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利于64排螺旋CT确定横窦和乙状窦的体表定位,评价采用上项线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作为横窦标志的准确性,为横窦区入路相关手术的骨窗定位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回顾性重建100例进行过64排螺旋CT头部CTA检查患者的横窦和乙状窦影像,对比观察体表骨性标志与静脉窦的位置关系,确定横窦的体表定位。 结果 星点主要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的横窦侧;星点位于横窦和乙状窦连接部前上方占4%,星点恰好位于连接部占81%,星点位于连接部后下方占15%。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和上项线走行不完全一致,它们与横窦的关系多样;上项线与横窦走行不一致;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可作近段横窦的定位标志,但是随着它们向外移行,颧弓-枕外隆突连线则主要位于横窦下方,并且它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结论 上项线不能代表颧弓-枕外隆突连线的走行,同时它们都不是定位横窦的可靠标志,64排螺旋CT的头部减影CTA检查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来明确个体解剖资料从而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以便指导横窦区相关手术入路设计。  相似文献   

2.
CT血管成像直窦近端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窦近端解剖形态的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直窦近端影像.观察大脑大静脉汇人直窦处形态、直窦顶的形态、下矢状窦形态、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及形态.结果:①根据大脑大静脉末端形态及其管腔是否变细,将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处形态分为3型,Ⅰ型-管腔变细,占46%;Ⅱ型-管腔无变细,中间无间隙,占32%;Ⅲ型-管腔内充盈缺损,占22%.②直窦顶可为:弧形35例,"一"字形28例,倒"V"字形24例,不规则形8例,柱形3例,T形1例,双峰形1例等七种类型.③下矢状窦显示占65%,缺如占35%;其形态可呈向上凸起弧状或弯曲状;管腔可粗细不均.④大脑永存镰状窦显示率为9%,形态多样,其中4例伴有其他静脉窦发育变异.结论:直窦近端解剖学特征复杂,利用MSCTA可以个体化、完整、有效、充分地显示其活体解剖特点,可为临床上静脉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上矢状窦64层螺旋CT平扫状态下的定量研究,为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平扫图像和血常规数据.将上矢状窦分为上、中、下3段,比较分析徒手(根据上矢状窦横断面形状选择兴趣区)和圆形(中间、前方、左侧、右侧)兴趣区法测量的各段窦腔内CT值,分析其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上矢状窦各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徒手和圆形(中间)兴趣区法测得的窦腔内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圆形兴趣区法测得的上矢状窦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徒手和圆形(中间)兴趣区法测得的上矢状窦CT值与血红蛋白含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徒手兴趣区法是定量观测上矢状窦的良好手段,通过血红蛋白含量可以推算出窦腔内CT值正常范围,出现异常时,提示腔内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CT血管成像窦汇区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窦汇区解剖形态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及头颈部CTA,回顾性三维重建100例窦汇区血管影像,每一病例分别使用常规CTA的容积再现(VR)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观察窦汇区解剖分型、双侧横窦的吻合关系,枕窦的显示以及横窦引流优势。结果:窦汇区CTA解剖形态分为3型:简单型占20%(20例),双分支型占37%(37例),偏侧型占43%(43例);其中偏侧型依据上矢状窦和直窦的不同偏侧方向又分为三个亚型。枕窦显示率为2%,缺如占绝大多数。总体上,窦汇区是以右侧横窦引流优势为主要形式。左右横窦之间吻合形式以间接相连多见。结论:窦汇区正常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上矢状窦起始段及其桥静脉属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焦轶  韩卉  陶伟  庞刚  朱友余  张铭 《解剖与临床》2005,10(4):259-260,263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上矢状窦与其它硬脑膜静脉窦之间吻合的意义。方法:观察3例新鲜胎儿及婴儿尸体头部制作ABS铸型标本,15例湿性成人尸头标本的上矢状窦起始段形态及注入该部位桥静脉的支数、管径及其与周围其它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上矢状窦起始段的前端均为闭锁端,起始段长度为(10.9±1.0)cm,由前向后逐渐变宽,注入上矢状窦起始段的桥静脉多位于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左侧和右侧分别为(6.4±4.2)支和(5.6±3.4)支。上矢状窦通过大脑中浅静脉与海绵窦的吻合。结论:上矢状窦管腔内横穿小梁和纤维索以及桥静脉的锐角逆行注入是血栓形成的形态学和血液流变学基础;上矢状窦借大脑中浅静脉与海绵窦的吻合是保证上矢状窦的静脉血回流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上矢状窦三维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给临床影像诊断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24例头部标本研究了上矢状窦的三维断层解剖,结果:在正中矢状断层内,上矢状窦呈前窄后宽的弯曲裂隙,在冠状和横断层中,上矢状窦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楔形,并测量了有关数据,结论:上矢状窦在各断层内的形态与其和人体横断面及冠状面所成的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肿瘤均作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及颅骨作相应处理,除部分病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应用颅骨表面解剖标志指导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技术。 方法 从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选取15具颅骨标本和8具尸头标本,定位颅骨标本解剖标志点:二腹肌沟顶点、乳突尖、星点及关键点(横窦-乙状窦移形处相对应颅外标志点),研究颅骨解剖标志点间的关系,制定开颅技术,并将该开颅技术应用于28例患者,通过评估相关指标,评价此开颅技术的可行性。 结果 (1)解剖研究及尸头验证:关键点与二腹肌沟顶点距离左侧为(16.79±3.50) mm、右侧为(14.82±2.96) mm,关键点与星点距离左侧为(19.53±3.84) mm、右侧为(22.59±4.08) mm,关键点与乳突尖的距离左侧为(33.98±3.87) mm、右侧为(32.78±3.29) mm,关键点与星点的距离左、右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将开颅技术应用于8例尸头标本,均未出现静脉窦损伤。(2)临床应用:28例患者进行开颅技术验证,23例横窦乙状窦暴露充分,无钻孔所致静脉窦破损,平均开颅时间为(23.1±2.2) min,骨瓣1.8 cm×2.0 cm,骨窗直径2.0~2.5 cm,术中骨瓣复位。 结论 以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为基线,过二腹肌沟顶点作基线的垂直线,在垂直线上定位二腹肌沟顶点上方14 mm(左侧)/12 mm(右侧)的点,确定此处为钻孔骨孔中心点并形成骨孔,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区显露,避免静脉窦的损伤,为临床安全、精准、快速开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式.结果肿瘤均作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硬膜及颅骨作相应处理,除部分病例遗留有偏瘫外其余均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全切及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并妥善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MRI分析正常成人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内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es,AG)的影像学分布,同时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s,PSM)临床资料,探讨窦内起源脑膜瘤的解剖依据。 方法 收集100例排除脑器质性病变的各年龄段头颅MRI常规及增强扫描资料,统计SSS内AG的分布及大小,本研究称为AG组。收集本科室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PSM患者30例的MRI资料及手术情况,特别关注疑似SSS内PSM的影像特点和起源位置,本研究称为PSM组。 结果 AG组100例中有32例MRI能够辨认SSS内AG,其中在SSS前1/3段发现6个AG,中1/3段发现24个,后1/3段发现11个。分析30例PSM患者的MRI特点,发现符合SSS内脑膜瘤者5例,其中位于SSS中1/3段2例,后1/3段3例;均手术治疗并随访24~33个月,无肿瘤复发。两组比较,窦内AG的分布与窦内脑膜瘤好发部位相仿,肿瘤的影像学形态符合窦内生长规律。 结论 PSM并非都是窦旁起源的,少部分可能起源于SSS内的AG,MRI显示以窦内纵向扩展为主、两侧对称性扩展为辅的特征,可予定义为“SSS脑膜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颅内大脑镰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影像解剖特征。 方法 分析177例(男81例,女96例)大脑镰及硬脑膜静脉窦完整的健康受试者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资料,并结合容积重建(VRT)成像观察镰状窦。 结果 在43例受试者的大脑镰内发现镰状窦存在,其中37例位于大脑镰中后1/3交界处。6例位于大脑镰后1/3区。根据两端连接静脉结构情况,将镰状窦分为Ⅰ型(起自大脑镰内,注入下矢状窦、Galen静脉或直窦)、Ⅱ型(起自大脑镰内,注入上矢状窦后部)和Ⅲ型(相连上矢状窦与下矢状窦、Galen静脉或直窦)。Ⅰ型镰状窦包括团块形、三角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Ⅱ型镰状窦包括直条形和弯条形。Ⅲ型镰状窦包括长条形、宽带形、人字形。其中人字形常由Ⅰ型镰状窦和Ⅱ型镰状窦融合形成。共发现11例I型镰状窦,21例Ⅱ型镰状窦,14例Ⅲ型镰状窦。其中4例I型镰状窦与Ⅱ型镰状窦并存,6例Ⅱ型镰状窦与Ⅲ型镰状窦并存,5例同时并存2个Ⅱ型镰状窦,4例同时并存3个Ⅱ型镰状窦。 结论 3D CE-MRV结合VRT技术是观测镰状窦的良好方法,镰状窦并不罕见,形态多样。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reliability of applying conventional anatomical landmarks to locate venous sinus in posterior fossa using subtra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techniqu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constructed transverse sinus (TS), sigmoid sinus (SS), and cranial imaging from 100 patients undergoing head CTA examination. Subtraction CTA data was merged with nonenhanced data and then cranium transparency was adjusted to 50% on three-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 indicating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landmarks of cranium and confluens sinuum, TS, and SS.

Results

CTA technique precisely displayed the anatomical relations between venous sinus in posterior fossa and cranial surface landmarks. The asterion was located directly over the transverse–sigmoid sinus junction (TSST) in 81% cases, inferior to TSST in 15%, and superior to TSST in 4%, mainly distributing on the TS side of TSST, namely the distal-end of TS. Superior nuchal line had complex relation with TS and the line drawn from the zygoma root to the inion (LZI), but failed to represent the location of TS and the trend of LZI. In proximal-end of TS, majority of LZI overlapped with TS line. However, most LZI was gradually positioned below TS line as TS moved outwards. Almost half of line drawn from the squamosal–parietomastoid suture junction to the inion and line drawn from the asterion to the inion shared the same trend with TS.

Conclusion

Subtraction CTA merged into nonenhanced cranial bone with 50% skull transparency provides a feasible method to identify the anatomical relation between venous sinus and surface landmarks of cranium, which is significantly varied among individuals, so it is not accurate to determine venous sinus in posterior fossa merely using surface landmark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累及的结构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临床及影像检查确诊为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CVST累及的结构,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2例CVST中,最常受累的静脉结构为横窦(57.2%),其次为上矢状窦(51.9%)、乙状窦(48%)、颈内静脉(12.5%),超过50%的CVST累及多个静脉窦,皮质静脉及深静脉血栓少见;上矢状窦血栓以中段血栓最为常见。39.5%的患者存在脑实质损害,最为常见的是脑水肿或脑肿胀,其次是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出血等;CVST最为常见的CT影像学特征依次是高密度三角征、条带征,而高密度点征、火焰征少见;MRI的特征性表现为静脉血管腔血液流空效应消失;DSA表现为静脉窦腔狭窄、显影变淡或完全不显影,侧支静脉异常扩张。结论CVST主要累及横窦及上矢状窦中段,常同时阻塞多个静脉窦;常见的直接影像学特征有条带征、三角征及血管充盈缺损;间接影像征象有脑水肿、脑出血、静脉性脑梗死等。了解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结构及CVST影像学特征对CVS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