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 结果 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 结论 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体两侧股前外侧(ALT)皮瓣的解剖学差异,为术前进行供侧大腿选择的必要性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新鲜尸体标本(共20例)上行双侧ALT皮瓣制取,寻找皮瓣的营养穿支,记录穿支类型和数量,并逆向追溯到血管蒂;测量各穿支、血管蒂的长度和管径,统计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 结果 10具标本中有3具两侧股前外侧皮瓣为肌间隔穿支和肌皮穿支双供血型;其余7具两侧穿支类型不同。7具标本两侧皮瓣的穿支数量不同,另外3具的穿支数量相同。肌间隔穿支走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肌间隙内,肌皮穿支或垂直或斜形穿过股外侧肌,其穿支长度各异。皮瓣穿支全部发自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的有14例,另有6例(30%,源于5具标本)皮瓣既有降支又有斜支参与供血,其中1具标本两侧均由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其余4具标本均只有1侧为斜支与降支双重供血。10具标本共20例皮瓣的两侧主要穿支和血管蒂管径及长度差别不大(P>0.05)。 结论 同体两侧股前外侧皮瓣的营养穿支在类型、数量、走行、血管蒂来源上存在差异,穿支的种类及走行对于皮瓣制取的难易及操作时间有直接影响。术前进行供侧大腿的选择有助于股前外侧皮瓣精准、快捷的制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插管造影CTA活体显影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拟定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15例。实验组运用选择性动脉插管技术将导管置入旋股外侧动脉开口处,证实导管达到预定位置并固定可靠后将患者转移至CT室。经导管注入造影剂20 ml,同时手动触发CT扫描。选取普通CTA作为对照组。将两组获得的二维图像以CT-DICOM输入到Mimics 17.0软件,收集两组旋股外侧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解剖学参数。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值≤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1例患者导管脱落至股深动脉,予以排除。其余14例患者中,旋股外侧动脉起源于股动脉3例(占21.43%),起源于股深动脉11例(占78.57%)。实验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升支、横支及降支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升支、横支及降支的末端最小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实验组显影穿支数目多于对照组。 结论 动脉插管造影CTA可清楚的显示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其穿支,效果优于普通CT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供第1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58侧防腐固定的成尸手标本,观测第1掌背动脉的起源、外径、长度及吻合。观察皮瓣感觉神经的来源及分布。1侧新鲜成尸手标本动脉造影。 结果 第1掌背动脉起于桡动脉鼻烟窝段,外径(0.77±0.19)mm,长度(5.21± 0.47)cm。第1掌背动脉分为3型:Ⅰ正常型占60%(35侧),走行在第2掌骨桡侧,在第2掌骨颈或示指近节桡侧与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吻合。Ⅱ变异型占29.2%(17侧),Ⅲ缺如型占10.3%(6侧)。第1掌背动脉伴行静脉两支者占29%(17侧);1支者占19%(11侧);缺如占52%(30侧)。皮瓣的感觉神经来源于桡神经浅支。 结论 第1掌背动脉作为轴心血管设计为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示指近节及掌指关节背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5.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 结果 位于小腿后骨筋膜鞘深部的腓动脉于外踝尖上(6.6±1.1) cm ( 5.5~9.4 cm) 发出腓动脉前穿支和跟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下行穿出分隔小腿后骨筋膜鞘浅、深部之小腿后筋膜隔到达外踝后间隙,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移行,继续绕外踝向前下方分布。小腿下段腓动脉、跟外侧动脉穿支数为(3.6±0.7)支,口径为(0.9±0.29) mm,营养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腓动脉、跟外侧动脉,为跟外侧动脉的命名、临床应用以及小腿中下段皮瓣的设计和跟部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股前外侧单一高位穿支供血区域的形态学研究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各类型高位穿支的特点与供血区域。方法:(1)6侧动脉灌注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整尸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股前外侧区高位皮动脉的数量和类型,取下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察皮肤血管的走行及分布,选择不同类型高位皮动脉各1侧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三维重建和穿支供血区域可视化研究。(2)在6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区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高位皮穿支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横支。高位皮穿支三维重建显示以髂髌连线为纵轴的皮瓣内主要血管高密度分布区,供血区为24cm×6.8cm,供血区域由纵轴向两侧区域扩展,高位皮穿支供血区域可达26cm×18cm,皮瓣高位穿支蒂长约5cm。结论:股前外侧皮瓣单一高位穿支供血面积可达30cm×22cm,高位穿支蒂长,可形成穿支蒂皮瓣。穿支三维重建的血管区域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8.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腋中线周围管径大于0.5 mm的穿支的管径、穿出点、走形于筋膜的长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关系;将其中2具标本躯干的被覆组织剥离下来,行X线摄影。 结果 第3、第4肋间后动脉在侧胸壁的外侧支支常常缺失或管径细小。该区域的皮肤血供分布来源于旋肩胛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胸背动脉近端的穿支。10具标本共中解剖到了109支位于第5至第8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肌皮穿支;90%侧标本上有一支优势穿支的存在,外径为(0.9±0.3)mm。在25%的标本中,可以发现优势穿支与肩胛下动脉前锯肌支的分支有吻合。 结论  ①上侧胸部可以切取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大型跨区皮瓣;②第5至第8肋间隙存在恒定的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可以切取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四肢及躯干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活体造影数据重建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血供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可行性,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择8例需行皮瓣移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SA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获取一侧大腿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 Mimics 软件对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筛选合适穿支。 结果 利用 Mimics 软件成功重建了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能清晰显示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的分布、走行及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8例患者中6例发现3支穿动脉,2例发现4支穿动脉。这些穿动脉共发出66支皮肤穿支(以大于0.5 mm为标准),穿支在穿深筋膜平面内径(0.9±0.26)mm, 穿支浅出深筋膜点主要分布于坐骨结节与股骨外上髁的连线附近。 结论 基于活体造影数据可以重建清晰股深动脉穿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3D立体影像,可为临床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与皮瓣切取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 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 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 结论 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相似文献   

13.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dopted for preoperative imaging in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as it has been shown to improve operative outcomes and decrease operating times prior to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DIEP) flap and 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Current technologies are readily available for the preoperative imaging of all perforator flaps, however only sporadic reports of the use of CTA for the imaging of other perforators have been described. We describe our experience with 325 CTAs performed for the preoperative imaging of perforators prior to 370 perforator flaps throughout several body regions. The scanning techniques, software reconstructions and technical issues are explored. In all cases, CTA was scored by the radiologist as at least “sufficient”, and described as “optima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Similarly, the surgeon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of imaging to operative findings as at least “good”, and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as “optimal” in the majority of cases. As such,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for the use of CTA prior to perforator flap surgery is provided, which has been shown to be successful prior to a range of perforator flap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 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B超辅助定位设计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46例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33例,女13例;年龄27~68岁,平均48.2岁,缺损面积21 cm×8 cm~8.5 cm× 5.5 cm。患者均为二期修复,修复时间为伤后5~42 d,均采用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完成修复,胫后动脉穿支蒂31例,腓动脉穿支蒂15例。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S)对穿支进行定位,根据穿支及创面情况设计皮瓣。术中验证穿支定位准确性,术后对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及皮瓣7项指标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术中见定位符合率达89.1%;定位误差>1 cm的有5例,其中1例皮瓣术后完全坏死,4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34例供区切口直接缝合;12例供区植皮,2例植皮出现部分坏死感染,其余供区愈合良好。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皮瓣周围感染伤口不愈合,2例供区植皮少部分坏死。术后3例失访,43例患者获得5~46个月随访(平均14.3个月),按皮瓣功能7项指标评定,优14例,良23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86.0%。 结论 术前CDS定位的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效果良好,外观满意,临床实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形成的具体区域,为临床切取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15侧,(女性2侧,男性13侧),皮肤无外伤及手术史。13侧下肢经股动脉行红色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精细解剖,充分显示各穿支间的链状吻合,并于穿深筋膜处测量各穿支的外径。2侧下肢制做血管铸型标本,观察皮支链的构筑。 结果 小腿后外侧穿支数为67支,每侧(5.15±1.86)支,穿深筋膜处的直径为(0.92±0.25)mm;腓骨长度为(34.78±17.78)cm,参与构成小腿后外侧皮支链的穿支数为34支,每侧为(3.31±1.65)支,直径为(0.99±0.23)mm,占所在区域穿支的(28.33±17.79)%~(64.04±19.48) %。 结论 根据小腿后外侧穿支皮支链分布规律和形式切取皮瓣,不但可适当扩大皮瓣的切取面积,也使皮瓣的血供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 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 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