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乳晕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采取旷置腺体残端与缝合腺体残腔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均行经乳晕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根据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旷置腺体残端组(42例)和缝闭腺体残腔组(4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硬块吸收时间、切口愈合率、乳房变形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及术后6 h、12 h、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旷置腺体残端组硬块吸收时间显著短于缝闭腺体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旷置腺体残端组乳房变形率显著低于缝闭腺体残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术后出血发生率、肿瘤复发率、术后24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乳晕切口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旷置腺体残端能加速硬块吸收,保持很好的乳腺外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 (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70、-8.54、-14.04、-5.54,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处理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统计自2014年1月至2018年5月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26例,均在局麻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手术治疗,分别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JOA评分、VAS评分、NaKai优良率。 结果 患者NaKai优良25例,术后复发1例,无效0例,总优良率为96.2%。术前 JOA评分(5.18±0.28)与术后1周 JOA评分(28.24±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VAS评分(6.18±0.28),术后3个月评分(3.24±0.46),术后6个月评分(2.64±1.27),术后1年评分为(1.44±1.16)。术后3个月到1年VAS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例患者下腰部疼痛及下肢麻木、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中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一孔多间隙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 方法 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 结论 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1.4)岁(21~ 48岁),平均损伤面积(3.4±0.8)cm2(1.6~ 5.8 cm2),Hepple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第一次手术行软骨取样,经2~ 4周组织工程软骨制备后,返院行软骨回植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VAS评分、AOFAS足踝功能评分、软骨修复核磁共振影像评分(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 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52.3±5.6)月(38~ 72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MOCART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0.8±0.6)vs(7.8±1.4),(94.8±1.9)vs(69.2±2.7),(6.5±0.4)vs(3.6±0.8),(P<0.05)。末次随访时MRI显示:肥厚性软骨完全覆盖6例,正常厚度完全覆盖11例;与周边正常软骨信号强度一致4例,基本一致13例。 结论 MACI手术治疗软骨下骨全层距骨软骨损伤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反漂浮”体位在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2020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创伤中心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8~70岁,平均38.5岁;SchatzkerⅡ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Ⅵ型7例;累及后柱+外侧柱1例,后柱+内侧柱4例,后柱+内侧柱+外侧柱14例。所有患者在“反漂浮”体位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胫骨平台后柱+内侧柱骨折4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余15例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术中骨折端暴露良好。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愈合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患膝X线检查,评估内固定是否失效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测量对比患者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术后1年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估患膝关节功能。结果 19例患者均在“反漂浮”体位下顺利完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60~115 min,平均91.6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8 mL。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17~25周,平均19.2周。患者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7.16°±2.24°、后倾角为9.41°±0.85°,术后1年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98°±3.59°、后倾角为9.55°±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2.01,P值均>0.05)。术后1年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优9例、良8例、中2例。结论 在“反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术野显露较好,手术安全,内固定稳定有效,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硬膜下肿瘤术中硬膜的修复方法与术后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关系。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的硬膜下肿瘤200例,男89例,女111例,平均年龄46.2岁(4个月~ 82岁)。分析其影像学特点、术中留置内固定情况、硬膜修复方法、术后CSFL情况及其处理方法等资料,随访并予以总结。 结果 200例患者中26例(13%)术后出现CSFL。放置内固定85例,22例发生CSFL(25.9%);未放置内固定115例,4例发生CSFL(3.5%)。单纯缝合硬膜30例,8例发生CSFL(26.7%);缝合并覆盖脊柱膜136例,16例发生CSFL(11.8%);缝合并覆盖脊柱膜和生物蛋白胶29例,2例发生CSFL(6.9%);5例因硬膜缺损无法直接缝合,采用肌筋膜或脂肪修复,未发生CSFL。缝合硬膜后覆盖脊柱膜或/和生物蛋白胶、肌筋膜或脂肪的CSFL发生率与单纯连续缝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CSFL患者中10例延长引流时间,未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平均拆线时间(11.8±1.7)天;另16例患者早期即予拔除引流管,其中2例发生颅内感染,1例形成窦道,1例形成硬脊膜假性囊肿,平均拆线时间(18.5±8.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硬膜下肿瘤术中放置内固定可增加CSFL的发生率,采用脊柱膜、生物蛋白胶、肌筋膜或脂肪修复硬膜可减少CSFL的发生。术后发生CSFL适当延长引流时间,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髋关节镜下行头臼成形术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例(30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左髋21例,右髋9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4.91岁。根据分型分别于关节镜下行股骨头成型术、髋臼成型术以及髋臼成型联合股骨头成型术,患者术后均采用Harri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随访研究。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3.2月(34~51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65.7±6.3)分,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74.5±6.0)、(79.2±6.1)、(82.5±6.1)、和(83.1±8.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内Harris评分持续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髋关节镜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可有效消除或减轻髋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可成为治疗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微波消融治疗高风险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院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行经皮微波消融术治疗高风险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手术前、术后6个月评估结节长径、体积、体积缩小比例及其它相关临床表现,包括美容和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和相关抗体。同时随访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如牙痛,声嘶,吞咽困难等。 结果 入选随访资料完整患者54例(女性49例,男性5例),平均年龄(44.6±11.85)岁(20~66岁)。初始结节平均长径(2.90±1.18)cm,6个月后(1.90±0.94)cm,显著缩小(P<0.001)。初始结节体积为(7.81±8.76)mL,末次随访时(2.66±3.23)mL,显著缩小(P<0.001),平均体积缩小(69.65±15.27)%。症状和美容评分均降低,P<0.001。术中牙痛2例,停止消融后牙痛缓解。1例消融后声音嘶哑,未予处理,1月后声音恢复。术中出血1例。无患者诉术后吞咽困难。 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液体隔离带”后行经皮微波消融术可改善高风险良性甲状腺患者的外观问题和症状,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保留“堤坝式”前列腺腹侧筋膜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影响。 方法 40例浸润性膀胱癌男性患者,术前勃起功能评分≥22分,均接受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3例按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A组),17例术中采用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联合传统方式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B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国际勃起功能问卷式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勃起功能的早期恢复情况。 结果 根据男性性健康量表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7例与15例((73.9% vs 88.2%,P<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1例与12例(47.8% vs 70.6%, P<0.05)。术后12个月时,≥17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8例与17例(78.3% vs 100%,P<0.05),≥22分者,A组与B组分别为13例与14例(56.5% vs 82.4%,P<0.05)。 结论 前列腺腹侧筋膜“堤坝样”保留法与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膀胱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勃起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以及疗效。 方法 2013 年8月- 2016 年8 月采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321例,男170例,女151例,年龄在46~84岁,平均76岁,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并发症,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 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为8.4cm(7.0~10.0)cm,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110~300)ml,手术时间平均40 min(30~50)min,术后平均下地行走时间为2.5d(2~5 d),术后3个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3%,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情况,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达3年,平均Harris 评分达94.5 分。 结论 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测量寰椎侧块滋养孔的临床解剖学参数,为降低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术中血管损伤风险提供参考。 方法 随机选取38例正常干燥成人寰椎骨标本,观察寰椎侧块滋养孔(以直径≥1.0 mm为判定界限)的形态、数目、位置;测量滋养孔最大横径、纵径、深度,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等。 结果 38例寰椎标本中,95%存在滋养孔,42%呈圆形、8%呈横椭圆形、45%呈纵椭圆形;5%无滋养孔;79%左右两侧滋养孔对称,16%不对称。滋养孔最大横径为(2.16±0.86)mm,最大纵径为(2.82±1.03)mm,最大深度为(1.75±0.71)mm,滋养孔外缘到横突孔内缘之间的距离(8.61±1.46)mm,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 结论 95%的寰椎左右两侧存在滋养孔,且均位于寰椎侧块的中间区域,椎弓根螺钉通道处;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时,螺钉的直径可参考(8.61±1.46)mm;螺钉通道距离寰椎侧块内缘(1.73±0.7)m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双Endobutton袢钢板联合关节镜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追踪40例锁骨远端Neer ⅡB型骨折分别行新型双Endobutton袢钢板(A组)和锁骨钩钢板(B组)固定的患者,各20人;并在术前、术后用Constant-Murley Score(CMS)和VAS评分;并客观测量其手术切口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1)A组、B组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99±0.71)cm、(6.10±0.98)cm(P0.05);(53.50±4.82)ml、(95.50±6.69)ml(P0.05);(2)CMS两组对比,术后1月A组优于B组且P0.05,其余各时间段P0.05;VAS评分两组术后1月和1年对比A组优于B组且P0.05,术前和术后6月P0.05。结论新型双袢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型骨折,具有切口短、出血量少,有利于早期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并且避免二次手术,是一种比较好的临床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对27例患者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58.2岁(46~74岁)。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7例,椎间盘开窗摘除术后复发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17例。 结果 切口长度4.2 cm(4.0~4.5 cm),手术时间90 min(70~160 min),术中出血量130 ml(90~2500 ml)。随访8~20个月,无严重并发症,27例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4±1.1)分降至(2.4±1.3)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6.7±1.3)分降至(1.8±1.5)分。临床疗效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 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理想的下腰椎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Zuckerkandl结节(Zuckerkandl’s tubercle,ZT)在甲状腺手术中出现的机率,以及ZT与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上甲状旁腺(superior parathyroid gland,SPG)的解剖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施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的12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146个腺叶进行记录,观察ZT,分析其与RLN、SPG的解剖关系。结果 76例(63.3%)患者发现ZT,而54例(45.0%)患者其结节最长径大于1 cm。ZT较大者,87例(92.6%)RLN在ZT内侧,7例(7.4%)RLN横过ZT。SPG通常位于ZT之上,RLN之后。结论 ZT是甲状腺的显著特征之一,多数甲状腺手术中可以发现。ZT的大小和位置与术前症状没有确切的关系。理解ZT与RLN和SPG的解剖关系,对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在颈动脉重建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对恶性肿瘤侵犯颈动脉的患者行颈动脉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17年11月-2019年9月18例行肿瘤切除颈动脉重建的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7~72(58.8±6.6)岁;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头颈部鳞癌7例,其中5名患者在术前接受过放射治疗。完成综合术前检查后,术中完整切除肿物及受侵的部分颈动脉,并以自体大隐静脉重建颈动脉。观察患者术前颈部超声及颈部CT提示肿瘤包绕角度、下肢静脉超声所提示的大隐静脉情况及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移植大隐静脉侧别、供体大隐静脉长度、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肿瘤包绕颈动脉角度、受体颈动脉吻合处内径,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患者住院时间、重建血管的通畅情况、有无出现神经系统及下肢供区并发症,随访期间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例。结果 术前超声探查及颈部CT示,18例患者大隐静脉在距汇入股静脉远心端5 cm处内径(0.53±0.14)cm;颈部CT扫描见肿瘤对颈动脉的包绕角度均超过180°,其中超过270° 15例、全部包绕颈动脉9例。术中大隐静脉取材长度(7.3±1.1)cm,取用左侧大隐静脉9例、右侧大隐静脉9例。颈动脉近心端吻合处均为颈总动脉,内径(0.74±0.06)cm;远心端吻合处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4例,内径(0.71±0.17)cm。术中颈动脉阻断时间(640±117)s。术中观察颈动脉受侵角度190°~360°(317°±56°),与术前影像学检查一致。18例患者手术时间4~6 h,术中出血200~500 mL,住院时间7~28 d(平均13.13 d)。术后病理提示侵犯颈动脉血管壁组织13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1.06个月。18例中,死亡2例、局部复发1例,余15例无瘤生存;术后颈动脉CT血管成像示重建血管均通畅,未见移植血管破裂、感染、狭窄及假性动脉瘤形成,供区下肢均未见水肿、跛行等血液循环障碍并发症。结论 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颈动脉重建手术中,大隐静脉具有易于取材、移植物感染率低等优势,同时该手术能在低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下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开口骨水泥推注器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利用单侧侧方开口的骨水泥推注器,一侧经椎弓根建立通道,在DSA透视下沿工作通道将低粘度骨水泥注入椎体内,连续透视并调整开口方向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25例(33椎体), 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通过X线片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 结果 25例患者随访时间6~12月,平均每节手术时间(27.75±5.29)min,每节注入骨水泥(3.8±0.92)ml,VAS评分术前(7.12±0.78)分、术后3 d(2.2±0.57)分、术后12月(1.44±0.71)分,与术前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术中DSA透视及时终止骨水泥渗漏4例,椎体前方及椎间隙渗漏各1例, 椎旁渗漏2例,无椎管内渗漏,无神经及血管并发症,无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侧方开口骨水泥推注器可有效改变术中骨水泥的弥散方向,有效控制骨水泥的进一步向外渗漏,通过调节开口方向可通过单侧椎弓根入路达到骨水泥的双侧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单切口多通道(无需使用多通道腹腔镜手术入路装置)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120例前列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改良单切口腹膜外途径)60例,B组(多切口经腹腔途径)60例。A组平均年龄67.5 (60~78)岁,其中,Gleason 评分≤7分50例,8分10 例。前列腺体积62.4(25.0~200.0) ml。B组平均年龄68.3 (57~80)岁,其中,Gleason 评分≤7分48例,8分12 例。前列腺体积63.2(29.5~120.0) ml。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通气时间、切缘阳性率、尿控满意率。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和B组术后通气时间分别为25 h(12 h~50 h)和81.5 h(48 h~16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3个月、尿控满意率患者分别为20例(33.33%)、55例(91.67%)和6例(10.0%)、18例(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单切口多通道腹膜外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控及肠道功能恢复快,不受特殊装置制约,易于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