1968)、Ambrise—Thomas(1969)(1974)和 Diesfeld 等(1979)用 Dipetalonema viteae 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 IFA 试验诊断丝虫病和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一些进展。Grove(1978)用感染沙鼠腹腔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 IFA 试验可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河南医学院冯祖梅等(1982)以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丝虫病患者进行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2.81~98.39%、假阳性为0.66%,与钩虫、蛔虫、鞭虫等其他蠕虫感染未见交叉反应。1983年我们采用同法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的制备:断头法杀死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收集丝虫成虫,灭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9.
丝虫幼虫置液氮内(-196℃)冷冻保存作为“虫库”,对开展丝虫病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69年以来国外已有报道,但国内报道甚少。1985年我们开始进行马来丝虫微丝坳(Mf)于液氮内不同时间的低温保存研究,并观察它在东乡伊蚊体内发育的情况,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Mf 的收集及低温保护剂用腹腔内灌洗法从马来丝虫感染的长爪沙鼠腹腔液内收集 Mf 于离心管内,加入10倍37℃灭菌生理盐水,1500rpm 离心10分钟,  相似文献   

20.
班氏丝虫病广布于整个热带地区,引起众多的睾丸鞘膜积液和象皮病;马来丝虫病则局限于亚洲,几乎仅出现肢体征状。我国流行有周期型班氏和马来两种淋巴系丝虫病。防治技术措施国外有以防制蚊媒为主要措施而取得防治成效的事例,如斯里兰卡用除草剂清除曼蚊赖以孳生的水草后,马来丝虫病随之渐趋消失。但对能广泛孳生而一时难以消灭的媒介蚊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