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内固定治疗作为现在的主流治疗方式之一,仍需进一步追求坚强固定,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和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符合标准的3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16例,空心加压螺钉组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侧、受伤方式、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复位质量、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两组疗效的差别。结果与结论:(1)16例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患者中除1例内固定失效,其余获得了8-25个月随访,平均11.9个月;19例空心加压螺钉组患者获得了7-26个月随访,平均16.3个月;(2)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3)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4)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组发生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按Evans-Jensen分类,其中IB型3例,ⅡA型2例,ⅡB型5例,Ⅲ型1例。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随访患者的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改良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0±21分钟,术中出血127±134ml,除1例患者死亡外,10例患者均获随访。10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7±1.3个月。80%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到受伤前状态。术后3个月以上摄片未见股骨头切割,股骨颈短缩,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主钉的近端梯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组合成卵圆形结构、股骨颈双螺钉轴向加压等独特设计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0年4月~2004年4月对128例经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ardenⅠ型骨折17例,Ⅱ型86例,Ⅲ型25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2W,手术时间平均60min,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内固定物断裂现象,无死亡发生.均得到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0月.所有病例骨折愈合良好,5例(5/128,3.9%)术后股骨颈短缩移位,6例(6/128,4.6%)出现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4分.结论 微创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方法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GardenⅡ、Ⅲ型老年性股骨颈新鲜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空心加压螺钉联合缝匠肌髂骨瓣嵌入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7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行Smith-petersen入路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2~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后患肢穿中立位鞋固定,保持外展30°,术后第1天开始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踝泵锻炼。观察患者术后3 d、术后1、2、3、6、12、24个月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于末次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术中出血约150 m L。所有病例伤口均甲级愈合,无伤口感染。住院期间患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克氏针退出断裂、骨折移位、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2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访6~96个月,其中2例患者术后3个月因活动不当致克氏针断裂,复查X射线明确髂骨瓣固定在位、愈合良好,遂取出断裂克氏针。所有病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3~10个月;其中2例患者骨折愈合后,于术后2年内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坏死率为7. 69%。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10例,良1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 46%。结论空心加压螺钉联合缝匠肌髂骨瓣嵌入治疗股骨颈骨折能有效重建股骨近端血运,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首先要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不同年龄和是否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从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治疗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76例,年龄(76.7±6.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其中保守治疗7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4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8例,解剖钢板内固定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股骨颈骨折92例,其中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7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5例。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股骨颈骨折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内固定治疗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7±1.3)个月。3例发生治疗后感染,1例治疗后10 d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股骨头切割、围术期骨折,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术后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下肢短缩、骨折延期愈合及对髋再骨折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而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相互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最好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相比较,分析双平面固定在股骨颈骨折稳定优化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8例,均使用空心螺钉固定,其中双平面固定(“F”技术)组27例,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固定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包括骨折不愈合、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 ~ 43个月,平均(26.3±3.3)个月。双平面固定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6例,骨折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2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5.74±7.06)分。传统倒三角空心螺钉组股骨颈短缩≥5 mm者16例,骨折不愈合5例,股骨头坏死9例,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2.03±6.19)分。两组患者在股骨颈短缩、股骨头坏死、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复位优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双平面固定通过特殊的空间构型,可有效维持复位,减少股骨颈短缩带来的Harris评分丢失,更好地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2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RP组和对照组,各100例。PRP组采用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RP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合并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7.35、90.8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37、84.32分,术后6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6%、90%,高于对照组的67%和7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联合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能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旋髂深血管骨瓣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8年4月,本院共收治19例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年龄25~44岁,平均35.2岁,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9例,经颈型8例,基底型2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7例。经髋关节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显露并处理股骨颈骨折断端,行髋关节Watson-Jones入路,骨折复位前,从该切口预置解剖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并从骨折断端确定螺钉分布合理后,更换长螺钉确切固定股骨颈骨折,股骨颈开槽,取旋髂深血管骨瓣植入骨槽内。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发生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情况,术后1年进行患髋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短1年2个月,最长8年4个月,平均3年6个月,2例GardenⅣ颈下型分别出现骨不连及股骨头坏死,其余均完全骨性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良率89.5%。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转移及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钉固定可有效治疗青壮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空心加压螺钉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10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50例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5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再手术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再手术率方面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空心加压螺钉组,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2%)明显低于空心加压螺钉组(32%),二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条件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明显优于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大粗隆钢板固定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大粗隆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有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感染发生率,同时对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4.0±27.1)min,平均出血量(530.0±132.0)mL。2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有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3±7.0)个月。28例患者大粗隆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0±1.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28.0±7.1)分,术后Harris评分(86.5±5.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99,P=0.000)。至随访结束,无内固定装置松动,无线缆断裂,无感染病例。结论大粗隆钢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同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股骨头坏死固定可靠,假体初期稳定性好,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同时维持骨折端稳定和早期恢复关节功能,使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坏死得到同期治疗,其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股骨颈骨折后常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常规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目的:观察复杂股骨颈骨折运用改良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复杂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36例,经过常规手法复位失败一两次后,采用改良的撬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根据年龄、骨折类型、骨密度状况选择动力髋螺钉加1枚空心螺钉(n=17)或3枚空心螺钉(n=19)内固定。内固定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5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Garden复位质量评价:Ⅰ级23例,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0例,Ⅰ级、Ⅱ级占患者总数的94.4%。Harris评分情况:优 22例,良7例,中3例,差4例,优良率80.56%。且采用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或3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接近(P > 0.05)。因此,对于常规复位失败的复杂股骨颈骨折,建议尝试改良的撬拨闭合复位法,内固定采用动力髋螺钉或空心螺钉对疗效无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率及翻修率较高。 目的:观察新型内固定物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采用经皮加压钢板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24例,记录每例患者的植入后3 d疼痛评分、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2个月(2.5~11个月),其中14例患者随访时间超过半年,骨折已愈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再骨折、髋内翻等早期并发症。所有患者植入时、植入后均未输血。平均部分负重时间4.8 d(2~14 d)。植入后3 d疼痛口述分级评分法评测结果显示:1级10例,2级12例,3级2例,1级和2级占91%。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7%。结果证实,植入经皮加压钢板修复股骨颈骨折是安全的;坚强的内固定支持可以满足患者早期扶拐负重行走。 关键词:经皮加压钢板;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内固定;人工假体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25~60岁,平均(48±7.0)岁。内固定失败表现:螺钉取出后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头坏死并螺钉松动、断裂7例,术后骨折不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并股骨头坏死2例。内固定术后至行THA时间10个月~9年,平均32.5个月。患者均采用生物型固定假体,其中18例选择近端固定的股骨假体柄,4例选择髓腔匹配的假体柄。采用Harris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及随访时的患髋功能。结果本组随访24~60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28~50分,平均(35±4.0)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为84~97分,平均(89±5.0)分,其中优12例,良9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4%。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THA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挽救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排列方式空心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并符合标准的16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空心螺钉排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三角组和倒三角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等。结果倒三角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倒三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三角组股骨颈短缩率为10%,正三角组为26.3%,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股骨头坏死率、Harris评分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倒三角排列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术后短缩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股方肌骨瓣结合髂骨或股骨大转子植骨治疗股骨颈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股骨颈骨折骨不连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平均31.5岁,均为GardenⅣ型。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髋关节评分: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结果 33例患者术后获2~12年随访,平均(38.65±25.90)个月,患者全部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4~1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为(6.53±2.71)个月。术后无内固定松动失败,1例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给伤口清创,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棒后感染愈合。31例患者双下肢等长,无髋内外翻畸形;2例患者出现股骨颈短缩,髋内翻畸形。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分65~95分,平均(88.54±7.46)分:优26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9.9%。结论股方肌骨瓣结合髂骨或股骨大转子植骨治疗股骨颈骨不连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 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本院采用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修复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12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片、CT检查,均行切开复位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优8例,良4例,中0例,差0例,优良率100%。结论全螺纹无头加压空心螺钉治疗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疗效好,可以为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左髋19例,右髋32例;平均年龄为(75.6±9.7)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评价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51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手术切口长度(6.5±1.7)cm,手术时间(40.9±12.6)min,住院时间(6.5±1.8)d,术中出血量(138.7±30.5)m L,下地行走时间(1.6±0.8)d。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DVT、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与术前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67.3±6.3)分,(12.1±4.3)分]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84.7±4.5)分,(67.3±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明显;不仅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接前侧入路(DAA)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6年 9月-2018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骨科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2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13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18~54(41.23±11.31)岁;观察组11例,采用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9~55(39.9±12.4)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患者术后6、12个月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Garden指数及Haidukewych 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患者术后6、12个月Harris 髋关节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5.18 ± 5.88)、(92.18±4.17)分和(72.92±6.26)、(88.38±6.17)分,其中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23~6.06(4.45±0.88)个月,对照组为3.86~7.93(5.77±1.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5例(5/13)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 。两组患者Garden 指数及Haidukewych 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多枚空心螺钉固定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相比,DAA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股骨颈骨折的修复方法包括内固定和髋关节置换,患者修复方法的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病情、自身身体情况等。股骨颈骨折修复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比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与空心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小于60岁,随机分为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70例。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组患者采取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功能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90%,明显高于内固定组6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明显低于内固定组2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满意度为93%,明显高于内固定组满意度7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关节功能恢复得更快,并发症较少,适合于追求高生存活动质量的患者;而空心加压螺钉置入内固定适用于术前骨质量较好的中年及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