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滑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段腰椎小关节突的关节角度及其形态不对称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方法:在CT片上观察127例患者的小关节突关节形态、椎间盘是否突出,并测量小关节突关节角度,计算其差值。按年龄分为4组,每个每年龄组中依据两侧小关节突关节角度差值分为〈5°、≥5°、≥10°三个组,并将形态不对称纳入关节角度差≥10°组中。在每个年龄组中,对L3~M、L4~L5及L5~S1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的不同小关节突角度差值的组间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同时,对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病例的各个年龄组亦进行年龄组间的两两比较;以及不同关节角度差值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总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在每个年龄组中,各节段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突角度差值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的不同年龄组中,仅个别节段椎间盘有统计意义;而在不同小关节角度差值中L3~L4与L4-L5两节段椎间盘突出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段腰椎椎间盘突出与小关节是否对称无相关性,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与年龄亦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发生的腰椎节段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棘突间植入物(DIAM)对腰椎间盘及关节突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纳入9具急性脑外伤死亡的中青年新鲜尸体的脊柱标本L1~5段,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4组:A组(2例)标本无特殊处理(生理状态),B组(2例)标本实施L3~4开窗联合椎间盘切除术,C组(3例)及D组(2例)标本分别在B组手术基础上安置DIAM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分别检测标本L2~3、L3~4、L4~5水平腰椎、椎间盘及关节突的应力。结果 B组标本L3~4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较生理状态增大。应用DIAM固定后,L3~4节段相邻椎间盘及关节突应力与生理状态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脊柱ISOLA内固定融合手术后,L3~4节段关节突及椎间盘应力下降,同时相邻椎间盘所受应力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IAM能够有效降低因手术导致腰椎后部关节突及椎间盘不良应力增高,并降低脊柱融合引起的相邻节段的应力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入L3/4关节突关节,以400 N的恒定轴向载荷,±7.5 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结果 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link、Medline、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以“腰椎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关节突关节损伤”和“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dicle screw、facet joint violation”为关键词,检索2003年1月—2015年12月有关腰椎融合术中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生物力学、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关节突关节是维持脊柱运动节段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可导致关节突关节挛缩、僵硬及骨性关节炎,从而加速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手术创伤是造成关节突关节损伤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以术中植入椎弓根螺钉内置物损伤关节突关节为主。无论是开放置钉还是微创置钉,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均较高。影响椎弓根螺钉损伤关节突关节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融合节段、融合数量、手术方式、术中CT导航、置钉方位、置钉方法和螺钉类型等。结论 关节突关节损伤继而增生退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是开放还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均可增加关节突关节损伤的发生,因此外科医师在置钉时需要注重关节突关节的保护,规避不良置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腰椎小关节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穿刺的解剖入路,供临床参考应用。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脊柱腰段标本35(男22、女13)例,通过横断断层解剖学方法,从横断面上对L1~2~L5~S1腰椎小关节的类型、关节角、上下关节突间距以及关节面的形态等进行观测。结果:①关节类型L1~2~L5~S1主要为上凹面型(82.6%)和平面型(17.4%),其中L5~S1有51.4%为上凹面型,48.6%为平面型;②关节角从L1~2至L5~S1腰椎关节突关节角逐渐增大,分别为26°、30°、35°、40°、45(°女性平均略大3°~5°);③关节的位置在后正中线外侧,相应的上、下腰椎棘突后缘中点之间,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由上到下逐渐增加,分别为14.20、15.74、18.90、24.22、27.20mm;④穿刺要经过皮肤、浅筋膜、胸腰筋膜后层、竖脊肌、关节囊后壁。结论:腰椎小关节穿刺应根据关节的类型、关节角大小选择相应腰椎间隙中点的外14.20~27.20mm(平均20.05mm)处进行。  相似文献   

7.
背景:棘突-棘突间固定可分担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并保留生理活动,但其具体的生物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测量棘突间不同的撑开程度情况下节段关节突关节负荷分担及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无病变无破坏腰椎标本(L2~5),将各标本棘突间高度锉至12 mm,在L3~4棘突间分别植入支撑高度为10,12,14,16,18,2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采用ZWICK-Z010/BIXI电子万能实验机施加700 N•m模拟腰椎前屈、中立、后伸运动负荷。 结果与结论:支撑高度为1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对植入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压力分布无显著影响;支撑高度为12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在过伸时可分担关节突关节压力;支撑高度为14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显著降低关节突关节负荷;而支撑高度为16~20 mm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使关节突关节负荷基本消除。说明支撑高度等于或略大于中立位棘突间高度的非融合棘突间固定器可合理分担关节突关节的负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发设计一种用于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融合器及植入的配套工具。方法根据国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和影像学资料的分析,设计一种用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融合器,该融合器由同种骨植入材料制成,其构造由一圆柱体中心嵌入一椭圆体。植入该融合器需要配套工具,包括定位器、工作通道、钻头和植入器。结果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结构简单,与关节面接触面积大,植入后不易移位。配套工具既可以满足开放手术需求,也可以满足微创经皮手术的要求,可以将融合器植入关节突关节面合适的位置,手术器械操作简单,植入精度高。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医疗器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3~18岁正常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LDH)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联合应用软件MIMICS 21.0、3-Matic Medical 13.0、Geomagic Wrap 2017、HYPERMES 2019和有限元软件ABAQUS 2021建立下腰椎正常与ALDH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关节突关节左右之差,选择13~18岁正常青少年和ALDH患者资料各3例,共计6例,分析比较施加不同力矩载荷下(中立位、侧屈和旋转工况)椎间盘应力大小。结果 1.建立6例男性正常与ALDH患者的L3~L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获得中立位、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工况正常与ALDH应力、位移云图;2.正常青少年关节突关节角左右对称在中立位时,L4~5纤维环后侧应力增大;3.不同工况下,椎间盘应力纤维环均大于髓核,纤维环应力前屈>中立位>后伸;4. ALDH患者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左侧大于右侧10°模型,后伸工况L4~5节段纤维环后侧应力明显增大。侧屈工况下,左侧屈纤维环左侧应力与右...  相似文献   

10.
在20具成人腰骶部脊住标本上,作钝性分离,解剖和观察了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神经支配。结果显示;腰推关节突关节是由腰神经后内侧支支配,每一后内侧支发出三个关节支(上关节支、中夫节支和下关节支),支配三个相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而就一个腰椎关节突关节来说,同时受相邻的三个节段的后内侧支支配,形成三节段的分布模式。根据这一分布模式,提出了腰椎关节突关节损伤后外科治疗时应用环形切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5/6椎间隙不同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的影响,以期能对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椎间撑开高度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上的颈椎制作标本,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在BOSE动/静态材料试验机上加载中立、屈伸、侧弯、旋转的多维运动,分别测试在不同运动载荷下C5/6椎间隙撑开前,C5/6椎间隙撑开基准高度100%、120%、140%、160%时C4/5及C6/7椎间盘压力变化,对测得的压力值进行多重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 所有撑开器位置安装满意,统计分析显示:6例标本C5/6的平均高度值为6.8 mm;在不同椎间撑开高度下,颈椎后伸30°位时椎间盘压力最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120%的基准高度时,颈椎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时C4/5与C6/7椎间盘压力值分别比其它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小(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椎中立位时C4/5与C6/7椎间盘压力均小于100%、140%、160%时基准高度测得压力值,而大于未撑开前测得的椎间盘压力值;左右侧屈时,120%平均高度时C4/5,C6/7椎间盘压力值小于140%平均高度(P<0.05),且两者与其他3种高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旋转:各状态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1例标本在撑开160%的基准高度行前屈30°位时,出现关节突的关节囊韧带轻微撕裂。 结论 C5/6椎间盘摘除行椎间植骨时,选取基准高度的120%作为椎间隙撑开高度,对临近椎间盘压力变化影响较小,为合适的椎间隙撑开高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观测L1/2~L5/S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 结果 ①L1/2~L5/S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75±0.80)、(6.42±0.44)、(7.30±0.82)、(7.74±0.52)、(4.68±1.27)mm;②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02±0.78)、(4.67±0.65)、(5.17±0.91)、(6.16±0.74)、(5.48±0.61)mm;③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硬膜囊/走行神经根的距离为(3.89±0.61)、(4.39±0.71)、(5.17±0.97)、(6.58±0.70)、(6.22±1.20)mm。 结论 掌握腰椎不同节段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孔镜手术时合适尺寸工作套管的选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治疗。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手术前后患者腰痛和腿痛的程度,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ODI以及平均椎间隙高度变化。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2±3.7)个月,在术后6个月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平均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新型后路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能够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前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记录其VAS(visual analogue scale)、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情况、并发症等。 结果 患者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前高度增加3.6 mm(P<0.05);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均有改善;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融合良好。2名患者发生融合器下沉。 结论 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前路腰椎融合术应用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较好,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腰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等病症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方法 选取脊柱腰段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200例和腰椎间盘退变者100例,在工作站划分腰椎间盘和腰椎间盘退变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不同解剖部位、年龄组腰椎间盘和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ADC值。 结果 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1~2、L2~3、L3~4椎间盘的FA值逐渐降低,L4~5、L5~S1椎间盘的FA值则逐渐增高;L1~2、L2~3、L3~4椎间盘的ADC值逐渐增高,L3~4、L4~5、L5~S1椎间盘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年龄组腰椎间盘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ADC值逐渐降低。不同Pfirrmann分级腰椎间盘退变的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Pfirrmann分级增高,FA值逐渐增高,ADC值逐渐降低。 结论 解剖部位、年龄均影响腰椎间盘的ADC值,DTI的FA值和ADC值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及其退变程度,为早期腰椎间盘退变的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 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 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 > 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