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提高原发性肝癌的确诊率,笔者对142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诊断结果与CT诊断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超声造影、增强CT检查,并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确诊,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CT强化模式,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PHC的准确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CT与超声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接收的原发性肝癌66例患者,按照不同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研究组33例进行CT检查,对对照组33例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结果,并比较。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是93.9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是84.85%。研究组诊断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应用CT检查,诊断效果较好,能清晰显示癌灶类型、大小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小肝癌在增强CT与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异同,探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小肝癌分别行增强CT与超声造影检查,比较同一病灶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的各期增强方式。结果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不同时期的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小肝癌中有5例(20%)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增强模式不完全一致,其中1例差异较大,增强CT检查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均为低增强,而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低增强,延迟期低增强。结论小肝癌在增强CT和超声造影检查均能反映肿瘤血供特点,两者共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增强CT作为相对金指标,对29例肝癌的超声检查进行一一对比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超声的检查质量和水平。方法收集29例肝癌患者均做超声和增强CT检查,先对增强CT重新进行了观察,排除假阳性征象的可能,再以其作为相对金指标,对比分析和总结。结果超声3例漏诊;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显示符合率分别为71%(25/29)、76.%(22/29)和72%(21/29);病变显示超声以弱回声、CT以低密度为主;超声检出门静脉癌栓形成14例,腹水征17例;CT检出门静脉癌栓15例,下腔静脉癌栓2例,腹腔大血管旁淋巴结显示、肿大3例,腹水征16例。本组患者均为男性,且有慢性肝病史,其中肝硬化22例。结论利用增强CT的相对优势,对肝癌的超声诊断进行一一对比分析和总结,有利于提高超声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25-128
目的探讨超声与增强CT在测量原发性肝癌最大直径的一致性与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皆接受超声及增强CT检查,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3 cm组、3~5 cm组及5 cm组,比较各组超声与增强CT测量原发性肝癌大小的结果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对于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超声的测量结果大于增强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不大(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采用两种方法测量肿瘤大小的一致性不理想,而对于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病理结果相相比,增强CT以及直径较大(5 cm)超声测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测量结果比病理结果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测量小的原发性肝癌时与病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而增强CT更为准确;对于大的原发性肝癌,两者测量结果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典型肝癌临床诊断过程中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4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CECT组(增强CT组)和CEUS组(超声造影组),对比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影像学特点及增强百分率.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患者的病灶经过CEUS和CECT检查除了显示病灶内血管的发生率分别为95.83(46/48)、37.5%(18/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检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典型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增强CT检查和超声造影在增强模式表现无显著差异,二者可以相互配合来提高临床确诊率,操作简单,利于医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0):123-125+129
目的探讨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研究组采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方法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超声方法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并给予确诊的患者手术治疗。结果对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两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5.2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74例CT和超声方法诊断准确的患者病灶类型进行诊断,两组病灶类型诊断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进行比较,两组对病灶类型的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84例手术病理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灶类型准确率进行诊断,经过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组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30例,研究组单发病灶26例,多发病灶16例,两组诊断多发病灶的准确率比较,研究组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增强CT的方法的方法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60例原发性肝癌的CT与超声诊断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与超声诊断对照。方法:随机抽出10年来我院60例肝癌诊断分析。结果:①由于90%以上的癌灶是低密度的,所以检查以平扫为主;适当作增强扫描。奈件的选择十分重要.②多数病人是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肝硬化的表现也是诊断间接征象。③结合超声有助于诊断。④癌灶的CT表现分为单发、多发和弥漫三型,多发常见。结论:CT平扫加增强优于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并对其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重点观察动静脉期肿瘤强化特点及其与邻近血管的关系。结果经过图像后处理,16例均可清晰显示肿块。同时还可直观形象显示肿瘤供血动脉10例、肝动脉-静脉瘘3例、引流静脉6例、肿瘤癌栓5例及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提供较为详细的原发性肝癌信息,可在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及评估预后效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94-98+169
目的评估和比较超声、增强CT、增强MRI以及三种方法联合诊断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05例,术前均行乳腺超声、腋窝增强CT以及乳腺增强MRI检查,以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影像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 105例乳腺癌患者中,经术后病理证实共有59例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增强CT、增强MRI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1.2%、84.7%、57.6%、88.1%;特异度分别为65.2%、76.1%、78.3%、56.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2.4%、82.0%、77.3%、72.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8%、79.5%、59.0%、78.8%;准确性分别为68.6%、81.0%、66.7%、74.3%。其中增强CT的灵敏度和准确性高于超声及增强MRI(P=0.005,P=0.04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88.1%)分别高于超声(71.2%)和增强MRI(57.6%)(P=0.022,P=0.000);联合诊断特异度(56.5%)分别低于增强CT和增强MRI(P=0.047,P=0.026)。结论虽然增强CT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高于超声和增强MRI,但术前评估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时,应综合运用超声、增强CT及增强MRI等影像学检查,才能决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原发性肝癌易导致肝动静脉瘘(hepatic arteriovenous shunting,HAVS)的产生。肝动静脉瘘可引起肿瘤转移,加重患者临床症状,影响介入疗效及预后,有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肝动静脉瘘治疗的方法、材料、器械多样。现就原发性肝癌所致肝动静脉瘘的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金龙胶囊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224例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治疗组)116例及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对照组)108例,观察治疗后6个月、1年、2年、3年疗效,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年、2年、3年有效率分别为60.0%、58.2%、56.5%,对照组分别为42.3%、35.1%、18.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7.4%、19.8%,对照组为64.8%、34.3%、10.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龙胶囊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化疗效果、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巨块型肝癌分别行螺旋CT平扫、双期及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0s、门静脉期70s、延迟期180s,以2.5-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其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特征。结果①动脉期,多数肿瘤实质见异常血管及瘤区强化,门静脉期瘤体密度迅速减低,至延迟期变为等密度。②巨大肿块易发生中心坏死区,瘤体边缘多较清楚,形态较规则,肿瘤边缘环形强化。③肝内转移性子灶在肝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门静脉期降为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④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获得肿瘤在各期的增强征象,明确肿瘤的血供特征和门静脉受累情况,检出肝内转移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对原发性肝癌并发肝肾综合征的早期发现。方法:对75例原发性肝癌死亡患者根据是否并发肝肾综合征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白蛋白、胆红素、PTA、血钠、胱抑素-C等。结果:门脉主干癌栓、肝内多发转移病灶、大量腹水在研究组中分别为59.1%、77.8%、96.3%,对照组分别为29.2%、33.3%、5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低血钠、胱抑素-C升高较对照组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主干癌栓、肝内多发转移病灶、大量腹水、低钠、胱抑素-C升高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易出现肝肾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途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实施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非节段化疗栓塞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1年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883,P〈0.01),2年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术后发热、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经3~7 d后逐渐消失。其中,观察组使用杜冷丁者5例(13.89%),对照组24例(66.67%)。结论经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可靠、疗效明显的手段,其疗效及安全性明显优于非节段化疗栓塞,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