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分析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入我院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进行超声内镜联合ESD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胃镜联合ESD治疗,对两组的一般手术情况和随访记录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病灶切除率更高,随访复发情况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内镜结合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黏膜及黏膜病变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内镜切除术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内镜中心行上消化道SMT内镜切除术的49例患者,比较术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影像、切除方式、治疗效果、术后病理等。结果超声内镜示SMT起源于黏膜肌层3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6例。采用黏膜切除术39例,尼龙绳套扎5例,APC烧灼5例。病理示间质瘤26例,平滑肌瘤4例,囊肿3例,炎性息肉5例,异位胰腺1例。尼龙绳套扎和APC治疗病例无法送病理检查。其中出血2例,未见穿孔。结论内镜下切除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在术前诊断SMT有一定参考价值,并可预测内镜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多的早期胃肠道癌被发现并在内镜下进行治疗[1]。因而对护理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手术的全过程,还要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并与术者配合默契才能够保证手术有效的开展。2012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消化道SMT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15例消化道SMT患者,用二代IT刀及钩型刀剥离、切除病变,并及时止血。结果 15例消化道SMT患者,其中1例因病灶较大且位于胃底,转外科手术,余14例患者一次性顺利完全切除,无穿孔及大出血,随访1年15例患者复查胃、肠镜显示创面已愈合,未见复发。结论内镜ESD治疗消化道SMT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内镜确诊42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下肿瘤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黏膜下肿瘤完全切除,2例病变底部有少量残留。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损伤小、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2例.对照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行ESD治疗,比较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横向切缘阴性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病灶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每组43例。EMR组患者行EMR治疗, ESD组患者行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后疼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术后残留率。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7.7%、97.7%,均高于EMR组的53.5%、8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73±0.92)分,明显低于EMR组的(4.19±1.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 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残留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癌患者应用ESD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与EMR比较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患者痛苦小、身体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护理配合方法,以提高ESD术的成功率及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院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对63例SMT患者行ESD术,术前对患者行心理护理,备齐术中器械,术中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护理操作,术后做好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的发生。63例患者中48例(76.19%)成功剥离,15例改用腹腔镜完整切除病灶。术中穿孔19 例(30.15%),10例经胃镜下金属夹成功封闭创面,9例改腹腔镜修补穿孔创面,术中出血配合使用热活检钳、电凝、金属夹治疗。51例术后随访观察1~3年,均未复发。ESD技术的发展使消化道SMT能通过内镜进行完整地切除,护理人员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熟练操作器械并正确使用是保证ESD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黏膜下注射对于大多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生理盐水仍是使用最多的也是相对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但由于其不能维持较长黏膜抬高时间,对于较大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超声对40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经内镜超声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18例(45.0%),胃间质瘤2例(5.0%),脂肪瘤2例(5.0%),胃底静脉瘤1例(2.5%),异位胰腺2例(5.0%),胃壁外压迫13例(32.5%),未见异常2例(5.0%)。胃壁外压迫性病变主要为脾脏(8/13,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3例平滑肌瘤、2例脂肪瘤及2例异住胰腺经内镜下切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1例胰腺囊肿及1例胰腺囊腺癌经手术治疗。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内镜超声诊断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内镜下行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黏膜切除术)和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9年以来我院收治的经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明确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原位癌的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病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2周后,内镜复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行EMR和ESD的病例(各30例)均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完整回收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两组均未出现穿孔;EMR组发生出血2例,出血率6.67%( 2/30);ESD组发生17例出血,出血率56.67%( 17/30);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3,P<0.05).临床疗效观察:EMR组7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23.33% (7/30); ESD组2例有病灶残留,残留率6.67%( 2/30);两组病灶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1,P<0.05).结论 EMR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容易被掌握、出血穿孔率较低;而ESD操作技术比较复杂,要求熟练程度高,手术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出血及穿孔.对于消化道早期肿瘤,在内镜下行EMR和ESD就可达到根治目的,既可保证病变完全切除,又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可达到外科手术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玉珏  李敏 《安徽医药》2017,21(4):702-70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ESE治疗的55例固有肌层小于2 cm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明确ESE治疗固有肌层肿瘤类型、部位、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并发症原因及治疗措施,统计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及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病人术前与术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并通过随访追踪术后情况.结果 55例病变中54例均在胃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因术中发现瘤体过大转入外科手术.ESE手术时间42~102 min,平均(70.96±17.84) min.住院日5~30 d,平均(12.95±5.72) d,平均住院费用(13 163.17±7 333.72)元.术中发生穿孔10例,穿孔发生率18.2%(10/55),创面术中予以钛夹或OTSC夹闭创面;术后经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术中均有不同程度渗血,经内镜下热活钳、APC电凝或钛夹夹闭后出血停止.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5例,血管球瘤1例,血管瘤1例,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27例.间质瘤中极低危险度18例,低危险度7例,中度危险度2例.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人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15例病人术前及术后焦虑自评量得分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得分.结论 ESE治疗对于小于2 cm固有肌层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避免病变进一步恶化的特点,并且可以缓解病人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方军  杨力  向阳  赵赛菊 《江西医药》2014,(8):668-67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消化道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30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 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 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良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在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ASA I~Ⅱ级行肠道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麻醉组(A组),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麻醉组(B组);记录各时间点HR、SpO2、MAP、RR,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患者苏醒即刻腹痛(VAS)。结果两组RR、SpO2、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入睡后,与A组相比,B组MAP升高、HR下降(P<0.05),丙泊酚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均少于A组(P<0.05),VAS评分B组低于A组。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5月~2012年7月收治的72例GEJ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ESD治疗,统计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除面积、病理类型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70例患者成功接受ESD,手术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72.3±10.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4.5)ml。术后发热2例,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未见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平均切除面积(18.5±21.3)mm2。病理学检查平滑肌瘤29例,原位癌15例,黏膜鳞状上皮增生5例,低度恶性间质瘤12例,胃息肉7例,胃纤维瘤4例。随访68例,失访率(5.56%)。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4.17%;平均复发时间(7.5±3.4)个月;复发病灶面积平均(12.2±4.7)mm2。3例复发患者均给予内镜下切除,再次手术后随访12个月未再复发。结论ESD治疗GEJ癌前病变疗效确切,其手术切除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是当前临床治疗GEJ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我中心2008年6月~2011年2月对26例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进行了ESD,术后3个月行胃镜检查随访.结果 病变位于黏膜层11例,平均直径为14.8 mm(11~32 mm),其中Barrett食管伴急、慢性炎症4例,黏膜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