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0月52例病人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行THR,对本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影像学评价51病例假体位置可,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术后2天脱位后行翻修术。术后1、3、6月Harris评分平均85.1、87.2、90.8分。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具有单一切口能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创伤少,真正肌间隙入路,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适应症,需要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直接前方入路:能够较好的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由传统的Smith-Peterson入路改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故经过此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使关节更加稳定,术后脱位率更低。但是该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术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且对手术室硬件条件有相应的要求。 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该系统是由6项疼痛相关和6项日常活动(如行走、穿衣服、睡觉等)内容组成,自2007年修改后,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领域。该系统更加客观易懂,更能有效量化患者主观感受,故在实际临床随访中能够更好的执行及随访。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缓解终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作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直接前侧入路,通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暴露髋关节,更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同时具有软组织损伤小、置换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主刀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硬件要求。 目的:基于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及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单侧股骨颈骨折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42髋),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分为2组,直接前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前外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较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更早(P < 0.001);手术切口长度直接前侧入路组小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  (P < 0.001);②术后第1,2天,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1 min内行走距离均大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周时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直接前侧入路组1例、前外侧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滑囊炎,患者感疼痛不适,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均消失;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肿,术后3周时自愈;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切口内侧缘皮肤感觉麻木;⑥结果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前外侧入路组较直接前侧入路组更具优势。直接前侧入路虽然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恢复更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开展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 ORCID: 0000-0003-1981-7259(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常规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5年11月~2016年10月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的临床资料,SuperPATH入路组、常规入路组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6月Haris评分。结果与常规组相比,SuperPATH组切口较短、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较少。两组的置换时间、髋臼角测量、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小、疼痛轻、出血少,可快速康复。但SuperPATH入路存在安装假体难度相对较大,易致假体位置不佳等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在我院骨科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DAA组与传统DLA组(n=30)。DAA组行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LA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与VAS评分、并发症、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等指标。结果: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术后DAA组患者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LA组(P0.05)。DAA组综合满意度优于DLA组(P0.05)。DAA组与DLA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髋置换术中,DAA与DLA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关节恢复快、及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SuperPATH:即为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简称,上方关节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自身髋关节,适用于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等,手术方法是切除自身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将金属关节假体置入股骨近端和髋臼侧,使之替代人体髋关节进行活动。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多种微创入路,其中CHOW等于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组,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42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后第1,2周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②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均急诊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③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减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2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SuperPATH组术后第1,2周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第3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髋关节疼痛不适,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并无明显减少,由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施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2-9280-8802(胡正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出一种新的侧方入路至寰椎侧块的外科手术途径。方法和结果:研究了此手术入路的解剖基础,并经临床应用成功。结论:凿断乳突,连同胸锁乳突肌向下翻转法侧方入路至寰椎侧块的外科途径较之目前文献所述的方法有着更广泛、并同时显露侧块的侧前方和侧后方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枕髁、寰椎侧块模拟磨除1/3,颈静脉结节全部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改变。应用所测得数据在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术前术后CT薄扫对比。结果骨性标本及寰枕交界CT测量显示枕髁、寰椎侧块、颈静脉结节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视角及术野宽度明显增加。模拟手术证实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部分磨除后使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致水平视角。结论极外侧入路中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的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及病变的切除有显著的作用。术前颅颈交界区三维CT检查对极外侧入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远外侧入路的解剖标志和解剖参数,为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远外侧入路解剖成人头颅标本10具,在显微镜下对该入路涉及的肌肉、骨性结构、血管、神经进行解剖学观察和测量。结果前星点到星点的距离:左侧(21.68±1.88)mm,右侧(22.34±2.62)mm;前星点至乳突尖的距离:左侧(38.56±3.48)mm,右侧(39.14±2.24)mm;星点至颧弓根的距离:左侧(55.72±3.64)mm,右侧(56.16±2.72)mm。结论枕下三角和第2颈神经是寻找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前星点、星点、乳突尖和颧弓根可作为远外侧入路的骨性标志。  相似文献   

14.
外侧裂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外侧裂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观察外侧裂区解剖结构和相互毗邻关系并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外侧裂前点将外侧裂分割为前后两部分,在93%的标本里外侧裂前点处有外侧裂池存在,该点位于额下回三角部的下方,在Rolandic下点前方(2.1±0.5)cm处,颅骨鳞缝前段下方直径1.5cm的平面上,其毗邻结构组成外侧裂岛盖,该处具有恒定的形态学特征。结论:外侧裂岛盖的特定的结构及外侧裂前点与颅骨、神经的恒定关系使其容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外侧裂处的脑沟脑回提供了可靠的起始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上颈椎侧方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上颈椎侧方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30例(60侧)成人头颈标本上观察该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2)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结果:(1)副神经在乳突下方(3.89±0.56)cm进入胸锁乳突肌。(2)C_(1~3)前支的长度分别为(2.19±0.17)cm、(2.23±0.59)cm、(2.05±0.60)cm;根角度分别为(25.8±6.9)°、(32.1±6.3)°、(40.9±4.4)°。(3)椎动脉在上、中、下三点的牵开距离为(2.14±0.35)、(3.53±0.46)、(2.47±0.38)cm。(4)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3.0cm。结论:上颈椎侧方入路可一次性切除寰枢椎侧方病灶。从解剖学角度观察分析,侧方入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64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结果术后24h内复查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47例血肿清除90%以上,17例血肿清除80%以上。随访6个月,按GOS恢复标准:Ⅴ Ⅳ级65.6%,Ⅲ级18.8%,Ⅱ级3.1%,Ⅰ级(死亡)12.5%。结论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手术显露较满意,止血可靠,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是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枕下极外侧入路切除延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效果,并对一些手术技巧加以讨论。方法在10例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进行延颈交界区腹侧局部显微解剖探讨,观测延颈交界区有关结构。采用枕下极外侧入路对26例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9例痊愈,17例好转。14例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瘫2例,后组脑神经轻度麻痹1例,脑脊液漏1例。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可以满足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病变手术野的显露,是切除该部位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量化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为枕下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寰椎、枢椎标本,以颧弓上缘为基线,经过乳突尖部的垂直基线的垂直线为参照线,游标卡尺测量各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数值。SPSS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在国人成人带颈头颅湿性标本上模拟的枕下极外侧入路中参考应用各项数据。结果寰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2.08±4.84)mm,寰椎横突在参照线前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8.24±1.61)mm。枢椎横突在基线下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11.39±2.27)mm,枢椎横突在参照线后距乳突尖垂直距离为(9.22±1.94)mm。枕大孔与寰椎间距为(7.33±2.22)mm,寰椎枢椎间距为(8.26±1.54)mm,寰椎横突结节宽度(5.97±1.23)mm,椎动脉沟近中线点距横突结节距离(28.94±3.77)mm。在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过程中应用参照各项数据可以在硬膜外操作过程中安全地暴露游离椎动脉。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重要结构体表投影的量化研究结果为术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的解剖学结构,对比 “2步分层法”和传统法在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中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实行“2步分层法”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46例,并与2014年以前行传统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的53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及大小、术前肝功能、肝储备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基本接近,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步分层法”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步分层法”在腹腔镜左外叶肝切除中改良不切断镰状韧带,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操作,节省手术时间,方法简单易学,加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可使其成为左外叶肝切除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