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管花肉苁蓉寄生及不同寄生数量对一年生中国柽柳光合特性和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以未寄生、寄生1个、4个、8个管花肉苁蓉的柽柳分别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测定分析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以及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干重等生长指标。结果: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三者均表现为处理C处理B处理ACK;10月柽柳叶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月11日柽柳叶的光合速率达到峰值,11月柽柳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着管花肉苁蓉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主根长、侧根数、茎叶和根的干重均显著降低,各指标均表现为CK处理A处理B处理C。结论:管花肉苁蓉寄生促进了柽柳叶光合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寄生数量的增加,柽柳各部位的生长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陇中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规律。方法:选用系统观察法,从白条党参定植后60 d开始,每次按序采挖20株,并进行编号,依次检测植株蔓高、叶片数、地上部茎叶鲜重、叶面积系数、主根长度及芦粗、侧根数及长度、根鲜重。试验于3月25日栽植,于6月1日~10月30日,每隔10 d观测一次,并观察其物候变化,于收获期再观测一次。结果:白条党参成药期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共生阶段,从栽植到收获约220 d左右。由于移栽前期地温低,生长速度缓慢,7月中旬后生长进程显著加快,8月下旬地上部茎叶量最大;白条党参根鲜重增长在8月上旬后显著加快,直到10月上旬为快速增重期;到10月20日后内在质量最好,浸出物含量达到65.2%。结论:气温8~19℃、0~20 cm地温12~15℃,降雨量350 mm左右,为白条党参成药期生长的最佳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3.
研究黄连高产地植株的生长发育及生物碱含量变化规律,对生长发育性状实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建其生长发育模型,为黄连高产栽培合理促控提供依据。得到黄连植株生长模型:y株高=3. 030 9+0. 732 6x-0. 009 6x2,y叶片数=111. 882 6-2 234. 881 7/x+15 218. 960 8/x2-31 740. 960 8/x3,y叶面积=-217. 136 1+30. 552 2x-0. 359 0x2,y根茎鲜重=-2. 748 8+0. 210 3x+0. 006 4x2,y根茎分枝数=-1. 246 0+0. 192 6x+0. 000 8x2,y须根鲜重=-4. 973 5+0. 589 4x-0. 002 6x2。结果表明:黄连种苗移栽后的叶片数和叶面积不断增加,三年生的黄连叶面积达到最大值425. 83 cm2/株,之后叶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五年生黄连叶片数达最大值70. 91片。黄连株高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快速生长-逐渐减低的趋势,植株高度在三年生达到最大值。根茎鲜重、根茎分枝数、须根鲜重随生长发育时间不断增加,整个过程呈S型曲线。一年生黄连根冠比最小,随后逐渐增大,生长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根茎,三年生黄连的地下部分质量已经超过地上部分,五年生黄连的根冠比值达到最大值1. 91∶1。黄连碱、小檗碱、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这4种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二年生黄连的药根碱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年生,之后随生长年限的增加无显著变化。非洲防己碱在三年生黄连中得到最高值后逐渐降低。木兰花碱含量随生长年限逐渐增加,在五年生得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的地理变异格局,探讨地理变异格局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为黄芩的优质高产栽培生产实践中的良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于采挖前测量株高、株幅、节间长度、一级分枝数和地径,在采挖黄芩药材后测量根长、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总侧根数(个)、和根鲜重(g),并用烘干法测其根干重。结果:(1)纬度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根鲜重呈显著负相关,地径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负相关;(2)年平均气温、年平均地面气温均与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根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年蒸发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均与黄芩根距芦头10cm处直径呈显著负相关;(3)株幅、一级分枝数、地径3项指标与黄芩药材的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根长、芦头直径、距芦头10 cm处直径、根鲜重与黄芩药材的产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黄芩的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存在极为显著的地理变异,种源产地的气温因子是黄芩生长特性和药材产量地理变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为甘草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个甘草种质分别布置在4个不同产地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对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田间测定.结果: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各性状在同一种质不同产地间及同一产地不同种质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根鲜重与侧根数在不同产地的变异系数均达到25%以上.方差分析表明,种质与产地及其互作对大部分性状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株高、茎粗、侧根数、根长、芦头直径和D20均与根鲜重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D20对根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同时株高、根长也对根鲜重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结论:D20、根长和株高可作为高产甘草品种选择的间接指标.同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内存在较广泛的变异,可为高产甘草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甘草群体形态变异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甘草群体形态变异类型进行研究,筛选优良变异类型,为甘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对形态变异类型甘草的主要农艺性状分别进行方差、相关及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形态变异类型甘草农艺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除横生茎数和侧根数两项农艺性状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农艺性状指标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12项农艺性状对甘草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主根直径>芦头直径>地茎>株高>横生茎数>小叶长>小叶宽>顶叶长>顶叶宽>一级侧枝数>分蘖数>侧根数。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X1)、地茎(X2)、芦头直径(X3)、主根直径(X4)、横生茎(X5)、分蘖数(X7)、侧枝数(X8)等7项农艺性状指标是影响甘草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回归方程:Y=42.987+1.219X1+2.747X2+3.777X3+3.244X4-0.351X5+0.342X7+0.704X8(R=0.9335**F值=52.25)。结论:形态变异甘草间农艺性状指标差异显著,绿茎茎光滑类型甘草具有较强的生长优势,在进行优良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探讨土壤增施不同量生物质炭对牛膝植株生长和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的方法,在土壤中添加0(对照)、1%、2%、4%的生物质炭,比较不同处理牛膝植株性状和β-蜕皮甾酮含量变化。结果施入生物质炭能提高牛膝株高、茎粗、根长和根粗,减少叶片数和主茎分支数,根中β-蜕皮甾酮含量增加;添加4%生物质炭处理牛膝根干重和鲜重分别增加22.28%和21.82%;添加2%和4%生物质炭处理牛膝根中β-蜕皮甾酮含量比对照增加增加15.32%、28.47%。结论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促进牛膝植株生长,增加干重和提高牛膝β-蜕皮甾酮含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文章研究微生物菌肥、竹炭及二者配施对连作广藿香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为探索微生物菌肥和竹炭配施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的田间栽培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法,设置未种植广藿香对照组(CK)、广藿香连作一年组(LD)、竹炭(ZT,2g/kg土)、微生物菌肥(JF1,5g/kg土;JF2,10g/kg土;JF3,20g/kg土)及竹炭与微生物菌肥混施处理(ZJF1,2g竹炭/kg土+5g菌肥/kg土;ZJF2,2g竹炭/kg土+10g菌肥/kg土;ZJF3,2g竹炭/kg土+20g菌肥/kg土),检测广藿香生长不同时期的生物学性状指标、百秋李醇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及GS、NR活性。结果 培育30、60和90 d时,各处理的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单株平均叶片数、单株平均叶面积总体高于对照及连作处理,生长90d各处理组对株高的影响效应为:ZJF3>ZJF2≈JF3>JF2≈ZT>JF1>ZJF1>CK>LD,对茎粗的影响效应为:ZJF3≈ZJF2≈JF1>ZJF1≈JF2≈ZT≈JF3>CK>LD,对一级分枝数的影响为:ZJ...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市武隆区野生川续断资源的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采用样线+样地调查法,在武隆区川续断自然分布区选取9个样地进行连续12个月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川续断分布于林缘荒地或灌草丛,生长土壤以疏松的黄棕壤或红壤长势较好,岩性土壤或利水条件差则长势不好或容易烂根;株高在6-7月,地上鲜重在7-8月生长曲线均出现一个拐点,可能与开花期消耗大量营养,导致营养生长受到限制有关系;武隆区川续断分布区域最高温度不超过30℃,最低温在0℃左右,降雨量1 241~1 392 mm,其生长环境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川续断主要生长阶段7-10月的根折干率范围情况:巷口区域0. 162 5~0. 239 7,白马山区域0. 154 9~0. 223 6,仙女山区域0. 143 7~0. 203 3,其主要生长阶段内的营养生长与干物质积累同步,且干物质积累速度大于营养生长积累速度;对地上部分各个指标与根鲜重进行相关性分析,指示地上鲜重与根鲜重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当归直播栽培技术。方法:用3种当归种子简单对比。结果:3种种子直播当归苗在露地均能安全越冬返青,并较移栽提早约30d出苗。成药期不同种子间当归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长、根重、根粗、侧根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侧穗、主穗和早薹种子直播当归抽薹率分别为0.37%、0.33%和0.46%,单产分别高于当年岷县当归平均单产7.7%、-0.9%和18.1%。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高于药典标准14.5%~25.6%、3~3.5倍、2.4~3.1倍。结论:露地直播当归能安全越冬,抽薹率大幅度降低,产量高于产区平均水平,质量优于药典限定标准。  相似文献   

11.
甘肃岷归成药期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继振  蔡汝清 《中药材》1997,20(7):325-327
岷归成药期属营养生长阶段,从定植到收获约200天。前期由于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7月中旬后生长速度加快,9月上旬地上部鲜重达到最大值。岷归根鲜重增长在8月上旬以后加快,直到10月上旬,为持续快速增重期。气温17~7℃、土温17~13℃、降雨量420mm以上,是岷归成药期的最适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年生黄芩生长发育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栽培方法,对一年生黄芩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一年生黄芩生物量增长最快时期在8月初~9月初,全株生物量累积表现为“慢-快-慢”增长。一年生黄芩的生长表现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伴进行,整个生长期以营养生长为主,在生物量生殖分配过程中,根茎叶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并且存在第二次营养生长期。  相似文献   

13.
牛膝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动态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生长动态,为牛膝的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定期定点采集牛膝样品,测定各器官生长量。结果: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各器官生长动态相似。主根根长生长呈现“慢-快-慢”趋势;根干重在收获前30—40 d增长最快。全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在分枝期后期最快。不同种植密度下牛膝根产量差异显著。结论:牛膝栽培生产中,应根据牛膝各器官的生长动态合理密植,促进牛膝主根根长增加和干物质积累,以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不同生长时期的环草石斛试管苗进行生长动态及分级标准的研究,为试管苗各生长发育时期合理调控技术措施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试管苗的生长指标、多糖及蛋白质的量,确定试管苗出瓶时间及分级标准.结果 播种生长12个月的时间内,5~8个月是环草石斛试管苗苗高和茎粗增长最快的时期;7~8个月时的试管苗生物量积累速率最高.环草石斛试管苗根与茎叶之比(R/T)相对较小,比值小于1.生长8个月时的试管苗多糖的量和可溶性蛋白质的量较高,7~8个月时的试管苗生长代谢旺盛.从干物质积累动态、多糖及蛋白质的量变化、试管苗活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环草石斛生长8~10个月的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试管苗出瓶后分级再利用能够切实保证移栽成活率.以苗高、茎粗和根数作为分级指标,环草石斛试管苗可以分为3个等级.结论 环草石斛的种子质量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较大,生长8~10个月的环草石斛试管苗出瓶移栽较为合适,以苗高、茎粗和根数作为分级指标,试管苗可以分为3个等级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晚播对怀牛膝群体的调节效应,考察不同密度对牛膝农艺性状、生物量和根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以地方品种风筝棵为材料,设置5种密度处理。结果:适当密植有利于牛膝株高的增加,稀植利于牛膝根系生物量所占的比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根、茎和叶的生物量均逐渐降低,单位面积根、茎、叶生物量有增加的趋势。密度为1 080 000株·hm~(-2)的处理单位面积牛膝根生物量最大,为125.67 g·m~(-2)。主根长度和直径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侧根数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主根质量比则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增加。5种处理的牛膝主根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差异不明显,密度小的牛膝主根三生维管束圈数较多。结论:在大田生产上晚播时应适当提高种植密度以利于主根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定植时期、不同定植密度以及不同次数摘心处理对滁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滁菊的产业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个定植期、3个定植密度共15个处理以及3种摘心方案进行滁菊的栽培试验,定植期分别为5月4日(A1)、5月17日(A2)、5月31日(A3)、6月9日(A4)、6月24日(A5);定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40 cm×40 cm(B1)、50 cm×50 cm(B2)、60 cm×60 cm(B3);摘心方案分别为自然生长、摘心1次、摘心2次。分别于现蕾期、盛花期测量株高、冠幅、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及植株老化程度,于收获期统计一茬花数、二茬花数、三茬花数、无效花蕾数并进行单株计产以比较不同栽培措施对滁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定植期的推移,株高和冠幅有下降趋势,A4和A5两个定植期的株高和冠幅显著小于A1、A2和A3定植期,A1、A2和A3之间株丛的冠幅差异不显著;定植期为A2和A3,定植密度为B2时单株产量、花的品质最高,而定植密度为B1时亩产量最高。经过2次摘心的滁菊,二级分枝数显著增加,株型更加紧凑,单株产量最高。结论:定植时期在5月17日至5月31日之间,定植密度株行距为40 cm×40 cm,摘心2次,滁菊的亩产量最高;定植期不变,定植密度株行距为50 cm×50cm时,单株产量最大,总体品质最佳。两种栽培方案可在滁菊的生产上供选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工种植条件下叶下珠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及影响因素,为叶下珠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田间实验,并将种植叶下珠与野生叶下珠进行性状比较。结果与结论人工种植条件下叶下珠的株高、分枝数、单株干重等性状均比野生叶下珠有极大的提高,其中单株产量提高达3.27倍;播种期是影响叶下珠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性状的最敏感因素,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产量也有显著影响;叶下珠4月中旬前期播种,20cm行距条播,1周左右开始出苗,6-8月为生长旺盛期,9月份生长减缓,10月下旬采收,每公顷产量可达5750公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当归直播栽培技术。方法:用3种当归种子简单对比。结果:3种种子直播当归苗在露地均能安全越冬返青,并较移栽提早约30 d出苗。成药期不同种子间当归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长、根重、根粗、侧根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侧穗、主穗和早薹种子直播当归抽薹率分别为0.37%、0.33%和0.46%,单产分别高于当年岷县当归平均单产7.7%、-0.9%和18.1%。浸出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高于药典标准14.5%~25.6%、3~3.5倍、2.4~3.1倍。结论:露地直播当归能安全越冬,抽薹率大幅度降低,产量高于产区平均水平,质量优于药典限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两年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植株为试验材料,于甘草生长旺盛的7月喷施4种不同质量浓度(0.1,0.4,0.7,1.0 mg·L-1)的油菜素内酯,分别于8,9,10月取样测量其性状(株高、地茎、节数、节间高度、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利用HPLC检测7种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和芹糖基异甘草苷)的含量,分析外源油菜素内酯处理后栽培甘草的性状及7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0.7 mg·L-1的油菜素内酯处理2个月后,其株高、地茎、根长、根粗、根鲜重、根干重均比对照提高,其提高幅度为15.09%,6.15%,16.52%,8.46%,21.90%,29.41%;其化学成分除异甘草素外,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芹糖基甘草苷,芹糖基异甘草苷分别比对照提高20.16%,45.31%,53.56%,27.66%,23.54%,8.46%。并且BR对栽培甘草的作用在处理完2个月后达到最佳值。说明外源喷施BR可以同时提高栽培甘草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北柴胡试管植株与种子植株生长发育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建平  赵瑒  高可青  周琼  王梅  赵玉臣 《中草药》2013,44(20):2910-2915
目的 对北柴胡移栽试管植株和种子植株不同生长时期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比较,为优质北柴胡育种方法的建立和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将试管植株移栽至大田中,将相同类型的种子播撒至大田中。第二年植株返青后标记并对分蘖数、分枝数、叶片数、叶长、叶宽、拔节数、节间距、茎粗和、株高、花序数等性状值定时进行测量,在种子成熟后采挖根并测量根长、根粗、根质量等药材性状指标。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北柴胡移栽试管植株在不同生长期遗传参数的相对标准偏差均较小,植株整齐一致,个体差异小,遗传性状稳定;移栽试管植株在不同生长期各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种子植株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种子植株相比,移栽试管植株的根产量和种子产量均具明显优势,药材性状和质量比较均一。结论 北柴胡移栽试管植株的植物学和生药学性状优于种子植株,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优良北柴胡种质选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