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金支架置入结合血管介入化疗治疗食管癌性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去手术或放疗机会的晚期食管癌狭窄患者多因饮食摄入障碍,饥饿消瘦,生活质量很差,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手段。自1998年3月起,我们采用食管扩张、合金支架置入、食管动脉内化疗药物灌注联合方法,治疗2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26例食管癌患者中,男20例,女6例,年龄61~79岁,平均70.4岁。全部病例经X线吞钡检查,胃镜、病理活检证实为晚期食管癌,均为失去手术和放疗机会或拒绝手术及放疗者。其中鳞癌23例,腺癌3例。治疗前吞咽困难按Stooler分级:II…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病人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少、痛苦少、易于被病人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施行CAS 10例,均取得较好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59~71岁,平均(55±9.1)岁,颈总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4例,颈总合并颈…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支架置入术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可降低有症状和无症状脑血管狭窄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随着支架置入术治疗脑血管狭窄的日益增多,各种并发症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章就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冠心病/脑血管病患者或心脑血管疾病可疑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其联合诊断心脑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 (1)冠状动脉狭窄与脑血管狭窄的发生存在一致性,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的发生率逐步增加;(2)冠状动脉狭窄支数与脑血管狭窄数量存在正相关;(3)随着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加,脑血管狭窄发生风险增加。结论冠状动脉狭窄发生及程度与脑血管狭窄一致,早期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脑血管的检查、进行针对性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脑供血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脑血管介入术后同样面临再狭窄的问题。如何减少术后再狭窄,是脑卒中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何有效干预这些环节成为减少再狭窄发生的关键。临床实践证明,即使规律服用西药,仍不能解决再狭窄的问题。近年来,研究者在中药防治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方面进行一些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现将新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对患者脑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发生率111/132(84.1%),颅内血管狭窄63例(48.1%),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5例(34.4%),多支病变(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6例(58.0%)。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脑血管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有明显差异(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高血压级别、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狭窄程度无关(P>0.05)。结论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脑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对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相应颈动脉狭窄的病人,用Wallstentz支架进行颈动脉成形术。结果10例病人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5.5%(65%-100%)下降到约19.5%(0~25%),脑内供血改善。术后随访3~10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卒中和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行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63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脑梗死患者,根据血管造影结果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再根据狭窄的部位将狭窄组分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Ⅰ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Ⅱ组)及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组(Ⅲ组);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之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263例患者无狭窄95例,有狭窄168例,狭窄率63.87%,其中Ⅰ组66例(25.10%),Ⅱ组57例(21.67%),Ⅲ组45例(17.11%);共278处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颅内动脉狭窄共119处(42.81%),颅外动脉狭窄159处(57.09%);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见(82处),而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54处)。2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吸烟、高纤维蛋白原(FIB)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低ApoA-Ⅰ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狭窄负相关,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高血压(5.463,2.74510.872),吸烟(3.675,1.92110.872),吸烟(3.675,1.9217.031),FIB(3.672,1.8177.031),FIB(3.672,1.8177.418),ApoA-I(0.295,0.1347.418),ApoA-I(0.295,0.1340.652)。结论 1脑梗死患者合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比率高,尤以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居多。2脑梗死患者合并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累及颅外动脉主要是颈内动脉颅外段,而颅内动脉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多见于多支病变。3年龄,吸烟,高血压,高FIB,低ApoA-I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该危险因素有可能降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发生率。4合并高血压、吸烟及颈动脉斑块人群更加容易发生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而合并有高甘油三酯患者易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本院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对相应颅脑动脉狭窄进行治疗,观察术后血管狭窄改善程度,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积极治疗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51例患者共放置支架62枚,其中一侧颈内动脉支架35枚,基底动脉14枚,一侧椎动脉13枚。51例患者狭窄完全解除,成功率为100%。术后1周复查DSA,患者官腔狭窄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为20%以下。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NIHSS评分为(0.88±0.64)分,与术前(2.23±1.08)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高,可明显改善颅脑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满意度高,但术者需熟知其并发症原因,做到术前早期预防,术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气管狭窄的急诊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气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6例因恶性肿瘤 (气管或支气管癌、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 )致气管狭窄的患者 ,在X线下经纤支镜放置镍钛记忆合金支架。结果 :16例中放置气管支架 14例 ,支气管支架 2例 ,均置入成功。所有病例支架置入后呼吸困难即刻好转。随访观察 3~ 2 6个月 ,8例经放化疗仍存活者 ,无呼吸困难及支架移位。结论 :采用气管支架急诊治疗气管狭窄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强化药物治疗(OMT)是当前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相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CS)治疗存在争议~([1])。2019年Reiff等研究表明,OMT使ACS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CEA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低于CAS。因此,质疑CAS治疗ACS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国家的CAS数量也成逐年下降趋势。CAS在ACS治疗中的地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 ACS的定义目前对ACS定义尚不统一,"无症状"的时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40例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观察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支架位置、颅内血流改善状况及术后1年内应用 Makel评分随访,观察中短期疗效。结果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术后再狭窄占5%,且再狭窄率〈50%且无症状;所有患者头晕/眩晕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 Malek评分1分者38例,2分者2例;术后12个月1分者39例,2分者1例。结论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中短期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高,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对18例(年龄76~92岁)单侧颈动脉狭窄和其中1例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经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行经皮颈动脉支架和椎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手术。结果 19例次支架置放均获成功。DSA显示狭窄段的颈动脉直径明显扩大,同侧颅内脑血管循环时间和染色趋于正常。仅1例出现部分运动性失语。随访3~18个月,无1例再发生脑缺血事件;B超复查未见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对高龄颈动脉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治疗的安全性高,效果可靠。但需重视预防和及时处理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EC-IC)对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AS组43例,EC-IC组32例,对照组35例,分别在术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各组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者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较基线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AS组和EC-IC组患者3个月和6个月时神经心理评分均较基线水平增加(P<0.01);受教育年限、饮酒和血管重建术影响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认知功能的变化(P<0.05)。结论 CAS和EC-IC均可能改善颈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的阴性结局并不意味着研究失败,其结果提示,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认识目前还处于浅薄的状态,该研究并不是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终点,而恰恰是起点。作为神经介入医师,应更加注重利用评估手段对患者进行精准的筛选,而并非一味强调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提升。此外,未来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应该关注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而不是仅关注临床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其中60%系颈动脉狭窄引发。颈动脉狭窄所能造成脑组织的病理生理性损害有3种情况,(1)颈动脉严重狭窄后,虽然局部血流速度代偿性加快,但单位时间内的血流量会绝对减少,通常表现有头晕、嗜睡或脑内“分水岭梗死”。(2)由于狭窄段的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且欠光滑,容易诱导血小板聚集,引发附壁血栓,进而脱落后漂移至颅内造成脑栓塞。(3)当斑块出血坏死形成溃疡后,不仅易于附壁血栓的生长,而且碎屑自行脱落进入颅内,或在血流的冲击下,出现夹层,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卒中的发病率在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显示,亚洲人及非洲人ICAD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2]。在我国,33%~50%卒中和50%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存在症状性ICAD[3]。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18.
究竟应采用何种方法 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一直存在争论,尤其是在最佳药物治疗已能使这些患者的卒中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其效果等于甚至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置入术的今天.但是,血管重建技术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并未完全消失,而且随着技术的改进和随访时间的延长,其在降低卒中风险方面的作用或许会更为明显.最佳的药物治疗的确能显著降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但未必能够解决全部问题.文章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了不同作者对血管重建治疗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气道金属支架置入是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中央气道狭窄的有效方法,支架置入后呼吸困难可立即显著改善,支架再次置入对治疗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所致呼吸困难仍然有效[1]。患者因气道狭窄、病情危重,在支架置入时操作困难。我科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透视下联合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治疗10例恶性重度气道狭窄患者取得良好疗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公认的预防有症状或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近年来,包括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成形术在内的颈动脉血管内治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单中心研究还是世界范围的多中心研究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CEA高危患者中,栓子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效果更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治疗可能成为CEA之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又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