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四项、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130例为观察组,其中妊娠中期48例,妊娠后期45例,临产期37例;另选同期健康非妊娠妇女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不同妊娠时期孕妇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及FD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妊娠后期及临产期孕妇APTT、PT、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妊娠中期至妊娠后期,APTT、TT、FIB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PT明显缩短(P<0.05);妊娠后期至临产期,APTT明显缩短,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T、TT未见明显变化(P>0.05)。D-D、FDP水平在妊娠中、后期及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产后APTT、PT、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产前,FIB水平明显高于产前(P<0.05);产后出血组产前APTT、PT、D-D、FDP水平明显高于产后未出血组产前水平(P<0.05)。结论:在孕妇妊娠过程中,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四项、D-D、FDP水平对预防产中及产后异常出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3(AT-3)、D-二聚体(D-D)水平监测在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观察组,纳入重症创伤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FDP、AT-3、D-D及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4 h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30 min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AT-3、D-D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后1周存活率和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凝血四项联合FDP、AT-3、D-D水平监测可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情,对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4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46例产后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孕妇作为产后出血组,另外50例出血量正常(出血量小于500 mL)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Beckman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此两组产前产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和D-Dimer、FDP的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组凝血功能4项及D-Dimer,FDP检测值异常率产前及产后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在产前及产后两个时期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产后高于产前(P<0.01),但是FIB产后低于产前(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积极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有助于提前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及降低孕妇产后出血的病死率,产前和产后血浆FDP、D-Dimer水平变化对产后出血更具有临床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不同部位肿瘤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定量检测对照组(40例)、呼吸道肿瘤组(40例)、消化道肿瘤组(40例)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呼吸道肿瘤组PLT、PT、APTT、TT、FIB及D-D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PT、FIB、APTT及D-D含量高于对照组,呼吸道肿瘤组FIB高于消化道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及消化道恶性实体瘤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恶性实体瘤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无关,与肿瘤细胞自身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凝血功能参数以及纤溶参数变化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妊娠糖尿病组,而后将同期于我院门诊产检的200名健康孕妇资料组成对照组,检测2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溶蛋白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原Ⅲ(AT-Ⅲ)]。结果妊娠糖尿病组PDW、MPV值均高于对照组,PLT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T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糖尿病组PT、APTT、AT-Ⅲ值均低于对照组,FIB、D-D、FD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液水平处于高凝状态,而检测血小板、凝血、纤溶指标利于临床防治产科相关并发症,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2)、B组(n=22)和C组(n=22)。A组采用浓缩红细胞与血浆比例(1∶8),B组(1∶3),C组(1∶1)。观察3组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输血后,A组PLT、FIB均明显低于产前,APTT、TT、PT均明显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B组PLT、FIB均略低于产前,APTT、TT、PT均略高于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APTT、TT、PT与产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例浓缩红细胞与血浆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浓缩红细胞与血浆1∶1比例对凝血功能影响最小,适合用于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输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26例伤后6 h内入院的单纯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检测,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分析患者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关系。结果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组伤后PT、APTT、D-D、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LT、F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损伤程度越重,PT、APTT、D-D、FPD水平越高,PLT、Fg水平越低(P<0.05);迟发性颅内出血组伤后PT、D-D及FDP含量比非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Fg含量比非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其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参考指标。早期血浆PT、Fg、D-D及FDP含量的变化可作为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出血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凝血4项检测在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分娩并于孕晚期发生产后出血的172例产妇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孕晚期未发生产后出血的18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产妇血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凝血4项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和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产妇凝血4项中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而研究组产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Hb、PLT、D-D、PT、APTT及FIB是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P 0.05)。结论血浆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以及凝血4项检测对于孕晚期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能够为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莉  薛莲  伍梦寒 《河北医学》2023,(1):107-112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凝血功能、血浆血红蛋白(Hb)和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确诊的99例DN患者,根据是否形成动静脉内瘘血栓,分为血栓组(n=34)和单纯DN组(n=65),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和D-D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与正常对照PT之比的ISI次方,比色法检测Hb含量,ROC分析上述指标对AVF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和单纯DN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指数(BMI)、病程和尿素氮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DN组患者透析时间和AVF使用时间明显短于血栓组(P<0.05)。单纯DN组患者AT-Ⅲ、PT、APTT、TT、FIB、INR、Hb、D-D水平均明显低于血栓组患者(P<0.05)。AT-Ⅲ、PT、APTT、TT、INR、FIB、Hb和D-D水平检测AVF血栓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诊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9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正常产妇92例作为对照组.于孕28周及临产前对两组产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测定,比较前后变化及组间差异;比较临产前轻、中、重度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的PT、APTT、TT、Fib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PT、APTT、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浆中Fib及AT-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血小板参数PL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MPV及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PT、APTT、TT结果呈正相关,与AT-Ⅲ和FIB结果则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均呈现异常变化,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FIB在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血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我们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高危AP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栓组10例,出血组20例,无明显事件组30例,比较3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DP、FIB、D-D、FDP/FIB、D-D/FIB和血栓组与出血组的凝血指标。结果 与出血组及无明显事件组对比,血栓组早期大部分凝血功能指标未见异常,如APTT、PT、FIB。与正常值范围比较,血栓组、出血组及无明显事件组的FDP、D-D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出血组及无明显事件组FDP、D-D水平高于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值范围相比,血栓组和出血组的FDP/FIB和D-D/FIB明显升高;出血组的FDP/FIB和D-D/FIB显著高于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其他凝血指标,FDP/FIB和D-D/FIB作为高危APL合并血栓形成的标志物更有价值,对高危AP...  相似文献   

14.
张蕊  张瑾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2,(10):1333-1336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与子痫前期(PE)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PE患者(观察组)和同期6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凝血指标[D-D、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等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PLT、PT及三者联合诊断PE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BMI)、产次、受孕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D、PDW、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T、APTT、TT、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NR、FIB及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PT、PLT是PE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联合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123名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其分为发生组65名和未发生组58名。比较两组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25(OH)D水平和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分析其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价值。结果:发生组PT和APTT均长于未发生组,FIB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产前25(OH)D水平低于未发生组,产后出血预测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测评分单项及联合预测产妇产后出血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50、0.821、0.811、0.791、0.892,联合预测的价值最高。结论:PT、APTT、FIB、25(OH)D水平、产后出血预...  相似文献   

16.
胡莉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76-1778
目的:探讨临产产妇分娩前血小板参数和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本院生产的85例临产产妇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85例未孕妇女为对照组,将两组产妇分娩前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纤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D-D、FDP及Ⅷ︰C均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PDW及MPV高于对照组,PLT及PCT低于对照组,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波动幅度要大于未伴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产产妇分娩前血小板参数和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呈现高凝状态,尤其是对于妊高征产妇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临产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下称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28例临产孕妇(试验组)与164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PLT、PT、APTT、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监测孕产妇产前血小板参数、D-二聚体及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来我院体检的80名妇女,其中孕产妇38例设为研究组,非妊娠健康的42名妇女设为对照组,对2组血小板参数如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情况,D-二聚体(D-D)及凝血四项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质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发现,研究组PLT、APTT、PT及TT水平低于对照组,其MPV、D-D、FIB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前监测孕产妇的血小板参数、D-D及凝血四项指标,可有效地评估孕产妇凝血功能状态,为产妇分娩、预后提供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56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29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PLT、PT、APTT和FIB值相应与对照组的PLT、PT、APTT和FI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原-Ⅲ(AT-Ⅲ)与凝血四项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孕妇29例,孕中期孕妇4例,孕晚期孕妇12例,临产期孕妇55例。比较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指标、FDP、D-D、AT-Ⅲ水平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同妊娠期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孕妇PT、APTT水平随着孕周延长,逐渐缩短;血浆FIB水平随着孕周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水平,随着孕周的延长,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妊娠时期的孕妇中,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水平会逐渐升高,因此,通过对妊娠期孕妇血浆FDP、D-D、AT-Ⅲ及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变化的动态监测,可预防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并发症,并及时了解凝血及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