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针刺研究》2017,(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56-1958
目的:研究分析热敏灸在治疗临床病症方面近6年来的发展状况,系统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收集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试验研究,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检索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筛选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计量和质量分析,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版进行统计处理,制成相应的趋势图表。结果:发表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论文226篇,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多系三甲医院,涉及20个省市,发表在60类医学期刊上,文献涉及52种临床病症,分属于12个病症系统,发表论文数量、质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10—2015年,热敏灸治疗临床病症的科技论文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热敏灸近6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确定热敏灸在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性,为以后热敏灸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证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了热敏灸感的出现规律、与"气至"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提出热敏灸感的出现具有普遍性,与疾病高度相关,其出现部位呈现出动态的特征,随病情变化而变化,与部位固定的经穴并不完全重合;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因此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可以指导临床灸疗准确取穴与科学定量及提高灸疗疗效。因此,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腧穴热敏灸和西药舒利迭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观察组采用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和膈俞穴之间施行温和悬灸。疗程:隔日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舒利迭,1吸/次,2次/d,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单项评分及总分评定和临床疗效。2组患者均于于治疗前、治疗第30天、治疗第60天观察。结果:2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肺通气功能(PEF、FEV1)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 0. 05)。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症状单项评分和症状总分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上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提高的更加明显(均P 0. 05),说明腧穴热敏和西药对哮喘慢性持续期均有改善的作用,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0. 0%,对照组为53. 3%,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腧穴热敏灸治疗哮喘慢性持续期在改善肺通气功能、临床症状观察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方面均优于西药舒利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敏灸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咳嗽、咳痰、气喘、胸闷、气短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P〈0.01),气喘、胸闷也有所改善(P〈0.05),而在咳嗽、咳痰症状改善程度上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气喘、胸闷、气短症状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EV1/FVC及FEV1的百分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治疗组在治疗后FEV1/FVC及FEV1的百分比升高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PaCO2明显降低(P〈0.01,P〈0.05),PaO2明显升高(P〈0.01,P〈0.05);治疗组PaCO2、PaO2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热敏灸疗法能使COPD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和临床症状明显的改善,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陈日新首创的“热敏灸疗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激起了当今腧穴敏化研究的热潮,支气管哮喘是热敏灸优势病种之一。通过梳理近10年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腧穴分布规律、热敏灸感、热敏灸量与灸效的关系,发现辨敏选穴、激发灸感、充足灸量可明显提高疗效,并总结出以下临床规律: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具有普遍性,集中在大椎、至阳、命门、肺俞、神阙穴区,分布的高频经络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手太阴肺经,分布的高频神经节段在C3、C4、Th2、Th3、L1水平;热敏灸感多为混合型,出现频次最多的为扩热、传热,其次为透热和非热感觉(酸、麻、重、胀、痛、痒),同一患者双侧灸感可能不同,女性可能比男性更容易出现传热,且感传快、范围广;热敏腧穴达到消敏化状态所需的灸量重复性小,因人、因病、因穴而异施以充足消敏灸量是热敏灸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艾灸疗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肩周炎患者使用热敏灸治疗,治疗10天后统计疗效和不良反应,8周后统计复发情况。结果:热敏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治疗后8周随访,无复发。结论:热敏灸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功能不全治疗,治疗组按不同的中医证候分成不同的证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对应的中药汤剂,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6%,显效率为44.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4%,显效率为31.9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用中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比单纯用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敏灸法配以穴位注射等综合方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时机分为观察组、针灸组、穴注组,分别进行治疗,并观察三组疗效。结果观察组、针灸组、穴注组总有效率为92.5%,62.5%,70.0%,且观察组与后两组间比较,P〈0.01,后两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穴注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用安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安心颗粒(由人参、桂枝、茯苓、瓜蒌壳、水蛭组成)口服,两组疗程均为28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心功能参数、NT-proBNP含量及安全性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Lee氏心衰计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LVSD值明显降低,LVEF值明显升高,治疗组LVSD值降低与LVEF值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NT-pro BNP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心颗粒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方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血脂、血糖及血压分数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腰臀围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各项血脂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压分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是一种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脉饮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气阴两虚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对照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心衰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心衰标准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新生饮加减方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疗效、6min步行距离及明尼苏达生活量表积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脉饮加减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选82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3±13.4)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缺血性心脏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6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级19例,Ⅲ级15例,Ⅳ级8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当归四逆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运用当归四逆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3月后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VAS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当归四逆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强心饮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强心饮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功能不全及中医辨证属肾阳虚或阳虚水泛证患者38例,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强心饮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显效率为31.6%,有效率为86.84%;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显效率为39.5%,总有效率达92.1%,其中心悸、气短、畏寒肢冷等症状的改善尤其显著。结论:强心饮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提高心功能分级,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效中药制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常规西药治疗心衰基础上,应用"心衰宁"治疗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测定及其对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心衰宁"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西药抗心衰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测定及脑钠肽末端前体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对降低NT-pro BNP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衰宁"对慢性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改善有疗效;也能降低心衰患者NT-pro BN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去除病因等)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2组疗程均为3月。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血压、心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未期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心排血量(CO)、心排指数(CI)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V和LVESV均缩小,LVEF、CO、CI和FS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LVEDV、LVESV均缩小,LVEF、FS亦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均改善(P〈0.05),治疗组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CHF疗效确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