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省肿瘤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行胃癌根治术的113例早期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13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率为7.96%(9/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肿瘤浸润深度及神经脉管侵犯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及脉管神经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的异同,为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线索.方法 选取1980年1月~200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R0手术治疗的病理资料齐全的胃癌患者,按肿瘤部位进行分类,分别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性别、年龄、病灶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方面不同部位胃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部位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布规律不同.淋巴结转移与病灶大小、大体类型、pT分期以及是否有淋巴管癌栓有关(P<0.05),不同胃癌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上部癌的总体预后最差,与中、下部癌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不同部位胃癌预后影响因素:肿瘤pN分期、pT分期为胃上部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肿瘤pN分期、pT分期、病灶大小为胃中、下部癌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胃上、中、下部癌临床病理特征显著不同;胃周淋巴结转移分布差异明显;不同胃癌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与胃中、下部癌相比,上部癌生物学行为特征不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金荣  何新阳  陈志强  刘成业 《安徽医药》2018,39(11):1322-1327
目的 比较淋巴结转移数(pN)、淋巴结转移率(MLR)、阴性淋巴结数(NLNC)、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对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标准胃癌根治术治疗的24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的分组标准对241例患者分别进行分组,比较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式分组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使用Kaplan-Merier生存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比较组间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pN、MLR、NLNC、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并判断四者的评估价值优劣。结果 按照4种不同的淋巴结分期方法pN(P<0.05)、MLR(P<0.05)、NLNC(P<0.05)、LODDS(P<0.05)进行分组的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手术方式、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大体分型、分化类型、淋巴结清扫总数等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Cox多因素分析pN、MLR、NLNC和LODDS 4种淋巴结分期方法对应的似然比△χ2值分别为3.539、7.812、14.780、6.161,显然MLR、NLNC和LODDS分期要高于pN分期,其中NLNC对应的似然比△χ2值最高。结论 与pN分期方法相比,MLR、NLNC和LODDS分期方法,尤其是NLNC具备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效果。方法 选取于本院行根治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胃癌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行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切片检查阴性的患者50例,分为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病理学特征、预后效果。结果 结果显示,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多数病灶处于全胃或是贲门部位,组织学类型相比,阳性更差;Lauren分型显示,阳性患者多数趋于弥漫型,Borrmann分型显示,阳性患者多属于Ⅲ~Ⅳ型者,阳性患者病灶的浸润深度以T4a~4b为主,且pTNM的分期更晚,阳性患者的脉管浸润率、淋巴结转移率更高,此外,手术方式与术者经验的差异性,也与阳性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均具有较为完整的随访,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明显(P<0.05);Logistic结果显示,非远端肿瘤部位、全胃切除术、pTNM分期属于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病理特征,且此类患者的预后较差,非远端肿瘤部位、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22例切除胃癌原发灶患者的病理资料,对肿瘤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来源、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细胞来源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6.
朱亮  姚寒晖  吴杨 《安徽医药》2016,37(12):1547-154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6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994例胃癌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NLR及术后病理情况,比较不同病理NLR的差异,并分析术后病理与术前NLR间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浸润深度、不同淋巴结转移数、不同肿瘤大小及不同TNM分期的胃癌患者术前N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上述病理指标与术前NLR呈正相关(P<0.05)。结论 胃癌患者肿瘤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数越多、肿瘤直径越大及TNM分期越晚术前NLR越高,利用术前NLR可为胃癌患者进展程度的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隆突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江万仓 《安徽医药》2019,23(7):1373-1375
目的 探讨临床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术后病理检查为N1-2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行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的T1aN0M0期NSCLC病人270例病例资料,统计术后病理确诊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N1-2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270例病人中,术后病理证实,32例出现N1-2期淋巴结转移,占11.85%。性别、年龄及吸烟与N1-2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统计学关联(P>0.05),肿瘤直径、病理分型、癌胚胎抗原(CEA)肿瘤部位、病变位置与N1-2期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关联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KG-*3]~2 cm、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CEA>5 μg/L水平是临床N0期NSCLC病人出现N1-2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1aN0M0期NSCLC病人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直径、IMPC、CE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药》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做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普外科25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性别和年龄对胃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1).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危险因子.结论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以肿瘤的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密切,其中淋巴结转移度对预后的影响比肿瘤浸润深度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122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未转移组(101例)和淋巴结转移组(2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镜分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数、肿瘤部位、内镜分型、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未转移组患者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优于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99、5.333、6.228,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直径≥2 cm、分化程度低以及浸润深度深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诊断早期胃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淋巴结数目和TNM病理分期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3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数、病理类型、TNM分期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肠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间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印戒细胞癌的转移度最高达到73.91%;肿瘤直径〉8cm的5年存活率仅为47.24%;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48.24%和35.13%。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相关性因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风险.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入的早期胃癌患者共168例,所有病例标本均为手术完整切除的标本,标本经病理证实癌组织均局限于黏膜以及黏膜下层,检测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共分析了168例早期胃癌患者标本,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淋巴结转移率16.7%.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侵犯为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黄毅  潘艺  李磊  刘启岑  王桢 《安徽医药》2022,26(10):2017-2020
目的探讨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 cN0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为病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于黄山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就诊的 cN0期乳腺癌病人 280例,接受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或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根据术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 logistic回归分析腋窝淋巴结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 27.86%(78/280)cN0期乳腺癌病人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 Ki67水平及脉管瘤栓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其中 Ki67低表达阳性 25例、阴性 101例, Ki67高表达阳性 53例、阴性 101例( 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瘤栓和肿瘤 T3期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OR=17.80,4.52。95%CI:(9.07,36.58)(1.09,19.67)]。结论具有脉管瘤栓和 T3的 cN0期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高,可以倾向考虑多种示踪剂联合使用或低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更准确评估腋窝淋巴结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淋巴结转移和16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组织学类型的影响最大(OR=16.96)。结论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CD44v6在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CD44 v6在胃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 (SP)法检测 3 0名正常人胃组织 ,69例胃癌患者原发灶及其 42例淋巴结转移灶中 CD44 v6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组织均显示清楚的细胞膜染色。胃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CD44 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6.5 % (3 9/ 69)和 66.7% (2 8/ 42 )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均与正常胃组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CD44 v6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无关 (P>0 .0 5 ) ,但和 P- TNM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均 <0 .0 5 )。结论 检测 CD44 v6基因的表达可作为判定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为预测胃癌的转移以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国伟  宋怡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26-1627
目的 探讨胃腺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14例胃腺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年复发143例,≥2年复发71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的部位、肿瘤的直径、肿瘤病理学分级、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性质及术后有无辅助化疗等指标与胃腺癌复发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性质和辅助化疗与术后复发时间有关(检验值分别为8.32、16.21、24.90、5.22、17.23和3.61,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TNM分期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42和6.211,均P<0.05).结论 肿瘤直径和TNM分期是影响胃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郭春光  刘骞  高纪东  裴伟  王翔 《中国医药》2012,7(6):728-729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35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病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女性,年龄21~91岁,平均(50±12)岁.前哨淋巴结转移率19.7%(125/635).平均每例获取(3.8±2.3)枚前哨淋巴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75.1%,477/635),并且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最高(23.9%,114/477).多因素分析中,腋窝触及淋巴结[OR=7.90,95%可信区间(CI)2.59 ~24.05]、病理类型(OR =7.23,95% CI 2.39 ~21.85)、肿瘤大小(OR =2.42,95%CI 1.14 ~5.14)和脉管瘤栓(OR=10.00,95% CI4.27~23.44)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是预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期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癌灶nm23基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根治性切除的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原发癌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nm23基因表达蛋白检测,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Ck为标志物进行微转移检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40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蛋白阳性表达57.5%(23/40),阴性表达42.5%(17/40)。(2)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192枚,有11例患者中的28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灶,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14.6%(28/192),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检出率27.5%(11/40)。(3)nm23蛋白阳性表达组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发生率13.04%,nm23蛋白阴性表达组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发生率47.06%,两组阳性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灶中nm23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原发癌灶中nm23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灶不仅能够评估肺癌侵袭转移的程度,而且对正确评估肺癌的病理分期、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