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梁雪教授运用"开阖枢"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从"开阖枢"入手,着眼于降胃气,清肝胆,并总结了"开阖枢"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自拟五味清胆方,以蒲公英、紫花地丁为君药清泄胃火以降胃气,柴胡、郁金、佛手为臣疏肝解郁以清肝胆,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吴雄志教授提出"肺胃郁热、升降失司、乱气食道"的病机观点,治疗中提出"清肺胃郁热,降逆和胃"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246-1249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难以治愈且复发率高,属中医四大顽症(风病、痨病、鼓病、膈病)之一。朱西杰教授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病机上,朱老师认为此病的病机关键不仅在胃失和降,浊气上泛,还在他脏气机失调,影响胃腑气机通降,故治疗上首以通降法平上逆之胃气。其次,兼顾他脏,调畅五脏六腑之气机,使胃气和降,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病位上,结合现代医学及胃肠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导师审因详辨,明确病变部位针对性伍以中医特效药,临床疗效显著;病因上,强调情志失调、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和地域环境等是增加胃食管反流病复发率的主要诱因,在防治本病的过程中不容忽视,提出调心畅情与利胆,疏肝平胃防复发及改变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并倡导宁夏地区居民使用家装饮用水净化装置,消除诱因综合治疗以从根本上减少此病的复发。导师在临床中围绕病本、病位、诱因标本兼顾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大大降低了其复发率,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5.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介绍朱生樑教授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呛咳的临床经验。认为以呛咳为主诉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病本在胃,与肝胆肺脾关系密切。以通降和胃、疏肝泄热为治则,治法上突出"通"和"降"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朝明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通督导气法。本研究介绍了陈朝明教授运用通督导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针刺胃食管反流病人督脉经上的阳性反应点及随证进行相关腧穴的加减,配合整脊疗法,通过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内分泌网络、调畅情志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刘桂颖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刘桂颖教授认为形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是气机升降失常,病机为胃气上逆,肺失肃降。因此治疗本病应从肺胃而治,以肺为标、以胃为本,达到标本兼治。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和胃,刘桂颖教授在临床上采用温胆汤和乌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五经配伍调气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针刺选穴规律。方法:查阅古代相关文献,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探讨湖湘针推学术流派"五经配伍调气法"的应用。结果:"五经配伍调气法"来源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按照五行生克助制规律,选穴配伍立足于本经本脏(腑),以五经腧穴为核心,突出基本病机及主病经脏(腑)的调治,有针五经、和五行、调治五脏气机之效;文献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病机关键是脏腑气机失调,故可用"五经配伍调气法"以治本病,实证者,疏肝理气以抑木调气,虚证者,健脾补气以培土调气。结论:"五经配伍调气法"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法亦可尝试用于其他因气机失调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谢胜教授投身中医事业30余载,精于临床,治学严谨,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并拥有独到建树。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患病率逐渐升高,并有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临床上面临着治疗困境。藉此,吾师谢胜教授深掘《内经》理论,从生理特性、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角度综合阐述,提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肺肾亏虚,并认为当从肺肾论治,降纳肺肾之气,安和胃腑,以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phageal reflux induced cough,GERC)在慢性咳嗽中属比较常见的病因之一,属祖国医学"胃咳"范畴。肝胃失和、气机上逆是其主要病机。王新华教授选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王文正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气虚弱,肾精气亏虚,皆可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吐酸。故提出从脾肾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上采用补脾疏肝、滋阴温阳、和胃降逆等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朱西杰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通过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由诸多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骨后痛伴灼热感等症状。在临证中,朱西杰教授运用自创专利复方蜥蜴散,从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龙祖宏教授应用"和法"思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为脾气虚弱、胃气上逆、阴阳失衡所致,脾气亏虚导致水湿及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土虚木乘,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从而导致反酸、烧心等一系列症状。由此龙祖宏教授创立调胃降逆汤,应用此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证加减,充分体现"和法"思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降逆和胃方对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服中草药自拟方;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两组共观察治疗8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分别为86.67%和73.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逆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可靠,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2):269-270
胃食管反流病与"肝脾胃"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部分患者效果不甚理想,且复发率较高,采用肃降肺气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一定疗效。脏腑理论方面:"肺者,气之本",肺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胃之气皆以下降为和,并相互影响。胃气不降可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也可促使胃气上逆。经络循行方面:肺经起于"中焦",又"还循胃口",故与"胃"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方面必然互相影响。经脉主病方面:《脉书·十一脉》记载:"其病:心痛,心烦而噫。诸病此物者,皆灸臂泰阴脉"。故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有脏腑和经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孙志广经验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30例,予以孙志广教授经验方,治疗8周。统计治疗前后30例患者便秘积分、胃食管反流积分及临床疗效,分析便秘积分、胃食管反流积分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临床疗效与年龄、BMI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各项便秘积分、胃食管反流积分明显下降,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的便秘疗效、胃食管反流疗效、总体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29/30)、93.33%(28/30)、100.0%(30/30)。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慢性便秘患者的症状与性别无关,胃食管反流与年龄、BMI均无相关性,便秘与年龄无关,而与BMI呈弱相关性;便秘疗效与年龄呈较弱的负相关性,胃食管反流疗效与年龄呈较弱的正相关性,二者与BMI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孙志广经验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慢性便秘,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胃肠和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8.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为临床一种常见疾病,西医通常应用抑酸药及促动力药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该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临床中我们发现该病亦与大肠腑气通降关系极为密切。任顺平教授临床上从胃肠同治的方法入手,探析该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及遣方用药,提出了以胃肠同治为基本治则,采用"降逆通腑方"治疗该病脾胃湿热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通降和胃方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分别予以通降和胃方加减和奥美拉唑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差别及内镜下食管黏膜炎症积分,评价通降和胃方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疗程各60例,治疗组治疗GERC的临床总体显效率为78.33%,对照组为43.33%,两者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咳嗽、嗳气症状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上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降和胃方能够有效地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的的临床症状,且对咳嗽、嗳气症状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提示通降和胃方在抗反流方面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中药治疗组以降逆和胃方治疗,奥美拉唑为西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24h食管pH监测情况、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积分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降逆和胃方治疗后患者长时间反流次数、pH<4的反流时间以及pH<4的反流总百分时间均明显下降(P<0.05);胃食管反流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逆和胃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有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