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选择性剖宫产和阴道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生产的131例孕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孕妇分成选择性剖宫产组(观察组)和阴道分娩组(对照组),统计所有产妇及新生儿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产妇产后6~8周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情况,统计并分析比较发生阴道前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产妇数以及产妇盆底肌力受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31例产妇出现不同程度阴道前壁脱垂现象,脱垂率为67.39%;对照组阴道前壁脱垂产妇较多,脱垂率为9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阴道后壁脱垂13例,脱垂率只有28.26%,对照组阴道后壁脱垂产妇较多,约占7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子宫脱垂率约为13.04%,对照组子宫脱垂产妇共30例,脱垂率为3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6例产妇发生SUI,概率约为13.04%,对照组发生SUI的概率为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盆底深层和浅层肌力损伤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的产妇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概率小于阴道分娩的产妇,有利于产妇自身恢复,但是产妇盆底肌力损伤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2.
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现许多多次生育的产妇,再生育使得她们盆底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更大的损伤,盆膈裂孔面积增大,以盆腔脏器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为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风险增加。孕前及孕期BMI、生育间隔、分娩方式等是盆底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损伤的恢复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微信互动模式管理有利于提高她们盆底康复的认知和依从性,提升康复效果。这些可为三孩政策后多次生育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三维盆底超声在妊娠、阴道分娩盆底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60例妊娠晚期孕妇和60例阴道分娩后42天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由甲、乙两名超声医生随机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记录膀胱颈移动度(BND)、尿道旋转角度(?α)、Valsalva状态下尿道倾斜角(UTA)以及Valsalva动作状态下肛提肌最小裂孔的面积(LA)以及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差值(?LA).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不同超声医生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经会阴超声成像与综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妊娠、阴道分娩女性中BND、?α、UTA、LA、?LA的测量值,甲、乙超声医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较好(ICC均>0.800,P=0.000).三维盆底超声检测,甲超声医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出率为38.33%(46/120),乙超声医生检出率为40.83%(49/120),其检测结果较为一致(Kappa=0.913;P=0.000).经综合诊断,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出率31.67%(38/120),其结果分别与甲、乙超声医生三维盆底超声检测结果较为一致(Kappa=0.818,0.803;P=0.000).三维盆底超声联合综合诊断的结果分析,妊娠晚期孕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检出率5(8.33%)明显低于阴道分娩产妇31(51.67%)(χ2=26.83,P<0.05).结论:采用三维盆底超声对妊娠、阴道分娩女性进行盆底功能评估,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和重复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女性常见疾病,每年因此花费巨额医疗费用。目前主要认为PFD与盆底肌肉、神经的损伤有关。肛提肌作为盆底肌肉最强大的部分,其损伤及萎缩与PFD的发生及加重密切相关。妊娠、自然分娩、长期负重、绝经等都会导致肛提肌的损伤和萎缩。肛提肌的损伤程度与PFD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PFD症状严重程度随着肛提肌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加重,而肛提肌功能的恢复一定程度上可使PFD症状改善。MR可以清楚显示盆底结构,PFD患者肛提肌在MR等影像学上的形态改变则进一步证实了肛提肌损伤与PFD之间的关系,MR可以作为诊断PFD的方法。量化肛提肌与PFD之间的关系,应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模拟阴道分娩及休息时骨盆韧带肌的生物力学特性,探讨阴道分娩时肛提肌损伤、盆腔器官脱垂及压力性尿失禁。方法 建立正常的骨盆-韧带-肌肉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腹压和载荷下肛提肌应力、应变分布及损伤情况;计算Ⅰ、Ⅱ、Ⅲ型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的应力、应变分布及损伤情况。结果腹压为1 kPa,载荷为3、5、8 kPa和腹压为1.5 kPa,载荷为3、5、8 kPa情况下,肛提肌最高等效应力分别为14、29、43、86、144、230 kPa;Ⅰ、Ⅱ、Ⅲ型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的应力为1.69、1.01、0.70、1.58 MPa。结论 阴道分娩造成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和耻骨尾骨肌中部受损,与盆底功能障碍肛提肌损伤部位一致。用科学方法找出盆底在阴道分娩时的精确损伤部位,为临床医生预防盆底疾病和制定产后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一琳  石琴 《医学信息》2019,(24):22-24
盆底功能障碍(PFD)性疾病是产后妇女和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妊娠和分娩是该疾病的独立高危因素。产后早干预,通过多种治疗方法早治疗,可以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损伤的神经和肌肉恢复,减少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本文现对PFD的诊治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树立产后盆底康复的理念及提供全面系统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超声指标及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产科选择性剖宫产的40例产妇和经阴道分娩的40例产妇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产妇产后7~8周均接受盆底超声以及盆底肌力检查,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超声指标及盆底肌力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均低于对照组(P0.05),宫颈外口位置、膀胱颈位置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前静息平均值、后静息平均值、快肌最大值、慢肌平均值、混合肌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对盆底结构、功能以及盆底肌力影响更小,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结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4—10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初产妇175例,年龄20~35 (26.8±2.8)岁,均为足月、单胎,产后6~8周。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经阴道分娩组102例、剖宫产组73例。采用盆底超声测量所有产妇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膀胱逼尿肌厚度、膀胱颈与耻骨联合间的距离、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肛直角、肛提肌平均厚度和肛提肌裂孔面积指标。(1)比较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的差异;(2)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受损情况;(3)比较静息和Valsalva状态下两组超声测量指标的差异;(4)比较经阴道分娩组不同盆底功能障碍疾病Valsalva状态下的超声测量指标。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孕期增长体质量、孕周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盆底受损情况: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患者产后子宫脱垂分别为34例(33.3%)和9例(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9, P<0.05),压力性尿失禁、尿道漏斗形成、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静息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后角、肛直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11、2.658、2.835,P值均<0.05);Valsalva状态下,阴道分娩组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距离明显小于剖宫产组,分别为(-8.2±7.9)mm和(6.3±7.0)mm,而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后角、尿道旋转角和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子宫脱垂患者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大于Ⅱ型膀胱膨出和尿道漏斗形成患者,而尿道漏斗形成的患者膀胱后角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盆底超声清楚地显示产后早期女性盆底结构的变化,阴道分娩者较剖宫产分娩者的盆底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盆底超声的女性产后肛提肌损伤诊断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颐和院区产科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产后42天均接受产科三维会阴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无肛提肌(LAM)损伤组和有LAM损伤组,对可能导致LAM损伤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XGboost模型分析产后LAM损伤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 通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150例初产妇的肛提肌,其中45例(30%)的初产妇肛提肌损伤。新生儿头围、新生儿体质量指数、产妇第二产程时长、会阴侧切,器械分娩是初产妇产后LAM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XGboost模型预测产后发生LAM损伤的准确度较好,净获益值较高,有效性较好。结论 新生儿头围、新生儿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长、会阴侧切、器械分娩是初产妇LAM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三维盆底超声可用于诊断LAM损伤,有助于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宋公宇  章涛  张潜 《解剖学杂志》2018,41(3):327-33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性疾病,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至今未找到确切的治愈方法~([1])。有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能力有限,主要与损伤后微环境中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及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等有关,其中胶质瘢痕的形成是SCI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最主要的障碍~([2,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