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66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100 mg,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100 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两组均加入5%葡萄糖100 ml(或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 d。观察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恢复肝脏功能方面疗效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168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分型及预后,从而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8例因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147例肝损伤发生在用药的3~90d内;有2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在有临床表现的患者中乏力最多见,占50%。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为中药,占48.2%,其次是抗生素和消化系统用药,分别占10.1%和9.5%。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损伤者分别占77.9%、7.8%和14.3%。69.6%患者转氨酶于60d内降至正常上限的2倍以内。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原因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筛查方法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北京版量表作为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的工具,选择帕金森伴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3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MCI组),而帕金森病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的患者均进行血中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CRE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检查。结果 (1)MCI组与对照组相比,帕金森病病程、BMI、腹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中CHOL、LDL-C、HDL-C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中TG、ALT、AST、CRE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MCI组MoCA评分与LDL-C呈负相关(r=-0.255,P<0.05)。结论 帕金森病病程长、血脂水平高以及肥胖等因素与患者的认知功能相关,并有可能会加重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提示控制血脂,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27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0-2005年本院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27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1%),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7%);引起的肝损伤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治疗后,88%治愈好转,而病死率为5.1%。结论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药学干预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那坡县中医院接受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注射剂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中药注射剂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药学干预。比较两组用药合理性、住院费用、中药注射剂费用、用药频度(DDD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配伍禁忌、联合用药、药物疗程、药物用法用量及药物适应证方面,观察组的合理用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中药注射剂费用及药品DDD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干预能够提高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率,减少治疗费用,提高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田涛  谢红东  李爽 《肝脏》2016,(3):194-196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回顾性研究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采取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后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依照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筛选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共32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10月第36卷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提出几点方案对32例病例进行分组[1],分为治疗A、B、C组,并根据专家组提出三点再次给药建议方案,了解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治疗A组筛选出10例:单纯转氨酶增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筛选出18例:转氨酶增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C组筛选出4例,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观察3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发率。结果 (1)1150例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筛选出病例共32例,发生率2.78%。(2)A组方案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20%,B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33.3%,C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100%;总发生率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8.75%,利福平12.5%,异烟肼6.25%,乙胺丁醇0%,链霉素3.125%。结论 (1)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率接近文献相关报道2.55%[1];(2)3组再次给药方案中,以A组发生率最少,其次为B组,C组发生率最高;A、B组为安全、有效的再次给药方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而C组方案发生率高建议不作为推荐;(3)各种抗结核药物中以吡嗪酰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在其后,建议最好少选择吡嗪酰胺和利福平,改为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代替,减少再次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世奇  黎波  刘丽清 《内科》2013,(6):622-623,628
目的分析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80例,通过调查问卷及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24周,记录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清学指标、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80例患者中男20例,女60例,平均年龄(33.4±12.1)岁。其中口服汤剂36例,中成药44例;以治疗皮肤病和骨关节病为主,占46.25%。临床症状以乏力、纳差、恶心、厌油腻为主。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80%,胆汁瘀积型及混合型较少。停用导致肝损伤的中草药4周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正常59例,占68.75%。肝损伤药物涉及种类繁多,中成药以治疗骨关节药为主,部分中成药成分不明。结论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与既往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及预后相仿;治疗皮肤病及骨关节病的中草药是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停用后患者肝功能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筛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无创肝硬化诊断敏感指标。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确诊为PBC的患者380例。常规电子胃镜、血常规、凝血、肝功能及B超检查,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测定肝脏硬度,根据肝穿及临床诊断分为肝硬化组166例和非肝硬化组214例,比较分析两组指标的差异。随机按8∶2比例分为模型组和验证组,通过模型组筛选出敏感指标,应用随机森林法建立无创肝硬化诊断模型,然后使用验证组患者验证其诊断效果。结果 (1)筛选出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计数、肝脏硬度、胆碱酯酶(CHE)、尿酸、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AR)、胆固醇(CHO)、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9个对PBC肝硬化影响效力最高的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建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89.6%。9个指标中HCT影响权重最高。(2)肝硬化组HCT[(29.8±7.1)%]较非肝硬化组的(35.4±6.6)%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HCT可以作为PBC患者无创肝硬化诊断模型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无创且极易获得,检测难度低,外推性好,可能使部分患者避免肝活检。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甲亢患者血清miR-133a水平变化与甲状腺激素及脂质代谢的关联性。方法 招募2020年10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收治的新发显性甲亢患者100例(甲亢组),其中28例患者接受标准甲巯咪唑治疗;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甲状腺激素、肝功能及其他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血清miR-133a水平,分析其与甲状腺激素及脂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甲亢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舒张压、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较高,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血清miR-133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Z=9.796,P<0.001)。甲亢组血清miR-133a水平与ALT、FT3、FT4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TC、LDL-C和TSH水平呈正相关(P<0.05)。在接受甲巯咪唑治疗后,甲亢患者FT3和FT4水平显著降低(P<0.05),TC、LDL-C、TSH及血清miR-133a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后血清miR-133a水平变化值与FT3rs=-0.728,P<0.001)、FT4rs=-0.377,P=0.048)水平变化值呈负相关,但与TC、TG、LDL-C和TSH水平变化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甲亢患者血清miR-133a水平下调,这可能与甲状腺激素升高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143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MTD)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3例PMT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指标。结果 143例PMTD患者中,男83例,女60例;发病年龄以50~59岁年龄段人数占比最大(52例,36.36%)。主要发病部位为十二指肠降部(120例,83.92%),其次为球部(16例,11.18%)。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103例,72.03%)。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最常见。超声内镜、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C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8.34%、95.83%和91.67%。糖类抗原199(CA199)阳性率为46.15%,而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25(CA125)的阳性率均低于10.00%。134例患者完成随访,出现局部复发7例,中位复发时间为28个月。发生转移12例,死亡24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10%、84.02%、82.09%。首发症状至诊断时间≥4个月及发生淋巴结转移与PMTD患者预后不良具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 PMTD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多见,发病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降部,消化内镜检出率高。首发症状至诊断时间长、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PMTD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