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篇题解释] 宣,发也;明,显也;五气,五脏之气也。本篇以五脏为中心,宣发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病因、脉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方面,加以分类归纳,以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用药的指导原则,故以《宣明五气》名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根据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的理论,举五味所入、五气所病、五精所并、五脏所恶、五脏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发、五邪所乱、五邪所见、五脏所藏、五脏所主、五劳所伤、五脉应象等内容,阐明了人体五脏生理、病理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选取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 [原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 ,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 ,信奉“外感不外六淫 ,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 ,在此之前 ,古代医生是把寒暑的太过和燥湿之气 ,以及邪风 ,视为致病因素的 ,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病证 ,与“六淫”学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是为五病。”“嚏”,指喷嚏而言。“肾为嚏”,即肾气逆乱而发生喷嚏之证。但细玩此文全是论述五脏气机逆乱所致病证的,而喷嚏的发生机理与肺有关,与肾气逆乱无关。把“喷嚏”释为肾气逆乱的必见证候,似有不妥。笔者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气至病所”是指针刺激发的经气到达病本所在之处发挥治疗作用。它是针刺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临床中,“气至病所”主要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由于“显性气至病所”激发了大量经气到病所发挥治疗作用,所以疗效明显优于“隐性气至病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以激发“显性气至病所”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肝为语”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其所论“五气所病”是:“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相似文献   

6.
《灵枢·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历代医家对此经文有两种不同的解析:关键在对入于脏腑之大气指何而言?附合王冰的医家认为,此大气即为大邪之气,其根据是遵《素问·热论篇》“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至其大邪之气为何?未予阐明,顺其意即为:大邪之气入于脏腑是不  相似文献   

7.
五腧穴的名称,散见《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本输》:“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腧”。这些腧穴临床应用广泛,如能配伍,施术恰当,则收效迅速,疗效可观。本文仅就五腧穴的主病规律及其临床运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呼兴华 《世界中医药》2009,4(3):142-143
《素问·宣明五气篇》主要以五脏为中心,结合五行学说,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并从病因、脉象、药物性味、饮食忌宜等方面,加以分类归纳。邓沂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于己百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黄帝内经》教学工作20余年,不仅理论水平过硬,而且临床经验丰富。邓师认为《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五气所病”乃指五脏气机失调,所见特殊症状为主,有较好的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在硕士学习期间有幸随师临教,以下择其“五气所病”治验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信奉“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在此之前,古代医生是把寒署的太过和燥湿之气,以及邪风,视为致病因素的,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症证,与六淫学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1.
韩金凤 《新中医》2021,53(3):128-130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升降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人受五运六气所影响。中医大家方药中先生曾指出,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在“六气六律”“五气更立”的周期变化理论基础上,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并基于此进行治病、养生(治未病)的一门学问,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运用方面的最高体现[1]。  相似文献   

12.
第五段[原文]“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此治之大体也。”[提要]本段记述了六气胜复在气候、物候、病候方面的特点,并且十分系统地提出了治疗法则。分述如下:(一)所谓“胜气”,即偏胜之气。一般说来,每年的司天,在泉之气都属于胜气。这就如原文所述的“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厥阴司天,风淫所胜”等。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出现与岁气不相应的偏胜之气。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医文献对食管癌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管癌,属于祖国医学“噎膈”范畴。早在《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次七经》就有“咽”病的记载,“咽”病即“噎”病。《黄帝内经》记载了“膈病”的症状和病因病机,后世医家对食管癌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进行了充实和完善。1对食管癌病名的认识与食管癌症状相似的中医病名有“噎”、“噎食”、“噎塞”、“膈”、“膈塞”、“膈气”、“噎膈”等,其中“噎膈”一名,最早见于《济生方》。《内经》以后,许多医家曾对“膈”和“噎”进行了区分和比较,如《诸病源候论》有“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五噎和“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五膈…  相似文献   

14.
《五运六淫用药式》(见《本草纲目》卷一),以辑录《素问·至真要大论》运气偏胜及其关于治则的文字为纲,[1]不收具体病症,只有药物性味而无药物名称。分析这段文字,对于研究古代疫病流行的特点、性质与临床治疗具有意义。首先,李时珍把通常所说五运六气订正为“五运六淫”,阐明能致病的邪风应当是指淫邪之气,应称之为“淫”。从致病原理方面对五运六气的笼统提法作了严格界定。其次,对运气学说三阴三阳中的司天与在泉,解释为上半年与下半年,更为简明扼要。由于“五运六淫”未涉病症。因此,从所引《素问》原文分析当时的流行病,以及两汉而下…  相似文献   

15.
“上病下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原则之一,其源盖出于《内经》中“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之说。这里所说的“气”是指的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病气相反,不同于一般疾病,是病在这里,而所反应的症状却在那里,如病在下部,而所反应的症状则在上部,即病之本在下而标在上。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治疗时应治其下部而不治其上部,才能取得根本的疗效。这种“上病下治”的方法,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所谓“对症疗法”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后世医家对这一治法已有了扩展,即某些疾病的病位及所反应的症状均在上部,其治疗也可从下部着手。这样,“病在上”的“病”  相似文献   

16.
“气至病所”可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公认。但在实际针刺治疗中,“气至病所”的出现率较低。故设法增加“气至病所”率,应是获得更高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曾有人分别用循经加热、电鍉针压穴刺激、入静诱导或注入某些药物等手段,激发或诱发“气至病所”。这些方法虽有一定作用,但要大量应用于临床,尚有困难。笔者认为,继  相似文献   

17.
《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热论学术观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运六气学说是《素问玄机原病式》中的重要内容,“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是其主要论点。如中风病因病机论、老年人阴虚阳实论等皆与火热有关,并提出了“降心火、益肾水”的论点,为温热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奔豚气与间歇性腹主动脉异常搏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奔豚,即贲豚,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难经·五十六难》将奔豚视为“五积”之一,称“肾之积,名曰奔豚”。其发病与肝经密切相关,发作时有气块上攻,发作停止则气块消失,故又称奔豚气。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症治第八)中将该病作了系统阐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此阐明了奔豚气的病因与精神刺激有关,惊、不单是指惊吓或恐惧,尚应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变化。言其病状“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重申了由惊恐所致的奔豚气是一过性的。发病时,好象有一股气从少腹起上冲咽喉部,患者痛苦得要死,但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一样。“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说明奔豚发作时除逆气上冲胸部外,尚可有腹痛,往  相似文献   

19.
<正> “气反”一词,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首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这里所言“气”是指病气,即病理变化,“反”是相反的意思.“气反”就是言内在病理变化与外在的症状表现在部位上不相一致.所谓“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是针对“气反”的病理变化所采取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柯嘉儿  李季  蒙向欣 《光明中医》2022,(19):3486-3488
“水化于气,气生于水”出自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阐明了气与津液的相生相化,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水化于气,气生于水”理论,膜性肾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病气而及病水,水停不化,津液不生,久则气阴亏虚。多数研究证明,气阴两虚型的膜性肾病病程较久、病理分型较重。运用益气养阴法,则可助气行水,育阴而化气,治疗膜性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