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7月~2008年6月432例PICC导管维护中的经验和教训,分析26例非计划性拔管的不同原因.结果 出现导管堵塞、导管异位或移位、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以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是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并发症主要与导管材质差、固定不妥、导管尖端位置未达上腔静脉、离院患者管理缺陷及意外或其他情况有关.结论 选用硅胶材质导管、保证导管尖端位置达到上腔静脉、护士对患者离院期间的联络和管理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护士接受专科培训对降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探讨专科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对照组;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本科住院化疗行PICC的肿瘤患者180例为观察组,观察组180例患者均由经专科培训合格者实施PICC,对两组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比较。结果 PICC专科知识培训后实施PICC置管与维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6/180)与9.4%(1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P=0.015)。结论 专科培训可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从而提高PICC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实施敏感指标监测,总结分析老年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评估活动后的效果。结果 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实施后,老年科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下降,从监测前的2.64‰降至0.73‰,护士导管规范维护率由的73.2%提升到98.5%;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导管正确维护率均大幅提高。结论 护理敏感指标监测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确保了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2010年 7月 1日 ,我国《侵权责任法》施行。《侵权责任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该法对私权的具体保护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医护人员由于未尽告知说明义务对患者知情权造成损害引发的纠纷类型也屡见不鲜。《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五条即规定该情形下医疗机构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告知说明义务的履行同样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对静脉输液治疗中有关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的患者知情权的分析,以期达到提高医护尤其是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减少或防止侵权行为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与传统的静脉给药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术相比,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及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引发因素及护理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进行PICC的45份老年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原学检查及引发PICC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45例患者共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8.89%,其中局部感染3例,血行感染1例;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与输注液体种类、导管留置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各2株,人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株;检出病原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结论 行PICC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及输注液体种类有关,减少导管留置时间、严格进行PICC标准化操作,能减少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资料,并对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治疗老年胃肠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老年胃肠肿瘤并行PICC置管患者共2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感染部位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研究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80岁以上患者、高APACHEⅡ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置管次数多、静脉营养患者发生感染的比例较高(P<0.05);共分离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55.4%,革兰阴性菌36株占39.1%,真菌5株占5.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针对高龄、高APACHEII评分、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长次数多、静脉营养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给予加强监护,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通路,然而PICC留置期间容易并发静脉炎,本文以护理工作为主要着眼点,对PICC致静脉炎的病因和诊断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有效预防和治疗静脉炎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非正常拔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4例应用PICC导管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其非正常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04例早产儿中,93例(89.4%)为正常拔管,11例(10.6%)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组患儿PICC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比例明显高于正常拔管组患儿(x2=24.931,P=0.000)。非正常拔管组患儿的平均置管长度为(8.4±2.2)cm,明显低于正常拔管组的(10.2±1.6)em(t=3.391,P=0.001)。结论导管尖端未达到腔静脉可能是导致PICC非正常拔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病例研究,分析并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拔管上已发生的问题,以及造成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并以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出现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的身体及治疗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结果:造成患者出现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患有静脉炎、静脉血栓、感染,或导管在静脉中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此外,血管的收缩及痉挛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拔管的难易程度。结论:医护人员应当对PICC导管留置患者进行更加全面的观察和护理工作,除了对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及时预防,还要对拔管的流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为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拔管工作,以减少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院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抽签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占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并发症,进而提升其治疗依从性,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8,(2):245-246
目的评价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ICC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因操作方便安全,并发症较其他的深静脉置管少,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提供静脉通道.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老年患者由于上肢皮肤肌肉松弛而形成"蝴蝶袖",采用盲穿方法穿刺置入PICC时成功率较低.2011年10月起,我院对老年蝴蝶袖患者采用改良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肘上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相似文献   

16.
静脉化疗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为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及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准确输入很有必要.我科自2007年9月起,对需要行多周期化疗的患者采用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满意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率,对2005年10月-2006年10月405例肿瘤患者导管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0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其中男性222例,女性183例,年龄14~82岁,平均56.7岁。采用颈内静脉置管278例,颈外静脉置管66例,股静脉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肿瘤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培训和管理制度、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管理、重视居家维护,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之后,总置管天数明显增加,由2009年总置管天数10 620 d升至2011年的15 778 d;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率从2009年1.12/千导管日、2010年的0.53/千导管日下降至2011年的0.06/千导管日(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长期禁食需静脉营养治疗及危重抢救的患者,影响其留置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80例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观察护理,分析了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肿瘤化疗、长期禁食需静脉营养治疗及危重抢救的患者,影响其留置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80例行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进行了观察护理,分析了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总结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