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欧瑜  袁志军  耿培  吴梧桐 《眼科研究》2011,29(7):581-584
背景重组水蛭素Ⅲ(rHV3)对半乳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rHV3对半乳糖损伤的人L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本课题组构建的表达重组水蛭素工程菌,参照Markwardt的凝血酶滴定方法进行水蛭素生物学活性的测定。将培养的人LECs分为3组,培养于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F12培养液作为正常组、用含125×10^-3mol/LD一半乳糖的D/F12培养液建立人LECs株SRAOI/04损伤模型为模型组,用2000U/ml(商品单位)rHV3加入部分损伤模型培养液中进行干预作为rHV3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人LECs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醛糖还原酶(AR)、bcl2、bax、p53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各目的基因表达丰度用目的基因的吸光度(A)值与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A值的比值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人LECs中ARmRNA/GAPDHmRNA、baxmRNA/GAPDHmRNA和p53mRNA/GAPDHmRN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E一06、t=8.44E一04、t=5.15E一08,P〈0.叭),而水蛭素干预组人LECs中ARmRNA/GAPDHmRNA、baxmRNA/GAPDHmRNA和p53mRNA/GAPDHmRNA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E一06、t=1.51E.04、t=3.42E一06,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人LECs中的bcl2mRNA/GAPDHmRNA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E一05,P〈O.01),与模型组相比,水蛭素干预后人LECs中的bcl2mRNA/GAPDHmRNA值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E一05,P〈0.01)。结论D一半乳糖导致人LECs损伤,rHV3可能通过抑制多元醇途径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对人LECs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在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DC)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和不同浓度高糖条件下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RAGE在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和人LECs中表达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DC及ARC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AGE在前囊膜中的表达。AR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ARC1组(50~69岁)和ARC2组(70~89岁)。DC患者根据年龄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分为:DC1组(50~69岁,HbA1c为>7.0%~12.0%)、DC2组(50~69岁,HbA1c为4.0%~7.0%)、DC3组(70~89岁,HbA1c为>7.0%~12.0%)、DC4组(70~89岁,HbA1c为4.0%~7.0%)。将培养的人LECs根据培养液不同分为5组,A0组:采用DMEM 培养液;A1组:添加1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液;A2组:添加2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液;A3组:添加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液;A4组:添加30 mmol·L-1甘露醇的培养液。Western blot检测以上各组中RAGE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各组人LECs凋亡率。结果 RAGE在前囊膜的表达程度:DC1组高于DC2组,DC3组高于DC4组,均高于相应年龄的ARC患者。体外实验中,RAGE在A1、A2、A3组中表达高于A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也高于A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1、A2、A3组人LECs凋亡率高于A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也高于A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1、A2、A3组人LECs凋亡率与培养液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r=0.892,P<0.001)。结论 RAGE在D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的表达高于ARC患者,同等年龄下HbA1c水平越高RAGE表达越多;葡萄糖浓度越高,人LECs的RAGE表达越多,人LECs凋亡率越高。推测RAGE可能参与了白内障的形成,并加速了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进展。  相似文献   

3.
王钧蔚  王林  葛红岩  刘平 《眼科研究》2011,29(2):145-150
背景长期全身或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导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研究地塞米松作用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LECs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NF—κB抑制蛋白κ(IκBκ)表达的影响及LECs凋亡的发生情况,了解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取人LECs系(HLE283)在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中进行培养和传代。将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0.01、0.1、1、10、100μmol/L)分别加入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中作为不同浓度地塞米松组,不含地塞米松的DMSO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别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检测LECs中NF—κB/IκB α浓度的改变及LECs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扩增的基因片段与所设计片段大小一致。地塞米松作用后NF—α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077,P=0.004);IκBα蛋白的表达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741,P=0.002)。在同浓度地塞米松组,NF—κB核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随作用时间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06,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时的NF—κB核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与地塞米松作用24h时的表达量比较,36h和48hIκBα蛋白在LECs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LECs的凋亡率随着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明显上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通过上调IκBα的表达而过度抑制了NF—κB的活性,并导致LECs凋亡,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背景 研究证实紫外线B照射是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有关.微小RNA-133b(miR-133b)参与氧化应激诱导的LECs凋亡的调控过程,但其是否参与紫外线诱导白内障的发病过程及其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 观察miR-133b对紫外线诱导白内障LECs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 将20只8周龄SPF级C57 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内障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白内障模型组小鼠用波长302 nm的紫外线直接照射眼部5 min,照射强度为300 W/cm2,每天照射1次,共照射1周;正常对照组小鼠不给于任何干预.于末次照射后24 h处死各组小鼠并摘出10只眼球以制备全眼球切片.取人LECs细胞系(SRA01/04)紫外线照射25 min,并继续培养4h作为紫外线照射组,正常对照组细胞不作任何干预.取紫外线照射模型组细胞接种于96孔板并分为miR-133b模拟物组、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133b抑制物组和抑制物对照组,分别用lipofectamine2000联合50 nmol/L miR-133b模拟物、miR-133b模拟物对照剂、100 nmol/L miR-133b抑制物或miR-133b抑制物对照剂瞬时转染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晶状体组织和不同转染组入LECs中miR-133b mRNA及其预测靶基因BCL2L2mRNA的表达以评估转染效率;采用TUNEL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晶状体组织中LECs和不同转染组人LECs的凋亡情况.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鼠晶状体前囊膜LECs排列规则,未发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白内障模型组小鼠LECs排列稀疏,可见凋亡细胞呈红色荧光.紫外线照射组细胞凋亡率为(43.90±9.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3,P=0.015).白内障模型组小鼠晶状体组织和紫外线照射组细胞中miR-133b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和正常人LE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58,P=0.042;t=-6.195,P=0.003).白内障模型组小鼠晶状体组织和紫外线照射组细胞中BCL2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和正常人LE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61,P=0.020;t 12.437,P=0.000).miR-133b模拟物组人LECs中miR-133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iR-133b模拟物对照组,而BCL2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33b模拟物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883、-5 927.617,均P<0.01);miR-133b抑制物组人LECs中miR-133b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miR-133b抑制物对照组,而BCL2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miR-133b抑制物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606.622、17.556,均P<0.01).miR-133b模拟物组LECs凋亡率明显低于miR-133b模拟物对照组[(17.55±4.24)%与(43.62±9.19)%],miR-133b抑制物组LECs凋亡率为(78.23±12.42)%,明显高于miR-133h抑制物对照组的(48.01±9.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2,P=0.011;t=3.324,P=0.029).结论 miR-133b可防止紫外线照射所致的白内障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靶向负性调控BCL2L2基因从而调控LECs的凋亡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myc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半乳糖组和半乳糖+c-myc ASODN组,每组36只。半乳糖组及半乳糖+c—mycASODN组每日球后注射O.2mL20%半乳糖,制作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半乳糖+c—mycASODN组球后注射半乳糖4h后加注Lipo—mycASODN复合液0.2mL,隔日1次。分别于给药后7、14、24d处死动物,取出晶状体,检测LECs的凋亡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c—mycASODN对半乳糖诱导LECs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下观察LECs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各组在7、14、24d的LECs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 days=3418.495,P〈0.01;F14 days=1137.555,P〈0.01;F14 days=2198.871,P〈0.01);24d时半乳糖组LECs的凋亡率为56.57±3.20,生理盐水组为0.3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乳糖+c.mycASODN组细胞凋亡率为29.35±1.63,较半乳糖组明显降低(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半乳糖组可见LECs呈凋亡细胞的早期改变;随着高糖诱导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生理盐水组几乎未见到凋亡细胞;半乳糖+c—mycASODN组凋亡细胞数量较同期半乳糖组少。结论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半乳糖能诱导LECs凋亡,c.mycASODN能够抑制半乳糖诱导的LECs凋亡。  相似文献   

6.
李之喆  鲁建华  张文芳 《眼科研究》2009,27(11):960-964
目的探讨大鼠眼表碱烧伤后应用核因子抑制剂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造大鼠眼表碱烧伤模型。实验组每天给予PDTC球结膜下注射,对照组每天给予生理盐水球结膜下注射,分别于烧伤后1、3、5、7d处死大鼠,取晶状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结果碱烧伤后1d,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脱落,但实验组大鼠LECs完整。碱烧伤后5~7d,2个组的晶状体上皮和皮质变得致密浓缩。碱烧伤后1~3d,对照组LECs中NF-κB表达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核因子抑制剂组(t=2.836,P=0.036;t=4.932,P=0.004),但对照组NF-κBmRNA的表达(NF-κB/β-actin)明显高于核因子抑制剂组(t=31.563,P=0.000;t=17.837,P=0.000)。碱烧伤5d后,2组间NF-κB及其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表碱烧伤可以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在碱烧伤后早期使用核因子抑制剂对白内障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眼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研究地塞米松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人眼LECs AQP-1的表达;用含0、1×10-8、5×10-8、10×10-8、50×10-8mol/L地塞米松的DMEM培养液培养人眼LECs7d,采用RT-PCR检测地塞米松对LECs AQP-1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示体外培养的正常人眼LECs胞膜和胞浆中可见AQP-1的表达;RT-PCR示正常人眼LECs AQP-1/β-actin吸光度比值为1·43±0·12;4种浓度地塞米松处理7d后其比值分别为1·32±0·09、1·27±0·08、1·01±0·09、0·67±0·10,当地塞米松浓度≥5×10-8mol/L时有抑制作用(P<0·05),且抑制作用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强。结论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中可见AQP-1的表达,AQP-1可能参与维持晶状体的脱水状态及其透明性;地塞米松抑制体外培养的人眼LECs AQP-1的表达,AQP-1可能在皮质类固醇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敏娟  周健 《眼科研究》2012,(10):873-876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一些类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且炎性因子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但其对LECs移行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d(IL-1d)、IL-1B、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4种炎性因子混合物对人LECs细胞系HLEB-3迁移的影响。方法HLEB-3细胞用含质量分数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饥饿培养,将10μg/L的IL—1α、IL—1β、IL-6、TNF—α及这4种炎性因子的混合物分别加入培养液中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于上述因子处理后即刻和24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数码相机记录划痕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划痕线内移行的细胞数量。Transwell实验24h后取出小室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15min,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染色2min,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选取12:00、3:00、6:00和9:00位以及中心部位5个观察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以评价炎性因子对LECs移行的作用。用仅含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炎性因子作用后24h,对照组划痕区LECs数量明显低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混合因子组划痕区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IL-6作用组与对照组比较,划痕区细胞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0、0.098)。Transwell实验显示,混合因子组作用24h小室膜下层LECs密度最大,与IL-α作用组、TNF—α作用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且IL-α作用组、TNF—α作用组小室膜下层LECs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和IL-6作用组可见少量穿膜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327)。结论IL-1α和IL-6对LECs的移行无明显影响,ILα和TNF—α能够促进LECs移行,当多种炎性因子共同作用时促进LECs移行的作用强于单个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9.
背景 氧化应激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LECs)凋亡与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细胞信号通路有关;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信号通路并且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但其对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损伤有无保护作用有待研究. 目的 研究高压氧诱导人LECs凋亡的作用及槲皮素对高压氧处理的人LECs的保护作用,探讨JNK细胞信号通路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人LECs细胞系SRA01/04在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进行实验.实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压氧组(体积分数99% O2+体积分数1% CO2)、高压氧+SP600125组和高压氧+槲皮素组,实验前2h分别在后2个组人LECs培养基中加入20μmol/L JNK2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或1μmol/L槲皮素预孵育,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个组于588 kPa高压氧舱处理6h后收集人LECs.应用MTT法检测各组人LECs的细胞活力,以570 nm处吸光度(A)值表示.用流式细胞仪以Annexin V-FITC试剂盒检测人LECs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LECs中JNK/p-JNK、c-Jun/p-c-Jun、caspase-3、caspase-9的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实验6h后,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分别为0.450±0.083、0.654±0.079、0.649±0.09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0.835±0.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活力明显高于高压氧组(P=0.003、0.002).高压氧组、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凋亡数分别为19.77±1.44、8.45±0.93、7.79±0.78,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的3.17±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高压氧组人LECs中p-JNK、p-c-Jun、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高压氧+SP600125组、高压氧+槲皮素组人LECs中p-JNK、p-c-Jun、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压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JNK细胞信号通路在高压氧诱导的人LECs凋亡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P600125和低浓度的槲皮素能抑制JNK细胞通路和细胞内源性凋亡途径,减轻高压氧引起的人LECs损伤.  相似文献   

10.
裴瑞  周健 《眼科研究》2009,27(5):368-373
目的探讨抑制Src-家族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激活在皮质性白内障的形成中对晶状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方法分离10d的鸡胚胎全晶状体并在M199培养液中培养10d为对照组;加入0.1nmol/LSFK特异性抑制剂PP1作为PP1组。观察2组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计算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对培养1、5、10d的晶状体细胞进行WGA、DAPI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晶状体组织学改变及Cx43分布和表达量的变化。在晶状体前囊膜上进行Lucifer Yellow染料负荷试验,测量染料弥散距离,评价缝隙连接的功能。结果对照组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在4d、10d分别为26%和50%,而PP1组为20%和14%(P〈0.01)。培养5d、10d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出现死亡,Cx43主要在LECs间表达;PP1组LECs死亡明显减少,Cx43的表达在上皮与纤维的交界面明显增强。在培养后1d、10d,对照组染料弥散距离与PP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鸡胚晶状体模型中,PP1可能通过保护Cx43缝隙连接功能以保持晶状体上皮组织结构正常,减缓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李丹  宁宏  解智慧  王思敏  李捷 《眼科研究》2010,28(10):969-973
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和细胞周期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比色法检测25μmol/L的LY294002处理人LECs细胞株SRA01/04后12h和24h细胞的增生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LY294002作用24h后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法分别测定LY294002处理24h后细胞中Skp2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25μmol/L的LY294002作用于SRA01/04细胞0~24h,SRA01/04细胞的增生受抑制,且作用24h时对SRA01/04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LY294002组中处于G1期和S期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分别为(66.15±2.63)%和(27.34±6.58)%,对照组为(56.73±1.35)%和(37.32±5.54)%,LY294002组细胞Skp2及其mRNA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PI3K抑制剂LY294002可抑制人LECs的增生,使部分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LY294002抑制人LECs的增生可能与Skp2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辛酸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抗紫外线损伤的作用。方法对人LECs进行培养和传代,当细胞达80%以上融合时进行不同强度的紫外线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37、73、112mW/cm2。分别于紫外线照射前、照射中和照射后用0.5mmol/L硫辛酸孵育细胞2h作为实验组,不加硫辛酸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照射后的LECs用常规方法继续培养48h后进行固定,质量分数0.4%龙胆紫染色,自然风干后进行吸光度(A)值测定,计算细胞存活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培养的LECs24h完全贴壁,2~3d时70%以上的LECs达到融合。未用硫辛酸孵育的LECs组细胞连接疏松,细胞膜皱缩,可见部分漂浮细胞。硫辛酸孵育的LECs形态改变程度较轻。不同照射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条件下各硫辛酸培养组LECs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roup=23.27,P〈0.01;Fdose=1460.34,P〈0.01)。紫外线照射的不同时间添加硫辛酸各组中LECs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不添加硫辛酸组(P〈0.05),而在紫外线照射剂量为半数致死量时其增强细胞存活率的作用最强。在照射剂量为半数致死量及1.5倍半数致死量时其细胞存活率依次为:照射后硫辛酸组〉照射前硫辛酸组〉照射中硫辛酸组〉对照组。结论硫辛酸可以提高紫外线照射后的人LECs的存活率。提示硫辛酸可以减轻紫外线对人LECs的光损害。  相似文献   

13.
汪沙  周健 《眼科研究》2010,28(6):530-534
目的观察Src-家族酪氨酸激酶(SFK)抑制剂PP1对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内游离钙离子(Ca2+)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用Ca2+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人晶状体HLE-B3,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在不同浓度H2O2刺激后细胞内Ca2+的荧光强度变化;进一步用0.1nmol/LPP1、0.3μmol/(L·min)过氧化氢酶和DMSO分别预处理细胞,观察在常规Ca2+、低Ca2+和高Ca2+培养基条件下H2O2刺激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评价PP1对H2O2诱导的LECs内Ca2+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H2O2刺激后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呈剂量依赖效应。用0.1mmol/LH2O2刺激细胞,在常规Ca2+培养基中,PP1组和过氧化氢酶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长幅度与DMSO组比较分别降低(28.5±4.2)%、(33.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3,P〈0.05;q=4.21,P〈0.05)。在低Ca2+培养基中,3个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强均不明显;在高Ca2+培养基中,PP1组、过氧化氢酶组的荧光强度增加幅度较DMSO组分别降低(13.5±1.8)%和(21.3±2.4)%(q=5.58,P〈0.01;q=7.11P〈0.01)。常规Ca2+和高Ca2+培养基中,PP1组和过氧化氢酶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长幅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3.04,P〉0.05;q=2.76,P〉0.05)。结论 SFK特异性抑制剂PP1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LECs的Ca2+内流,从而阻断依赖Ca2+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阻止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丁熊  王平  陈瑜  赵婷  仲苏鄂 《眼科研究》2010,28(8):760-764
目的研究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中氯离子通道蛋白-3(CLC-3)和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CLC-3和AQP-1与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8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40只)和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组(Gal组)(40只)。生理盐水组和Gal组根据处理时间不同各亚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大鼠。Gal组单侧眼球后注射D-半乳糖生理盐水注射液,生理盐水组同期单侧眼球后注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每日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动态变化,并参照Kador等的分级标准分期记录。分别于第1次给药后第3、7、14、21、30天在全身麻醉下处死各组实验大鼠,摘出晶状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晶状体中CLC-3mRNA和AQP-1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透明晶状体和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中均有CLC-3mRNA和AQP-1mRNA的表达;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CLC-3mRNA和AQP-1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l组于3、7、14d时CLC-3mRNA表达逐渐增高,均高于同期生理盐水组,到14d时约达正常水平的7倍,21d、30d时又有所下降,均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P〈0.01);各时间点晶状体CLC-3mRNA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于3d时AQP-1mRNA表达已下降,与同期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白内障的进一步发展,AQP-1mRNA含量逐渐降低,均低于同期生理盐水组(P〈0.01);各时间点晶状体AQP-1mRNA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晶状体中CLC-3和AQP-1表达的变化可能与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储昭节  周健  惠延年 《眼科研究》2009,27(5):353-357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高浓度葡萄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和转化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LECs系SRA01/04细胞分别培养在含葡萄糖5.5mmol/L(正常对照组)和30.5mmol/L(高糖组)的培养液中,用RT-PCR检测培养0、6、24h后ILK mRNA的表达;用ILK siRNA脂质体转染细胞,转染6h后,加入2组培养液处理24h,检测ILK、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LECs转化指标α-SMA和FN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高糖组培养6h和24h,SRA01/04细胞ILK mRNA是正常对照组的2.48倍和2.32倍(P〈0.01),刺激后24h,SRA01/04细胞PCNA、α-SMA、FN的mRNA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1.75、1.96和1.75倍(P〈0.01)。ILK siRNA干扰后,正常对照组ILK的表达是非转染细胞的30%,高糖组转染细胞ILK mRNA水平(P〈0.01)是非转染细胞的21%(P〈0.01),转染细胞PCNA、α-SMA和FN的表达分别是非转染细胞的29%、33%和39%(P〈0.01)。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诱导LECs增生、上皮向间质转化及ILK表达上调,抑制ILK的高表达能阻止这些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冯希敏  张凤妍  祁颖 《眼科研究》2010,28(5):412-415
目的探讨LY294002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的影响。方法兔眼LECs经培养后,将10^-8、10^-7、10^-6、10^-5、10^-4mol/LLY294002分别加入LECs培养基中培养48h为LY294002组。另将10^-8、10^-7、10^-6、10^-5、10^-4mol/LLY294002+bFGF(10mg/L)加入培养基中培养LECs48h。bFGF(10mg/L)诱导LECs增生48h为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用无血清DMEM。MTT比色法测定吸光度(A)值,分析各组药物对LECs增生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周期的LECs百分率。结果bFGF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值升高,LY294002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4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FGF+LY294002组与LY294002组相比,A值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LY294002对LECs的抑制作用与MTT呈现相同趋势,随着LY294002浓度的增加,处于G0/G1期的LECs逐渐增加(P〈0.01),而S期和G2/M期逐渐减少。结论LY294002可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bFGF诱导的兔LECs的增生,并呈剂量依赖关系,为临床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曾苗  程扬  曾水清 《眼科研究》2010,(3):243-247
目的利用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uller细胞,研究在缺氧条件下视网膜Muller细胞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新西兰大白兔视网膜中获取Mullerr细胞,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化学缺氧诱导剂CoCl,联合DMEM培养液培养24h的细胞作为缺氧组;将DMEM培养液单独培养24h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2组Muller细胞上AQP-4蛋白及AQP-4mRNA的表达。结果Muller细胞(第2代)上GFAP的阳性率为90%以上,细胞质染色呈棕色。细胞内含特征性的中间丝,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细胞器。CoCl,联合DMEM培养液培养24h后Muller细胞上AQP-4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6.74,P〈0.05);AQP-4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加(t=21.79,P〈0.05)。结论缺氧能增强Muller细胞上AQP-4的表达,进而使视网膜内液体的积聚增加。提示Muller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或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水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身配对设计.收集75例(82只眼)ARC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其中男性40例(44只眼),女性35例(38只眼);年龄41~85岁,平均67.97岁;皮质性白内障34只眼,核性22只眼,后囊膜下性26只眼.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下的82只前囊膜标本分别用1%利多卡因溶液浸泡1 min(利多卡因组)或用平衡液(BSS)浸泡1 min(BSS Ⅰ、Ⅱ组)或不加入任何药物处理(对照组),然后行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显微镜照相,计数LEC及坏死细胞;并通过HE染色及电镜观察LEC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EC坏死率对照组和BSS Ⅰ组分别为(56.19±2.71)%和(57.2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93,P=0.0505),利多卡因组和BSSⅡ组分别为(99.86±8.22)%和(57.64±7.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81,P=0.0000),但利多卡因组内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LEC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3、2.37、0.71,P0.05).HE染色显示利多卡因组LEC空泡变性明显,细胞与囊膜间出现空隙,胞核浓缩、碎裂、溶解.对照组和BSS组LEC结构基本正常,仍贴附于囊膜上.电镜下利多卡因组LEC形态不规则,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崩解断裂,细胞膜内陷,细胞器严重变性,结构破坏,染色质凝聚、边集、裂解,不少细胞皱缩、脱落、消失.结论 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能松解ARC患者LEC间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并可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