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2016年1~4月在成都市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03例尿毒症患者的PTSD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PTSD-SS的平均得分为(34.29±15.31)分,其中,阳性症状者(≥50分)19例(占18.4%);病程≤2年PTSD发生率为14.5%,病程>2年PTSD发生率为24.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医保类型是尿毒症患者PTSD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对于尿毒症患者存在的PTSD危险因素,低学历和无医保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居民心理应激影响因素,为旅游区居民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人格量表(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区居民511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阳性率为69.73%(3566/5114);②有无创伤后应激障碍两组间SCL-90总分、EPQ各因子得分和SSRS总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模型的因素有SCL-90总分、E量表分、N量表分、P量表分、SSRS总分;④通径分析结果表明,N量表分对PCL-C总分的总效应最强(0.838),其次是SCL-90总分(0.200),在直接效应中SSRS总分的效应为(-0.260),位居第二。结论影响PTSD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心理症状、艾森克人格,PTSD的保护因素有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特点和影响因素,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促进癌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根据国外心理学专家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理论,结合临床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癌症患者的心理韧性表现,采取适宜的护理对策。结果: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异常影响因素有效的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癌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结论:对癌症患者心理韧性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为癌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异地治疗伤员创伤后应激症状 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关念红 WANG Kun 魏钦令 ZHANG Jin-bei 王厚亮 WANG Ji-hui 冀二妮 ZHANG Ming 刘海润 WANG Xun 邓永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
【目的】 了解异地治疗地震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从震区转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37例伤员在汶川大地震1月时进行一般状况、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鄄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问卷(CSQ)调查。【结果】6例(16.22%)伤员发生PTSD,PTSD症状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78.4%;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2.2%。相关分析发现年龄与再体验得分成正相关,地震前健康状况与回避/麻木得分成负相关,客观支持与PCL?鄄C总分、再体验、高警觉成正相关,SAS和SDS的得分与PCL?鄄C总分、再体验、回避麻木、高警觉都成正相关。【结论】汶川大地震的异地治疗伤员PTSD发生率不高,对异地治疗的地震伤员心理干预时要关注年龄较大者、震前患有躯体疾病者、客观支持过高和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者,还要注意避免过度关注引起二次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产后疲乏、心理韧性与产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于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采用城市分娩创伤量表(City BiTS)、产后疲乏量表(PFS)、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SC-10)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该院产科病房、门诊及盆底肌康复中心处于分娩后0~12个月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PFS总分与City BiTS总分呈正相关(r=0.478,P<0.001),CD-RISC-10总分与City BiTS总分呈负相关(r=-0.564,P<0.001)。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产后疲乏与心理韧性共解释产后PTSD回归方程81.3%的变异量。将心理韧性作为内生潜变量的模型构建分析,结果显示:结构方程模型各指标均符合适配标准[χ2/df=2.641,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0.020,拟合优度指数(GFI)=0.995,比较拟合指数(CFI)=0.995,非规范拟合指数(TLI)=0.96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82],产后疲乏、心... 相似文献
7.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21)
目的: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头颈胸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0例,利用心理韧性量表对患者心理韧性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50例晚期肺癌患者心理韧性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关系、疼痛程度、经济负担的晚期肺癌患者心理韧性水平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家庭关系、经济负担和疼痛程度为影响晚期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家庭关系、经济负担、疼痛程度是影响晚期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韧性水平,结合危险因素,通过适当的干预、训练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家属心理韧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患儿家属提高心理韧性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1例SVE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患儿年龄、家属年龄、家属性别、经济、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址、社会支持、患儿病灶数目、患儿住院时间),将可能影...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现患率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晤谈法和自编一般情况问卷、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的部分因子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救援官兵进行调查。结果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PCL-C各症状因子均分<2分;SCL-90中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抑郁、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EPQ中神经质(N)因子分显著低于军人常模(P<0.01),内外向(E)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5);SCSQ中积极应对因子分显著高于中国陆军常模(P<0.01),消极应对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陆军常模(P<0.01);不同救援单位军人在PTSD总分、再体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 HIV 感染者/AIDS 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随州地区的 HIV 感染者/AIDS 患者进行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进行匿名调查,并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43例HIV 感染者/AIDS 患者,其中106例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诊断标准,阳性率为43.62%,男女阳性率分别为37.88%和50.45%;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三大特征性症状中,以再体验症状阳性率最高(78.60%),其次为高度警觉症状(64.20%),而回避与情感麻木的阳性率最低(57.20%)。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女性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高于男性(OR =1.960,95% CI :1.025~3.747),经历过歧视或不公平待遇者更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OR =2.967,95% CI :1.498~5.876),而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随紧张恐惧发生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偶尔有:OR =2.074,95% CI :1.008~4.265;经常有:OR =6.690,95% CI :2.708~16.531)。结论 HIV 感染者/AIDS 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较高,特别是女性、有紧张恐惧情绪以及经历过歧视或不公平待遇者的发生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3.
车祸伤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车祸致伤患者心理应激状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自制伤员信息表、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对因车祸致伤入院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态与相关因素调查.将结果 利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车祸伤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增高与患者性别、既往身体健康状态、社会交往支持和创伤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车祸伤患者在突然遭受车祸打击后有较高的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心理应激反应与伤者性别、既往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和创伤严重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车祸伤患者伤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重视车祸伤患者急救与治疗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患者心理状态,早期发现不良或过度心理应激反应并及时予以心理干预是救治车祸伤患者使其能够有完全身心康复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心理护理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对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安徽省2所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115名老年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韧性总分为(77.4±9.6)分,项目均分为(5.5±0.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关系、家庭月收入、疾病接触情况、肿瘤临床分期的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关系是其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其心理韧性水平的动态变化,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心理韧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震伤员PTSD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灾后伤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相关症状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中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在地震后40d对伤员PTSD症状进行评定。结果:地震后40d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51.4%,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2.364)、地震中被掩埋(OR=2.171)、目睹有人在地震中受伤(OR=0.338)。结论:此次地震后PTSD症状的检出率相当高,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创伤人群心理弹性水平的研究,探析不同创伤结局人群心理弹性差异,为降低创伤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促进其精神心理健康转归,建立有效可行的干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各大综合性医院的住院患者549名,进行问卷调查,探析心理弹性水平。再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结果阳性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理弹性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心理弹性得分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心理弹性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婚姻状况在个人强度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弹性得分在未来组织风格分量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PTSD的发病呈显著相关(P<0.01,OR=1.976),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个体PTSD发病率明显高于心理弹性高的个体。结论:①个体心理弹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比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更易患PTSD,可视为PTSD发病的高危人群;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家庭及事业的稳定,个体的心理弹性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持续存在的无助、害怕、恐惧等情绪及出现重复性创伤性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创伤性事件及警觉性增高等三大症状,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衡阳市5个城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健康档案信息库中符合要求的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得分为(39.96±4.88)分。单因素分析表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发病时间、合并慢性病数量、心功能分级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有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和心功能分级(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理弹性水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负相关(r=-0.781,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处于中等水平,临床上应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文化程度低、心功能分级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降低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改善疾病恢复与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从衡阳市5个城区中各随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健康档案信息库中符合要求的2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平均得分为(39.96±4.88)分.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