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歆昕 《海南医学》2016,(17):2818-2819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其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密切接触;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引起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干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制定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对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病死率、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而磁共振(MRI)是目前监测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手足口病并神经系统损害的MRI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6例HFMD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HFMD患儿共52例(5.9%),男女性别比2.1:1.平均年龄(2.5±2.1)岁,略低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高热发生率为51.9%,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神经系统损害典型的症状依次是精神差、头痛、呕吐、易惊、嗜睡、颈抵抗、肢体抖动、肌阵挛、无力或瘫痪和共济失调等.52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异常24例,血糖升高16例,均要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EV71阳性率72.7%,也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治疗痊愈49例,遗留左上肢无力1例,2例死于心跳停搏.死亡率也高于普通的HFMD患儿(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月龄越小、平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是HFMD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年龄较小的手足口病患儿,当出现高热、发呆、发抖时,要高度怀疑并发神经系统损害;而对于月龄越小、平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照看、家庭月平均收入低这类患儿,更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梁冰  汤华波  包增兰 《广西医学》2012,(12):1737-1738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105例患儿(观察组)临床资料,并与无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21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EV71核酸检测阳性率占91.1%(72/79),3岁以下占92.3%(97/105);观察组体温≥39℃、热程≥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血糖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而典型皮疹、C-反应蛋白、CK-MB、谷丙转氨酶升高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71病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T≥39℃、热程≥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血糖升高患儿要警惕神经系统损害,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2011年5-10月收治的52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儿中男38例,女14例,<3岁45例(86.5%),发热52例(100%)、典型皮疹45例(86.5%)。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在病程的第2~5天出现,合并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100%)、惊跳或肢体抖动(73.1%)、嗜睡(51.9%)、呕吐(36.5%)、脑膜刺激征(34.6%)、呼吸节律不齐(28.8%)。辅助检查:WBC>10.0×109.L-126例(50%)、血糖升高10例(19.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52例进行病原学检查,有35例(67.3%)证实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51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1例(1.9%),3例(5.8%)留有肢体软瘫,随访1~2个月恢复。结论手足口病重症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均有发热、皮疹。合并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以精神差、惊跳或肢体抖动、嗜睡、呕吐多见。手足口病重症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累是重症患儿最早期的表现,早期诊断,积极干预,防止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罗伟汀 《吉林医学》2011,(33):7084-708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早期识别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症患儿。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资料。结果:52例患者中5岁以下患者有49例,占94.23%,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感染发生在病程第2~4天,经过治疗后3~5 d,患者体温恢复正常;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患儿病情重,应考虑肠道病毒71感染。病后便秘的患儿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出现针刺血痂样皮疹及腹部先出现皮疹的手足口病患儿易出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秋冬季节也可出现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对于病后便秘的患儿,早期清洁灌肠有利于病情的控制。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96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年龄、性别、发热、出疹、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1~3岁(77.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62∶1);主要症状为皮疹(100.0%)、发热(89.9%)、易惊(54.8%)和肢体抖动(54.0%);经对症治疗,1~2期患者全部痊愈,6例3~4期患者死亡。结论:EV71型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1~3岁,常伴随发热和皮疹,早期患者均可痊愈,3~4期病例预后较差,应注意重症病例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type 71,EV71)属小RNA病毒科,1969年首先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例死于脑炎的9月龄婴儿粪便中发现。其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EV71感染流行的报道。EV71感染的发病高峰在夏秋季,婴幼儿为易感  相似文献   

8.
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患者心肌损害的情况,探讨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及转归.方法 对326例手足口病(HFMD)患者常规行心肌酶学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学及心电图的变化及转归.结果 以CK MB为代表的心肌酶学治疗前后异常变化分析及治疗前后心电图异常变化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给予综合治疗后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 对于HFMD患者应常规行心肌酶学及心电图检查,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中推荐的临床指标对早期区分危、重型患儿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EV71感染的第2期和第3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儿均不同程度出现指南中提出的甄别指标,其中2期组出现上述11项甄别指标中的数量为(3.78±1.61)项,3期组为(6.07±1.55)项,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期组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血压升高、CRT>2秒的例数明显高于2期组(P均<0.05),其余临床指标在2、3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期组出现2项或以上神经系统表现的例数明显高于2期组(P<0.05),尤其出现3项或以上神经系统表现的例数,2期组仅占7.23%,3期组高达61.36%。结论对于专家共识中推荐的甄别第2、3期的指标,临床中应着重观察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血压升高和CRT>2秒这5个表现,尤其是呕吐、CRT>2秒和出现3项或以上神经系统表现这3个指标最具区分性。  相似文献   

10.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本文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6月在余杭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确诊的38例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患者后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损害等。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柴少卿  于少飞  朱华 《西部医学》2017,29(10):1425-1428
【摘要】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相关机制与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1月选择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120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两组都持续治疗观察14天。结果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咳嗽痊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EV71或CA16抗体转阴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浆IL-6和CRP水平均明显少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IL-6和CRP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能促进EV71或CA16抗体转阴,具有脑功能保护作用,有利于患儿康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与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25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2012年12月31日为临界点,此时间之前的患者纳入2012年组,共158例,此时间之后(实施严格的预防措施)的患者纳入2013年组,共96例。对比不同时间组各季度的预防效果、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分布情况以及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结果采取预防措施后,2013年组的手足口病在各季度的发病例数均少于2012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年龄段均有手足口患儿,但均主要分布在1~4岁,其中2013年组的1岁、2岁等年龄段的患儿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低于2012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组手足口病患儿在症状和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组的致病病毒主要为CoxA,而2013年组的致病病毒主要为EV71,占比81.3%,显著高于2012年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主要在1~5岁婴幼儿群体中发病,近年来致病病毒已趋向为EV71,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可以较好地降低发病率,效果明显,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小儿手足口病849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杨  冯思霞  李玉香  王峰 《吉林医学》2011,(10):1968-1969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收治住院的849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转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97.29%),尤以3岁以下患儿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为1.43∶1,男性患儿明显多于女性;发病从4~11月,高峰为7~9月;实验室诊断病例中,EV71占45.08%,CoxA16占38.34%;死亡病例均为EV71感染。结论: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降低发病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军华  梁东明  陶玉  刘胜  范承武  何杰书 《海南医学》2013,24(22):3375-3377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3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HFMD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均有发热,发热持续时间≥3 d占45.81%,EV71阳性占56.65%,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突出,心率增快、高血压、血白细胞和血糖增高较为常见,危重患儿可出现神经元源性肺水肿或肺出血.3例患儿在发病后4~6周出现脱甲.结论 重症HFMD病例主要是EV71感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3岁,以神经系统并发症为主,嗜睡、肢体抖动和易惊为其早期症状,心率增快、高血压、血WBC及血糖升高也是重症HFMD识别的重要指标.少数病例恢复期可并发脱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东台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资料对2012年东台市2个定点医疗单位上报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且流动性较高的城乡结合部,2012年比2011年同期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发病以散居儿童及幼托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5.44%;男女性别比为1.67:1;病原体以EV71和CoxA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龄、性别差异,为防止聚集性疫情,应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中,3岁以内占96.7%,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增快各占100%;白细胞增高(WBC≥10×109)、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也占100%;肢体无力、血压升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也达到50%以上。给予抗病毒、退热、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临床治愈率可达56%以上。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3岁以内患儿,临床以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加快、肢体无力、血压升高、白细胞增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及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为其特点。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危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since several outbreaks of HFMD caused by enteroviruses were documented in China between 2007 and 2008.

Methods

HFMD cases reported to the 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between May 2008 and April 2009 were assessed. Clinical features in some of the severe and fatal cases were analyzed the etiology of the outbreaks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89.1% of reported HFMD cases were found in children<5 year-old with an age-specific incidence rate of 834.1/100 000 in the first year as the notifiable disease in China from May 2008 to April 2009. The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ercentage of severe cases were studied for three regions of China and found to be high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cases and mortality in rural pop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urban population. Among the laboratory confirmed EV17 positive cases there were 52.6% mild, 83.5% severe, and 96.1% fatal cases. More myoclonic jerks were found in the severe case group than in group that died. Tachypnea, lip purpling, pink foaming and low limb temperatur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fatal cases than in the severe cases.

Conclusion

The epidemic of HFMD in China was characterized predominantly by EV71 infections, had relatively high mortality rates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was most prevalent in young, rural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结果:7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病原体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16为主,其次为肠道病毒71型(EV71),部分患儿伴有心肌炎或脑炎等并发症,通过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炎琥宁或利巴韦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患儿获得满意效果.结论:绝大多数患儿临床表现轻微,极少数伴有严重并发症(主要为EV71感染),及时有效对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防止并发症发生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