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文:詹强教授从事推拿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平秘论”,并将该思想作为指导,运用推拿手法及肌肉等张收缩训练,使下交叉综合征中紧张和松弛的肌肉重新回归平衡状态,减轻腰痛症状,改善骨盆前倾及腰椎前凸增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介绍詹强教授运用平秘脏腑推拿辨治轮班怠惰症的临床经验。詹强教授认为,长期轮班工作而致的怠惰症,其根本在于营卫失常,阴阳不调。在辨证分型上,可分为心脾两虚证、痰热扰神证、肝经火热证、心肾阴虚证。辨治谨守:察其所证,以知其应;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巩固脾阳,标本兼治。手法讲究,如头穴、足穴多行点法与按法,腹募穴重运腹八卦手法等,随证而变,实证者宜重、快,虚证者宜轻、慢,必要时加以膏摩补虚。最终达到“经穴激发,气血自和,阴阳平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推拿手法治疗内科疾病疗效肯定,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开展.本文检索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利用推拿手法治疗内科疾病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临床胃肠道消化类疾病、神经及精神类疾病、血液循环类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类疾病、泌尿类疾病、妇科类疾病等以及基础实验研究方面总结了推拿手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平秘脏腑推拿治疗男性轮班工作睡眠障碍(SW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男性SW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因岗位调动脱离夜班环境导致脱落1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20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采用睡眠行为疗法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平秘脏腑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Flinders疲劳量表(FF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PSQI、FF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F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65.00%,与对照组58.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秘脏腑推拿可减轻男性SWD患者的疲劳程度,但在睡眠质量方面的有效性仍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10.
“天地人”三步联合推拿对失眠症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拿按摩治疗失眠症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受到喜爱,但如何运用推拿手法对失眠症的调控作用还在临床摸索中,本人运用"天地人"三步联合推拿,在治疗上起到了协同作用,能提高疗效,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脊髓神经自脊髓发出,脊髓是大脑和周围神经的中转站,对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脊神经由于脊椎的各类弯曲及受损与60余种神经原发性及退行性疾病有关。本文结合反射疗法和脊椎推拿按摩手法,探讨脊椎发生弯曲、半脱位对相关脊神经供应的末端器官、肌肉和分泌腺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14.
津沽脏腑推拿作为天津推拿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深谙“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在临床诊疗中强调谨守病机,注重调畅气机、调节脏腑阴阳之间的平衡。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组合思路来源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将脏腑推拿手法有机配伍结合的施术模式,具有灵活性、整体性、辨证观的特点。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主要有温阳调冲式、补气养脏式、理气行滞式、行气化湿式、抑木扶土式五大术式,在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胡氏腹部推拿”作为一支独具特色的推拿学派,通过对中医理论的不断挖掘,重视脏腑经络学说以及辩证论治原则的临床应用,结合推拿手法的自身特点,以“手动”调节人体各脏腑功能运动,达到祛邪除病的目的。现代研究认为,推拿作用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腹部推拿信息由刺激局部转导和传导放大到全身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之前的工作已经证实摩腹法可以调节肠易激综合征新西兰白兔模型局部肠道SP和VIP的功能,而且可以有效调控白兔模型内脏敏感化中枢。就此研究我们亦提出了腹部推拿的作用重在外周(胃肠)和中枢(脑)的整体调节的理论假说。然而单就机制来说,我们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充分证实腹部推拿的整体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是既往临床疗效和前人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腹部推拿疗效肯定、作用安全、临床操作简便易廉。相信随着对亚健康状态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腹部推拿作用机理的不断完善,腹部推拿治疗法会为临床所喜用,并发挥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内科疾病病因病机纷繁复杂,常寒热易混,虚实夹杂。孙玉信教授以“脾统四脏”理论为主导,临床治疗内科疾病,凡见脾胃病证,即从调理脾胃入手,处以“异病同治”,往往取效较好。该文介绍孙玉信教授应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科疾病经验。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论“分层理论”对推拿手法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的推拿教学与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了“分层理论”,分层理论就是将治疗部位的皮肤到骨骼的距离分为10层,皮肤表面为0层,骨骼为10层,其间分别为1~9层,将每种手法的操作力度用层数来表示。并描述了“分层理论”在理解手法操作要领中的意义,及在手法的教学、科研以及手法的继承、传播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