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9例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桥接手部缺损动脉,重建手部血供;旋股外侧动脉发出的穿支(肌间隙穿支或肌皮穿支)为皮瓣血供设计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长度为4~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cm×9cm~11cm×16 cm。 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手部血供良好,供区植皮成活,术后3~9个月随访,皮瓣及手部末梢血供良好,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有排汗功能,部分供区有瘢痕增生。 结论 对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血流桥接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既可桥接血管,又可覆盖创面,是目前修复伴有动脉血供障碍的手掌皮肤软组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利用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对外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方法 利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仪,在创缘周围探测腓动脉发出的穿支,以其中最合适的穿支为旋转点及血管蒂,沿腓浅神经轴线切取穿支蒂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外踝部伴有肌腱及骨外露的创面。 结果 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平均32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 cm×5 cm~7 cm×11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 cm×6 cm~8 cm×12 cm。皮瓣存活良好,颜色正常,修复效果好。平均随访两个月,患者步态正常,无疼痛,但其中2例患者抱怨小腿外侧区及足背有麻木感。 结论 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适于修复外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是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优良皮瓣。  相似文献   

3.
股前外侧皮瓣 一、血管蒂 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及其分支(图1),属于肌皮血管穿支型血管(1)。 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4—9条肌皮动脉穿支(2)。第一肌皮动脉上方3cm处,降支的外径2.1(1.1~2.8)mm。 静脉: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两侧有同名伴行静脉,外径分别为2.3mm和1.8mm。 二、神经蒂 股外侧皮神经(图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游离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使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4例,其中18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4 cm×7 cm~24 cm×14 cm;5例为手或足的两处创面,面积4 cm×4 cm~30 cm×17 cm;1例为左2~5指背侧远端创面,作为两个创面来处理。所有病例设计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双叶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4~7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供区均存留线性瘢痕,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解决穿支数量不足致双叶皮瓣无法切取的问题,同时减小供区切取宽度,有效地降低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对上肢高压电击伤的保肢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的5例上肢高压电击伤患者,患肢均存在广泛的软组织坏死伴血循环障碍,急诊予以患肢切开减张、坏死组织清除、血管探查及游离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并重建肢体远端血运。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6.0 cm×4.0 cm ~ 17.1 cm×10.3 cm,切取皮瓣面积为7.2 cm×5.0 cm ~ 18.3 cm×11.5 cm。供区均Ⅰ期闭合。 结果 1例患者术后7 d发生皮瓣下感染,经扩创缝合后顺利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存活良好,创面I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 ~ 18个月,平均12个月,保肢成功,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患肢尺、桡动脉通畅,手、腕部血运良好,功能有一定恢复。供区残余片状瘢痕,小范围感觉麻木。 结论 Flow-through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可及时有效重建肢体血运的同时修复创面,是上肢高压电击伤保肢的理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009年,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12例,切取时保留绝大部分深筋膜于原位,在穿支蒂部切取直径≤1 cm的深筋膜.本组共切取股前外侧肌间隔穿支2例,肌间穿支8例,高位皮穿支2例.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切取皮瓣.12例手术时间平均为4 h,皮瓣全部存活.结论: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要略薄于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难度略大,适用于污染不重或需要更薄覆盖的创面,可以进一步减少供区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缝匠肌内外缘肌间隙皮穿支形成链式血管网的解剖学特点,探讨改良设计的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较大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Doppler血流探测仪定位缝匠肌内外缘的动脉穿支,继以彩超辨识出其中最粗大者为蒂,以缝匠肌走行为轴心线设计股内侧皮瓣。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切取改良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5例皮肤缺损。结果Doppler血流探测仪提示缝匠肌内外缘肌间隙均有5~8支穿支血管,彩超检查表明其中至少有1支内径大于1.5 mm,术中解剖发现其来源于股浅动脉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游离移植后全部成活,皮瓣切取面积(12 cm×8 cm)~(22 cm×12 cm),供区大部分缺损直接拉拢缝合。随访5~25个月,皮瓣柔软、色泽良好,2例外形良好,3例外形较臃肿。结论改良股内侧皮瓣包含较多肌间隙穿支,可切取面积大,主要营养血管口径较粗,供区易于拉拢缝合,克服了血管变异、解剖困难等不足,是一种适用性较广的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游离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使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24例,其中18例为单个创面,面积14 cm×7 cm ~ 24 cm×14 cm;5例为手或足的两处创面,面积4 cm×4 cm ~ 30 cm×17 cm;1例为左2~5指背侧远端创面,作为两个创面来处理。所有病例设计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皮瓣修复,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本组双叶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随访4 ~ 7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供区均存留线性瘢痕,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应用以筋膜蒂相连的单穿支双叶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以解决穿支数量不足致双叶皮瓣无法切取的问题,同时减小供区切取宽度,有效地降低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应用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9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或骨缺损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髂腹股沟穿支皮瓣进行移植修复,其中采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采用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8例;采用旋髂深动脉嵌合髂骨穿支皮瓣修复3例;采用髂腹股沟联体穿支皮瓣修复6例。皮瓣最小面积5.0 cm×6.0 cm,最大面积35.0 cm×15.0 cm。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2例发生皮瓣皮下血肿压迫出现动脉供血障碍,拆除部分缝线后血运恢复,1例发生静脉血管危象,经手术探查后恢复血运。 2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4个月,平均5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较平坦,两点分辨觉10.0~20.0 mm。受区移植髂骨均生长良好,骨折完全愈合。供区见2例瘢痕稍增生,余均呈线状瘢痕愈合良好。 结论 移植髂腹股沟穿支皮瓣具有供区隐蔽,可直接缝合,不损伤主干动脉等传统优点,且具有可灵活修复骨缺损,可切取大面积联体(嵌合)穿支皮瓣及可修薄等特点,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应用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 年12月,应用游离膝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8例,皮瓣面积7.0 cm×9.0 cm至9.0 cm×20.0 cm,5例以膝降动脉主干为蒂,3例以肌皮穿支为蒂。 结果 8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0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的色泽、弹性、外观质地良好。 结论 膝降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恒定,血管口径大小适中,皮瓣质地厚薄适中,是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观察研究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穿支血管的体表位置与数量,为ALTF 设计提供依据。 方法 术前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α线),其中点(A点)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B点)连线(β线),β线即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体表投影。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于β线及以A点为中心半径为3 cm圆形区域内寻找皮穿支,予以标记,以穿支搏动最明显处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我科于2016.04-2019.09,临床应用8例,均为下肢软组织缺损,皮瓣最大21 cm×10 cm,最小8 cm×6 cm。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皮穿支大部分位于A点周围,其中粗大的穿支均位于A点下外侧。本组皮瓣8例,7例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自行愈合。术后门诊随访5~12个月,皮瓣成活,外形及功能良好。 结论 术前应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能有效定位股前外侧皮瓣可靠的穿支,从而提高皮瓣切取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5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二科采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修复24例小腿软组织严重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38.4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交通伤15例,矿石砸 伤8例,高处坠落伤1例。急诊手术行骨折外固定架固定、肢体血运重建,负压封闭式吸引术;二期行游离皮瓣移植覆盖创面,以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供血;三期行植骨内固定或骨延长术。软组织缺损8 cm×12 cm~22 cm×36 cm;切取皮瓣12 cm×15 cm~25 cm×40 cm,其中对侧股前外侧皮瓣12例,背阔肌皮瓣9例,胸脐皮瓣3例。通过对皮瓣愈合、皮瓣外形、皮瓣温度、皮瓣感觉、供区瘢痕等5个方面的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4例皮瓣成活并保肢成功23例,伤口一期愈合;另1例因严重多重耐药菌感染行截肢。20例获得12~66个月随访(平均31个月),肢体可负重行走,足底有保护性感觉,皮瓣颜色好,外观无臃肿,未出现肢体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及难治性感染等并发症,疗效评分7~10分,疗效满意。结论 利用受区吻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游离皮瓣能有效修复小腿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明确缝匠肌肌皮动脉穿支和肌间隙穿支的分布区域特征,为缝匠肌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逐层解剖12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新鲜标本,观察缝匠肌动脉血供特征、穿支数目及优势血管分布。 结果 由各动脉发出进入缝匠肌及其表面皮肤的穿支血管有7~12支,其中以缝匠肌中、上段穿支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股动脉发出。肌皮穿支有3~4支,平均管径(1.30± 0.15)mm,蒂长(1.10±0.10)cm;肌间隙穿支2~3条,管径(1.20±0.20)mm,蒂长(1.15±0.15)cm。此外,旋股外侧动脉发出一较长肌间隙穿支,管径(1.35±0.05)mm,蒂长(7.20±1.40)cm,可达缝匠肌中段。 结论 缝匠肌中、上段穿支较多而位置相对恒定,设计缝匠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膝降动脉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皮瓣修复跟区跟腱复合组织缺损方法及效果。 方法 对3例外伤致足跟区跟腱止点伴跟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跟区皮肤缺损,以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大收肌腱骨瓣移植修复跟区复合组织缺损。其中跟区皮肤缺损面积为7 cm×9 cm~5 cm×7 cm ,跟腱缺损长度为6~8 cm,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10 cm~6 cm×8 cm ,大收肌腱切取长度为7~9 cm。 结果 3例复合组织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感觉恢复S3~4,双足提踵试验及单足提踵试验均阴性,步态恢复均正常。 结论 应用隐动脉穿支设计皮瓣,皮瓣设计于大腿内侧, 改良了隐动脉皮瓣设计于小腿内侧,造成切口过大,分离血管蒂较长等缺点,疗效可靠,是目前较理想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6年01月~2017年06月对11例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缺损面积约为1.5 cm×3.0 cm~2.0 cm×4.0 cm,采用游离桡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缺损。 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修复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皮瓣供区损伤小,瘢痕轻、仅遗留线状瘢痕,腕关节屈、伸功能无明显障碍。 结论 动脉腕横纹穿支皮瓣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