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丹丹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5):417-419
目的了解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的浸提液能否过滤或离心后再进行热原实验。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法,进行定量测定浓度为0.2 EU/mL的原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并在过滤和离心后分别测定溶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溶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过滤后大大减少,甚至小于0.040 EU/mL。离心则不会影响溶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与原液中含量相近,为0.260 EU/mL。结论为除去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的浸提液中的悬浮颗粒,可以离心后再进行热原实验。 相似文献
2.
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NaOH消蚀法对胎儿真皮基质的成分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NaOH消蚀法制备胎儿皮肤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的余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破坏情况,应用扫描电镜观察ADM的构筑。结果:NaOH消蚀处理16h即可去除真皮细胞成分。制备的ADM韧性好,勿需戊二醛交联。弹性纤维的含量有所减少而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保留了基本的真皮构筑。HLA—DR呈阴性,Fibronectin(FN)呈弱阳性,Laminin(LN)和Ⅳ型胶原均呈阴性。结论:NaOH消蚀法简易经济,去除细胞成分较彻底,所制备的ADM韧性好,胶原纤维形态完整,排列正常,但对基膜的成分及结构破坏较重。 相似文献
3.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是天然真皮的脱细胞基质,经过冷冻干燥形成的三维支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工程支架,它通过空间诱导和组织替代作用修复组织缺损。由于其源于人体正常组织,经临床应用证实,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拥有优秀的组织相容性,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4.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是天然真皮的脱细胞基质,经过冷冻干燥形成的三维支架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工程支架,它通过空间诱导和组织替代作用修复组织缺损。由于其源于人体正常组织,经临床应用证实,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拥有优秀的组织相容性,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脱细胞真皮基质(ADM)是一类经过特殊方法分离皮肤表皮与真皮,去除真皮层内的朗格汉斯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附件细胞以及抗原成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而仅保留胶原纤维、弹力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特殊生物材料.ADM不引起机体排斥反应,为组织修复提供了良好支架,便于血管化和宿主细胞植入.其制备过程包括分离表皮与真皮、脱细胞成分及打孔、冷冻干燥等.根据分类方法的不同,ADM可分为同种异体ADM和异种ADM、补片型及注射型ADM、交联型与非交联型ADM,同时已有产品相继问世,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选择.ADM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外科领域,如深度皮肤烧伤、乳腺癌术后乳腺重建、修复口腔黏膜、腹壁疝及声带麻痹等.因其自身特点,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就ADM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动物血管脱细胞方法及细胞外基质材料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独立设计的反复冻融方法,去除兔颈总动脉中的血管细胞,对所获得的细胞外基质进行组织、生化、力学等分析。在分离兔颈总动脉后,首先用低渗缓冲液处理,然后经低温反复冻融,最后用非离子型去污剂处理。所得的支架行组织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显示基质的微观结构;荧光染色和基因组DNAPCR分析,检测细胞DNA残留;分别行羟脯氨酸定量分析和轴向拉伸强度分析,检测胶原蛋白和血管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支架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溶血率低于医用材料的标准;支架随时间缓慢降解。种植兔的骨髓干细胞,研究细胞在支架上的粘附生长能力。应用本方法能彻底去除血管细胞,没有细胞碎片和DNA的残留,并保留了较完整的细胞外基质和力学性能,具有开放的大孔径结构,细胞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脱细胞血管组织基质的制备和平滑肌细胞的种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制成功将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提供一种新的理想的修补材料,本文研究血管脱细胞组织基质的制备,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种植方法.方法取成年羊胸主动脉,用胰酶消化去除细胞成分,保存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获得血管脱细胞组织基质,经点状注射法,种植体外培养的小牛平滑肌细胞.结果羊主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得到的组织基质最大负载下降20%,最大伸长无显著改变;脱细胞组织基质的胶原蛋白含量与新鲜主动脉相似;基质的纤维结构完整,为网状或多孔状;种植的小牛平滑肌细胞生长良好.结论采用多步骤方法获得的血管脱细胞组织基质可用作为制备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适宜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新型脱细胞半月板细胞外基质(d MECM)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细胞相容性进行研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新鲜的猪半月板组织,切碎,采用湿法粉碎、差速离心的方法制备dM ECM生物材料。通过天狼猩红、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分别比较天然半月板与dM ECM中胶原以及糖胺聚糖含量的区别;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脱细胞后dM ECM中DNA残留情况。将P3代的兔内侧半月板细胞种植在铺有dM ECM的盖玻片上,体外培养7 d后行扫描电镜检测其细胞相容性。结果本实验制备的dM ECM天狼猩红、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并且与天然半月板染色类似;dM ECM行Hoechst33258染色呈阴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种植于d MECM表面上的半月板细胞黏附紧密,可见大量细胞ECM的分泌。结论本实验制备的dM ECM可以很好地保留天然半月板ECM成分,有效地去除DNA物质,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未来半月板组织工程领域非常有前景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脱细胞神经基质的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神经损伤的修复是口腔颌面外科难题之一,筛选促进神经再生理想的移植物,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自体神经移植被认为是修复面神经损伤的“金标准”,但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且自体神经材料来源有限,常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含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备方法,以解决脱细胞真皮基质无抗菌活性的缺点;通过各种方法评价新型复合敷料的抗菌效果。方法通过倍比稀释法和基内接种法测定纳米银溶液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将脱细胞真皮基质浸渍在不同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一定时间,制备出含不同浓度纳米银的复合敷料;通过Kirby-Baucer方法比较不同浓度浸渍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抑菌效果。结果纳米银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是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64mg/L;纳米银溶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8mg/L,最低杀菌浓度是32mg/L。浸渍吸附法制备出含有不同浓度纳米银的脱细胞真皮基质。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结论纳米银/脱细胞真皮基质拥有良好的抗菌和杀菌效果,可望成为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11.
药品与生物材料在生物安全性评价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临床上广泛运用内毒素法检查药品热原,然而,运用细菌内毒素法进行部分组成成分较为复杂的生物材料的热原试验是否适当有待明确。本研究在2005版药典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内毒素法和家兔法对两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热原试验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运用内毒素法得到的试验结果为阴性,运用家兔法得到的试验结果为阳性。这两种方法分别测定每种材料所得到的热原试验结果不相符合,表明对组成成分复杂的生物材料,含热原的因素较为复杂,用家兔法进行试验检测热原可能更加灵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膝关节双侧同期单髁置换与单侧单髁置换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31例(273膝),其中双侧同期手术(Singlestage,SS组)42例(84膝),单侧手术(Unilateral replacement,UR组)189例(189膝)。记录引流量、术前术后血色素、麻醉时间、止血带时间、并发症率和死亡率。结果所有患者无死亡、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肺栓塞或假体感染严重并发症。术后有5例浅表感染,2例术后手术侧肢体皮下瘀斑,4例静脉血栓。SS组平均麻醉时间(119.3分 VS 77.3分,t=21.60,P0.05)和平均止血带时间(98.5分 VS 55.2分,t=19.87,P0.05)要长于UR组,术后血色素两组无统计学差异(t=1.54,P=0.124),无需输血病例。结论双侧同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相对单侧单髁置换术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延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应用延迟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皮瓣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6例(男5,女1)。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36岁。软组织缺损范围8.5cm×7.5cm~9cm×8cm。皮瓣切取范围9.5cm×9cm~10cm×9cm。皮瓣延迟时间:8~13天,平均11天。延迟期间创面暂时应用VSD覆盖。结果 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2周自然愈合,延迟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4.5年(平均3.5年),受区与供区外形较好。膝关节功能用Baily提出的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良5例,可1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该技术安全、可靠,适用于皮瓣切取较大或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液态海藻酸钠/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Alg/nHAC)促进肢体延长过程中骨愈合的作用。方法制备液态可注射Alg/nHAC人工骨,建立兔胫骨骨延长动物模型,随机分两组,A组,骨延长区给予微创注射Alg/nHAC人工骨,B组作为空白对照,分别在延长后2、4、8周进行组织学,X线检查、新生骨小梁百分比、骨密度以及生物力学的检测观察延长区骨愈合情况。结果延长后2、4、8周,A组在组织学、新生骨小梁百分比、骨密度以及生物力学的检测均明显优于B组,A组8周时间骨延长区已经愈合。结论液态羟基磷灰石胶原海藻酸钠(Alg/nHAC)人工骨可以通过微创注射的方式促进延长区骨愈合,为临床促进骨愈合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跟骨外侧U形切口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3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跟骨外侧U形切口入路并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评价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伤口愈合时间、Bohler角与Gissane角恢复情况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7~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7±2.5)周。术后切口感染率为5.26%,伤口愈合时间为(16.21±4.33)天,无皮肤坏死发生;术后平均Bohler角为(29.53±5.21)°,Gissane角为(116.24±8.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显示:优12例14足,良19例20足、可3例3足,差1例1足,优良率为89.47%。结论应用跟骨外侧U形手术切口入路结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关节面移位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实现充分显露及良好的骨折复位固定,术后并发症少,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高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真臼重建非短缩截骨全髋置换术中避免坐骨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方法 20髋Crowe IV型DDH者,采用真臼重建非短缩截骨全髋置换,股骨头旋转中心上移42~68mm(48.65±7.28)mm,术中应用Outside-in全关节囊切除,复位时内收20°,屈髋60°,屈膝90°。复位后外展30°,屈髋60°屈,膝90°。麻醉恢复后,根据患者对患肢远端疼痛和麻木的耐受逐渐伸直。应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人都获得12~108月随访,最后一次Harris评分(87.3±10.6),术前Harris评分35分(7~58分),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髋坐骨神经术中损伤,3髋坐骨神经术后损伤,最终神经损伤均完全恢复。结论 Crowe IV型DDH全髋置换真臼重建非短缩截骨屈髋外展屈膝位能成功减少坐骨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段异体骨移植钻孔携带抗生素骨水泥释放抗生素特性可行性及浓度。方法取24只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分为A、B、C、D组,每组6只建立兔胫骨骨缺损模型,将异体骨分别用直径1.2、1.5、1.8、2.0mm钻头钻24个骨孔,并测量异体骨的表面积和孔的内表面积,用40 g骨水泥固相与液相混合后加入2 g万古霉素粉剂,分别填塞至异体骨的钻孔内,植入兔骨缺损处固定,在术后1、3、7、14、21、30天用注射器抽取0.3 m L生理盐水并通过放置的引流管进行冲洗,所得冲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出的抗生素浓度。并求出异体骨的表面积与相应抗生素骨水泥的表面积的比值。结果 4组抗生素在兔体内持续平均释放时间在30天以上,A组抗生素提洗量在30天低于最小抑菌浓度,该异体骨的表面积与相应抗生素骨水泥的表面积的比值为5.8∶1,B组接近最小抑菌浓度,该异体骨的表面积与相应抗生素骨水泥的表面积的比值为4.2∶1,C,D组的洗提量高于最小抑菌浓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05),该异体骨的表面积与相应抗生素骨水泥的表面积的比值分别为3.2∶1和2.7∶1。结论大段异体骨移植钻孔携带抗生素骨水泥抗生素析出释放,在实验的30天中,异体骨表面积与相应抗生素骨水泥表面积的比值为为1∶3.2和1∶2.7时,万古霉素的释放量始终维持在高于有效的抗菌浓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采用C臂下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术前均行X片,手术经肩外侧直形入路显露肱骨大小结节以及结节间沟;自肱骨大结节外上方开口,插入导针,闭合复位后将导针插入远端髓腔,测量并选用合适长度髓内钉,顺行插入髓内钉并锁定远近锁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出血75mL。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获得较好复位固定。结论闭合复位用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能够显著可靠固定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7例,采用手法复位,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7例随访7~45个月,平均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4周。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分别采用长臂单轴经皮椎弓根钉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3月~2014年2月61例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长臂单轴经皮椎弓根钉固定,33例采用Sextant系统。术后临床疗效按VAS评分及Macnab标准评估。结果两组61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8~24个月,平均21个月,VAS评分:长臂单轴钉组(1.8±0.95),Sextant钉组(2.0±0.78);Macnab标准:长臂单轴钉组优良率89.3%,Sextant钉组87.9%。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病椎体前缘高度,计算椎体恢复的高度值;测出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椎体高度差值即椎体复位后再丢失高度值,统计两组数据。结论长臂单轴钉相比于Sextant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上能取得与之相同的疗效,且病椎复位程度更显著、复位后不易再丢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