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A组,28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组(B组,26例)。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无需椎管减压和植骨融合。A组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手术,B组采用传统后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测量伤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指标A组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置钉方便,可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对椎旁肌影响小,减轻术后腰痛程度,缩短康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2年3月手术治疗的7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传统手术入路48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1例。纳入标准:TLICS评分均/〉4分,均无需椎管减压。分别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测量两组手术前后的各放射学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伤椎前、后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的均值,伤椎Cobb角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随访3~28个月,平均13个月。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正中入路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3月VAS评分、术后1周及3个月ODI评分具有优势;而在感染率、术后2天VAS评分、骨折复位、脊髓恢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手术入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在骨折复位、脊髓恢复及感染率与传统手术入路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改良组),4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首次下地时间。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较早、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小、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后脱位,予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1月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半年随访,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具有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肌间隙与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病人短期恢复情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病人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入路组(B组)。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测量基线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天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 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 d、3个月的VAS和ODI评分。 结果 共纳入57例病人,其中A组27例,B组30例。两组的年龄、基线CK、AST、VAS和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术后48小时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天的CK、AST有显著差异(P<0.05),而第3天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天和3个月的VAS和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重度腰椎滑脱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研究就诊于我院的3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滑脱复位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滑脱复位后再次探查、减压神经根。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2年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时间(96±22)min,出血量(152±68)ml,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后3个月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滑脱角及滑脱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重度腰椎滑脱患者行复位后神经根二次减压,可以充分解除神经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与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从2011年4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两组患者均行后侧入路置钉手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置钉技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d、1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以及两组术后的椎体高度矫正率对比。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9.52±12.15)min,出血量为(139.61±36.25)ml,引流量为(59.62±9.15)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8.57±9.98) min,(413.54±29.83)ml,(373.14±11.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1月、半年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5.01±0.98)、(2.33±1.13)、(0.71±0.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5±1.15)、(3.09±1.25)和(1.74±0.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矫正率达到了(96.80±2.51)%,对照组的(95.68±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上具有手术时间短,安全矫正率与传统入路无差异的特点,安全性好,患者恢复情况好,值得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 结论 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接受OLIF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疗效。患者采用斜前方入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椎间隙恢复高度、椎间融合时间等,下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 结果 32例患者中,单节段患者25例,两节段5例,腰椎退行性变术后邻椎病2例。所有患者获得1~2年(平均1年)的随访。患者椎间隙恢复高度、腰椎前度角度、侧弯纠正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时间为(3.2±1.3)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6.5±2.8)分下降至(2.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48.7±19.7)%下降至(15.2±9.6)%,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斜前方入路腰椎椎间盘切除减压术、OLIF术联合后路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小、并发症少,对骨质疏松患者和邻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梨状窝瘘解剖学特征,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改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8年7月诊断为梨状窝瘘的54例患儿,手术入路为甲状腺或外瘘口平面34例(传统组),手术入路为甲状软骨下角平面20例(改良组),研究改良组术中梨状窝瘘管解剖特点。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根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 结果 梨状窝瘘管分为漏斗部和移行部,漏斗部固定位于甲状软骨下角后或侧方,瘘管走行有3种类型:终止于甲状腺上极、经甲状腺旁到达皮肤、直接到达皮肤形成外瘘口。改良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均小于传统组(P<0.01)。术后随访6~18月,传统组复发率29.4%,改良组未见复发。 结论 经甲状软骨下角入路的梨状窝瘘管切除术,具有手术路径短、瘘管易寻、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复发率低等优点,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梨状窝瘘根治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 invasive posterior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术42例(微创组)及同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50例(传统组)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3月ODI评分及术后1 d、术后3月VAS评分比较,微创组均低于传统组(P<0.05);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微创组多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患者出现1例术后背根神经节激惹症状;传统组出现1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术后切口浅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ODI、VAS评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与PLIF手术比较,显微镜辅助下MIS-TLIF治疗腰椎单节段退行性病变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经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急、慢性腰椎间盘损伤性腰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接诊的84例腰椎疾病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档案纳入顺序和患者的意愿,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进行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开放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的下地时间和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疼痛的评分和患者椎间植骨的融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所需要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的引流量、术后的下地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1周后,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并且术后1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在术后6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出现椎间隙感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急、慢性腰椎间盘损伤性腰椎疾病的患者,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行改良TLIF治疗,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的临床特点,远期可获得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同的临床效果,故微创脊柱内镜系统辅助下的改良TLIF治疗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通道(LUXOR)辅助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采用LUXOR通道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34例,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前及随访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3,6月时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 结论 与传统PLIF手术比较,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应用PEID治疗的 5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L4/5 30例, L5/S1 26例。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24 h 、3个月、12个月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12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 21.43%。3例术中出现颈部疼痛, 通过改变灌注生理盐水压力缓解,1例会阴区麻木,4例腰痛, 2例下肢麻木乏力, 1例硬膜囊撕裂后改为开放小开窗手术,1例神经根不完全损伤, 术后均完全恢复。无感染,无腹膜及腹腔脏器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无伤口愈合不良,术后1年无复发。 结论 PEI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良好,也存在相关并发症, 术者需熟悉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皮侧路镜BEIS技术与TESSY技术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BEIS技术组(观察组)和TESSY技术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并进行6~18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时间、术中C臂X光机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以评价不同技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 结果 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月,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BEIS技术组较TESSY技术组手术时间短,C臂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使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复发,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经皮内镜BEIS与TESSY技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BEIS技术操作更易掌握,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透视方面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皮侧路镜BEIS技术与TESSY技术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佛山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BEIS技术组(观察组)和TESSY技术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并进行6~18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时间、术中C臂X光机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以评价不同技术的治疗效果及临床价值。 结果 60例患者平均随访12月,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BEIS技术组较TESSY技术组手术时间短,C臂透视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使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1年患者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术后复发,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经皮内镜BEIS与TESSY技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案,BEIS技术操作更易掌握,手术操作时间及术中透视方面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