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探究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抽样,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推行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国产培门冬酶+泼尼松),对照组应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59%vs 91.89%)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且静脉栓塞、脱发、黏膜出血、排肠肌疼痛、巩膜黄染、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及乏力、精神差发生率亦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似,但较后者作用时间长、使用便捷,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60例初发ALL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含培门冬酶注射液的VDPA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培门冬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照组采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的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3.3%、76.7%、86.7%,而对照组分别为90.0%、73.3%、83.3%,2组在完全缓解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诱导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培门冬酰胺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市三甲某医院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观察组使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化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但是培门冬酶酰胺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用药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近期疗效及对患儿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拟行化学治疗的ALL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联合化疗(VDLP方案);研究组行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国产培门冬酶+泼尼松联合化疗(VDPAP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幼稚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缓解率、平均住院时间、用药次数和治疗6个月及1年的无事件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在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幼稚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与PLT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与血尿素氮(BUN)、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值明显升高,白蛋白(ALB)与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降低。研究组患儿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与用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及1...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培门冬酶治疗,观察组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毒副作用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导化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好疗效,但培门冬酶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需在临床应用时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中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毒副作用以及治疗效果。方法 :从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5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分别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和培门冬酶治疗。观察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治疗总缓解率和毒副反应发生率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用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过程中,利用培门冬酶和左旋门冬酰胺酶进行治疗均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并导致一定毒副作用的出现,但培门冬酶治疗在用药次数和住院时间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良完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总体生存率已可达90%,长期无病生存率达80%。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培门冬酰胺酶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我院2010年1~4月收治的1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培门冬酰胺酶治疗的情况来说明。结果:治疗结果显示13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有很好的疗效。结论:培门冬酰胺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确实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左旋门冬酰胺酶 ( L- Asp)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 )的主要化疗药物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导致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副作用的病案已有报道 ,为避免发生以上严重后果 ,探讨中止用药的临床指征 ,我科对 1 994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应用 L- Asp治疗的 2 1例 ALL患儿进行了严密观察 ,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 994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1 2月住我科系统治疗的 2 1例 ALL患儿 ,男 1 8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2 .5岁。据全国小儿白血病座谈会拟定的标准 [1] ,标危急淋 8例 ,高危急淋 1 3例。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效果及酶活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初发的ALL病儿,在诱导缓解期中采用L-ASP治疗27例,PEG-ASP治疗27例,观察两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恢复时间及临床缓解程度,比较两组病儿微小残留病(MRD)值及门冬酰胺酶的活性。结果两组病儿骨髓抑制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5,P<0.05);低、中、高危组病儿骨髓抑制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组低、中、高危及T系、B系ALL的临床缓解程度与PEG-ASP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PEG-ASP诱导治疗后,两组MRD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L-ASP及PEG-ASP用药后活性均大于100U.L-1,且PEG-ASP活性持续2周。结论 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ALL疗效相当,但PEG-ASP的作用时间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占诗贵张丽娜黄正刚张丽娟吴星恒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60(2):81
目的比较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培门冬酶(PEG-As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60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诱导治疗中应用门冬酰胺酶剂型的不同分为L-Asp组和PEG-Asp组,每组30例。比较2组诱导治疗前后血生化(ALT、TBil、DBil、TP、ALb、BUN)、凝血功能(PT、APTT、Fbg、TT)和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和/或腹痛)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与诱导治疗前比较,诱导治疗后L-Asp组ALT值升高和TP、ALb、Fbg值降低(P<0.01),PEG-Asp组TBil、DBil、BUN、APTT值升高和TP、ALb和Fbg值降低(P<0.05或P<0.01)。诱导治疗后PEG-Asp组患儿ALb和Fbg值较L-Asp组患儿低、而DBil和APTT值较L-Asp组患儿高(P<0.05)。2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p和PEG-Asp在儿童ALL诱导治疗中对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影响,PEG-Asp对ALb、Fbg、DBil和APTT值的影响更显著,且可引起BUN值的升高。两者均有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但程度均较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儿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其中80%以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用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是治疗儿童ALL的基本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它显著提高了患儿的无病生存率;并可降低髓外白血病的发生率。但L—ASP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且有的比较严重,直接关系到化疗能否继续进行和成功,甚至威胁到患儿生命。因此,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认识L—ASP的毒副作用,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儿童ALL的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2004年10月-2006年9月使用L—ASP联合化疗30例ALL患儿,现就治疗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及其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培门冬酶(pegaspargase-asparaginase,PEG-ASP)一线治疗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48例。其中,PEG-ASP一线治疗患儿10例为A组;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一线治疗患儿25例为B组;诱导期使用LASP,巩固期使用PEG-ASP患儿13例为C组。观察各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8例ALL患儿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34例(70.8%),复发8例(16.7%),死亡6例(12.5%);(2)3组不良反应除过敏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不良反应如:Ⅲ-Ⅳ级严重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以及凝血功能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EG-ASP可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ALL患儿,其过敏反应发生率低,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指标可增加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副作用反应。方法 治疗前后观察体温变化,皮疹情况。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钙以及血、尿淀粉酶等改变。结果 ALL副作用以发热多,其次是过敏反应、呕吐、腹痛,但症状多较轻,未见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高糖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结论 L—Asp作为治疗ALL的主要药物,应用时只要注意饮食合理,极少出现危及生命的胰腺炎。 相似文献
16.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作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联合化疗方案中的最基本药物之一,在对维持患儿长期处于带病生存状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在儿童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就近些年L-ASP在国内外儿童临床应用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原因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韦润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9):2960-2962
目的 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凝血四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我们对64例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的急淋患儿治疗前1d、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d检测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患儿在使用L-Asp过程中出现凝血四项的异常,主要是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结论 L-Asp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较大,适当补充纤维蛋白原,不影响L—Asp继续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有过敏、急性胰腺炎、低蛋白血症致全身水肿、高血糖血症及出血等副反应的报道犤1,2犦。但对其静脉血栓形成及机理认识较少,国外报道的血栓形成率2.4%~11.5%犤3犦,国内有患儿使用L-Asp后次日发生脑血管栓塞的报道犤2犦。本文就12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L-Asp使用前后血浆抗凝血系统的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以及犤凝血犦因子Ⅰ(Fg)的检测结果,初步阐述L-Asp对抗凝系统的影响及静脉血栓形成机理。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