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实验大鼠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B组腹腔注射5%氯胺酮120mg/kg,C组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kg和芬太尼0.05mg/kg,记录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麻醉操作时间较A、B组长(P〈0.01);各组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较戊巴比妥钠与氯胺酮腹腔注射更适于在大鼠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实验手术中家犬不同途径麻醉方法的应用效果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实验用家犬126只列为观察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分为A、B、C三组,三组研究对象均以3%戊巴比妥钠为麻醉剂,A组经肌肉注射给药麻醉,B组行腹腔注射给药麻醉,C组经静脉途径给药麻醉,对比三组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结果:经分析比较发现,A组肌肉注射给药家犬的术后苏醒时间最短,B组腹腔注射给药家犬的药效维持时间最长,C组静脉注射给药的麻醉起效时间最短,因而三种不同途径给药相比较其各有优势;然而,三组家犬麻醉效果及不良事件分析,A组的麻醉效果和用药安全性均明显优于B、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戊巴比妥钠经肌肉注射途径给药,在家犬外科实验中的术前麻醉效果显著,且其用药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适于整形外科动物实验的快速、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82只实验用家兔,随机分为A、B、C三组,Α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35 mL/kg),Β组给予10%水合氯醛静脉注射(2.5~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 mL/kg)和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1~1.5 mL/kg)复合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3组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及动物麻醉死亡率。结果诱导期及苏醒期时长C组介于A,B两组之间(P0.05);而麻醉期时长C组与A组相当(P0.05)并均高于B组(P0.05)。结论速眠新Ⅱ与水合氯醛复合麻醉诱导及恢复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长,死亡率低,是整形外科家兔动物实验中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氯胺酮与甲苯噻嗪用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氯胺酮与甲苯噻嗪用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麻醉的效果。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60只,分别用盐酸氯胺酮100 mg/kg(Ⅰ组)、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Ⅱ组)、盐酸氯胺酮100 mg/kg复合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Ⅲ组)腹腔注射麻醉后,建立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及体温变化,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呼吸道分泌物情况、镇痛效果及肌肉松弛程度。结果Ⅲ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2.2±0.5)min,显著短于Ⅰ组的(14.3±2.3)min和Ⅱ组的(18.2±3.0)min(P值均<0.05)。Ⅲ组的麻醉持续时间为(139.0±12.6)min,显著长于Ⅰ组的(41.6±6.2)min和Ⅱ组的(63.9±8.2)min(P值均<0.01)。Ⅲ组在麻醉过程中各时间点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和体温均保持平稳。结论盐酸氯胺酮100 mg/kg复合盐酸甲苯噻嗪25 mg/kg腹腔注射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麻醉,较单纯使用盐酸氯胺酮或盐酸甲苯噻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异戊巴比妥钠对SD大鼠进行腹腔及背部肌肉注射麻醉的效果,探讨两种注射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SD大鼠开腹手术麻醉用药方式。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按5 mg/100 g体重给予5%异戊巴比妥钠分别行腹腔及背部肌肉注射。观察并分析两种麻醉方式的SD大鼠麻醉起效和持续时间、麻醉意外情况、麻醉后SD大鼠各项生命体征情况。结果:应用腹腔及背部肌肉注射方式的SD大鼠分别在(3.47±0.87)min、(7.60±0.74)min进入麻醉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持续时间分别为腹腔注射组(85.57±4.73)min和背部肌肉注射组(83.95±6.1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D大鼠均未出现麻醉意外情况,进入麻醉状态后呼吸有减慢的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麻醉前后心率和体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戊巴比妥钠是应用于SD大鼠的一种有效且安全的中长效麻醉剂,其可减慢SD大鼠的呼吸次数;腹腔注射方式的麻醉诱导时间比背部肌肉注射方式短,麻醉苏醒后无不良反应,是应用于SD大鼠开腹手术的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6.
山羊单纯与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山羊单纯麻醉与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一种安全高效便捷的山羊麻醉方法.方法 选取山羊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单纯戊巴比妥钠麻醉,B组给予单纯氯胺酮麻醉,C组给予地西泮、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记录三种麻醉方法的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死亡率.结果 地西泮、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动物死亡率低、麻醉效果好.结论 安定、戊巴比妥钠和氯胺酮复合麻醉优于单纯麻醉,是一种高效、便捷、安全山羊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方式对荷瘤小鼠的麻醉效果,探讨荷瘤小鼠磁共振(MR)检查的理想麻醉同定方式。方法将3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按100mg/kg剂量给予氯胺酮腹腔及肌肉注射并制动行MR扫描.重点记录小鼠麻醉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观察荷瘤小鼠麻醉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麻醉固定方式均可完成MR成像检查。其中腹腔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荷瘤小鼠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3.60±0.74)min和(3.47±0.8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22.13±4.73)rain、(30.60±6.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麻醉前后呼吸频率及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肌肉注射配合小鼠固定器可为荷瘤小鼠MR成像检查提供较为理想的麻醉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水合氯醛、异丙酚和氯胺酮麻醉对小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水合氯醛组、异丙酚组、氯胺酮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给予四组小鼠不同药物腹腔注射,30 min眼球取血测量大鼠血液细胞学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水合氯醛组、异丙酚组、氯胺酮组小鼠的部分血液生化学指标和血液细胞学指标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水合氯醛、异丙酚和氯胺酮麻醉会对小鼠血液学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阈下剂量(0.4 mg/kg)加入局麻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 60例ASA评级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下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双肓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局麻药为0.37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作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复合氯胺酮0.4 mg/kg;B组:氯胺酮0.4 mg/kg,肌注;C组:不用氯胺酮.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后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注药后10 min、30 min的镇静/警觉评分(OAA/S)及麻醉期间谵妄、多语、头晕、视物不清、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较其他两组麻醉起效时间短,镇痛持续时间长;A组和B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均低于C组,A组则更优于B组(P<0.05);A组和B组在注药后均有一定镇静作用,注药10 min后OAA/S评分A组较B组低(P<0.05),30 min后两组无明显区别(P>0.05);视物不清、头晕等发应率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较C组高(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加用阈下剂量氯胺酮能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有短时间的镇静作用,明显增强镇痛作用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L/kg),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 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 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 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易行、适用于实验兔血管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方法选取实验兔96只,随机分为A、B、C、D、E、F六组。A组单纯应用氯胺酮麻醉,B组单纯应用戊巴比妥钠麻醉,C组单纯应用乌来糖麻醉,D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氯胺酮麻醉,E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戊巴比妥钠麻醉,F组联合应用地西泮和乌来糖麻醉。记录六种麻醉方法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动物体温、呼吸频率及麻醉死亡率。结果地西泮和乌来糖复合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麻醉意外率低、麻醉效果好。结论地西泮和乌来糖复合静脉注射麻醉是一种适用于实验兔血管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品、氯胺酮与安定静脉复合麻醉在家兔实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7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阿托品、安定和氯胺酮复合静脉麻醉,B组单纯采用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麻醉。记录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死亡率。结果两种麻醉方案静脉给药后家兔均迅速进入麻醉状态,A组实验兔麻醉维持时间短于B组,但B组有6只家兔术中发生麻醉意外经抢救无效死亡(6/38),而A组未见实验兔因麻醉意外死亡。结论阿托品、氯胺酮和安定复合静脉麻醉是一种适用于实验兔外科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氯胺酮(ketamine) 及可乐定(clonidine) 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方法:体质量220~280g的雄性SD大鼠32只,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麻醉后,制作坐骨神经松弛结扎(CCI)模型,术后第4天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每日给药1次,连续7d.对照组于鞘内给0.9%的生理盐水20μL;氯胺酮组于鞘内注射氯胺酮1mg/kg;可乐定组于鞘内注射可乐定20μg/kg;联合用药组给予氯胺酮0.5mg/kg加可乐定10μg/kg.采用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测试痛阈,给药前及给药后30min各测1次.痛阈测试完毕后处死大鼠,取其腰段脊髓冻存测定其一氧化氮合酶(NOS)和NO的活性及含量. 结果:鞘内联合注射氯胺酮及可乐定的镇痛效应显著大于单独注射氯胺酮(1mg/kg) 或可乐定(20μg/kg).联合注射组大鼠的NOS活性和NO的含量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组(P<0.05).4组给药后体质量均较给药前增加(P<0.05). 结论:氯胺酮与一定剂量的可乐定鞘内联合应用时具有显著的协同镇痛作用,而且能减少各自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90例2~7岁行眼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 A组使用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B组使用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C组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记录麻醉前(T0)、肌注氯胺酮后5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5 min(T4)及手术结束时(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并记录三组患儿氯胺酮总用量及术中不良反应,观察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C组比较, T1、T3、T5的SBP和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HR在T5时点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氯胺酮总用量和术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均少于C组,而A组明显优于B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是安全的,且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时间短,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减少。  相似文献   

15.
Li B  Chen XL  Sun CC  Lü G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5):334-336
目的 研究对行臂神经丛阻滞的患者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与肌肉注射两种镇痛方式对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术后镇痛等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市天津医院60例拟行上肢、手部手术的患者,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A组(局麻药中无丁丙诺啡组,n=20);B组(局麻药中加丁丙诺啡2μg/kg组,n=20);C组(麻醉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2 μg/kg组,n=20).用B/BRAMN-STIMMPLEX-DIG神经刺激仪引导定位行腋路臂神经丛阻滞.3组患者记录(1)麻醉起效时间;(2)麻醉维持时间;(3)手术时间;(4)术后4、8、12、24、36、48、7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观察其他副作用.结果 3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手术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起效时间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维持时间:A、C组明显短于B组(P<0.01);疼痛评分4 h时A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24 h时A组极显著高于B、C组(P<0.01),36、48、72 h时A组与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发生率A组为10%,B组20%,C组20%.呕吐发生率A、B组为0,C组30%.结论 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或阻滞前肌肉注射丁丙诺啡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丁丙诺啡加入局麻药中进行臂神经丛阻滞麻醉可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对术后镇痛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by adding buprenorphine in local anesthetics and patients with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 and observe the anesthesia effects, the anesthesia maintenance tim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effects. Methods 60 cases of upper limb to line, hand surgery patients from Sep. 2009 to Dec. 2009 in Tianjin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groups. A (local anesthetics without buprenorphine, n = 20); B group (plus 2 μg/kg buprenorphine in local anesthetics, n = 20); C group (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2 μg/kg buprenorphine before anesthesia ,n =20). With B/ BRAMN-STIMMPLEX-DIG nerve stimulator guided positioning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of axillary line. 3 groups of patients recorded ( 1 )the onset time of narcotic; (2) the duration of anesthesia;(3)the surgery time; (4)the pain score of postoperative 4, 8, 12, 24, 36, 48, 72 h; (5)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6)observed other side effects.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 weight, sex, operation time of the 3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arison ( P > 0. 05 ); anesthesia onset time between the 3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 05). Duration of anesthesia: A, 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B group (P <0. 01 ); pain score at 4 h, A and B, C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 >0.05 ); 8、12、24 h, whe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 C group ( P <0. 01 ), 36、48、72 h when the A group and B, C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 P > 0. 05 );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 group 10%, B group 20% , C group 20%. Vomiting, the incidence of A, B group was 0, C group 30%. Conclusion Buprenorphine adding local anesthetics in brachial plexus block o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buprenorphine before a block can be to achieve a satisfactory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buprenorphine adding local anesthetics in brachial plexus block Narcotic maintenance of anesthesia time can be extended an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orexin2A对麻醉大鼠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righting reflex,LRR)持续时间、共济失调等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氯胺酮75mg/kg及咪达唑仑5mg/kg麻醉大鼠后,侧脑室注射不同剂量orexin2A,通过大鼠脑电δ波比例、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监测,了解不同剂量orexin2A对麻醉大鼠催醒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orexin2A1nmol后,大鼠脑电δ波、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注射orexin2A4、7、10nmol后,大鼠脑电δ波、LRR持续时间及共济失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1~36.45,P〈0.01);高剂量组与超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注射orexin2A可使麻醉深度变浅,麻醉时间缩短,并可促进麻醉后运动功能恢复,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麻醉科急诊和择期进行腹部手术和四肢手术的90例患儿,年龄3~10岁,体重15~36kg,ASAI~II级,平均分为三组,90例患儿基础麻醉均用氯胺酮(2~6mg/kg)。A组:30例患儿进行上肢手术麻醉时,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而后辅助静脉缓慢追加小剂量芬太尼(辅助神经阻滞麻醉)。B组:30例患儿进行腹部和下肢手术时采用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物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C组:30例患儿进行手术麻醉时,麻醉药物只是采用氯胺酮。注意记录A、B、C三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氯胺酮的用量以及追加次数、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唤醒时间、肌肉松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麻醉后,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水平都比C组患儿低(P<0.05),并且手术中,没有发生体动、呼吸困难情况,术后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A、B组的患儿比C组患儿苏醒的时间短、手术后的氯胺酮用量也很少,A、B两组追加的次数更少,并且肌肉松弛情况和止痛的效果都良好。A、B两组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手术中、手术后A、B组和C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可知: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单纯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前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3种麻醉方法在幼龄小型猪构建颅骨缺损模型及修复实验中的麻醉效果,从而探索简便、安全、有效的最佳麻醉方案。方法幼龄贵州小型猪30头,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A组采用咪达唑仑与氯胺酮组混合液肌内注射;B组采用肌内注射陆眠宁Ⅱ注射液麻醉;C组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与陆眠宁Ⅱ复合肌内注射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显效时间、首次麻醉维持时间、第1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第2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术中麻药追加次数、麻药累积量、术后动物不良反应及死亡率。结果 B组显效时间长于A、C两组(P0.05);C组首次麻醉维持时间、第1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第2次追加药物麻醉维持时间的时长明显大于A、B两组(P0.05);A、C组苏醒期明显短于B组(P0.05);C组的追加麻药的次数、用药总剂量、术后不良反应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氯胺酮与陆眠宁Ⅱ复合麻醉是一种操作简单、麻醉深度可控、安全性高的适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幼龄小型猪外科实验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