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宇  王晞星 《吉林中医药》2013,(10):978-979
中医认为,肾癌病位在肾,与脾胃、肝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因虚致实,虚实相兼,整体虚与局部实互见。肾元亏虚是发生肾癌的主要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重要病机,痰瘀毒互结是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外受湿邪,湿热下注是肾癌发病的决定外因,劳累过度是肾癌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治疗上根据病患具体情况及所处阶段常常运用温补脾肾法、滋肾柔肝法、软坚散结法、抗癌解毒法等。早期正气充足,血瘀痰凝,瘤毒轻浅,以祛邪为要;中期痰湿结聚,邪毒日盛,脾肾不足,正气益虚,则祛邪兼顾扶正;晚期常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衰弱,邪气壅盛,瘤毒走窜,故宜扶正祛邪并重。  相似文献   

2.
肾癌大多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较低,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手术、靶向及生物治疗。肾癌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中医药治疗肾癌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辨证,治疗上才能更有针对性。结合文献与临床,发现肾癌病机多与脾肾两虚、痰瘀互结、积聚成毒有关,治疗以健脾益肾、祛瘀解毒、软坚散结为法;肾癌术后多见气血两虚、瘀毒互结证,治疗以益气养血、祛瘀解毒为法;肾癌肺转移常见肺气亏虚、痰湿蕴肺证,治疗以补肺益气、化痰祛湿为主;肾癌骨转移多见肾虚髓亏、瘀血阻络证,治疗以补肾益髓、活血通络为法。肾癌靶向药物治疗后易出现皮疹,可予疏风透疹、凉血解毒、补气养血、透脓之法;而靶向药物治疗后出现腹泻,多予健脾化湿、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之品。肾癌终末期治疗则主要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为主要目的,其中中药外治法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肾癌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肾癌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多为湿热、气滞、血瘀痰凝等;虚证为肾阴虚、肾阳虚。虚实之证可互为因果,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中医药在肾癌的治疗中有其优势与特色:术后调补,促进机体康复;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诱导细胞凋亡;减轻免疫治疗、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中医病机是气阴两虚而余毒伏留。其发病乃因正虚与邪实,正虚一方面是由余留毒邪引起,一方面乃因药毒所致,邪实由余留毒邪单方面引起,二者导致机体正气对于致病邪气斗争无力,且不能载药(化疗药)以达邪处,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降低,致病情危重,治疗效果不佳。应清除伏邪,培本固元,托毒外出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辛伟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经验。辛教授认为虚、毒、湿热、瘀相互夹杂,病乃滋生,正气虚弱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之本,感染邪毒是发病的关键。治疗上提出应以益气扶正、解毒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判断正邪主次矛盾酌情处之。  相似文献   

6.
虚、毒、瘀贯穿于癌瘤病程的始末,乃死亡展开始,三者相互并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虚→毒、瘀→虚的恶性循环,"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是癌瘤病机的关键所在。在治法上"扶正解毒祛瘀"三管其下,自拟消岩汤方,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7.
余勰  王晓素 《河南中医》2013,33(7):1020-102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乃发病的基础,标实是发病的关键.本虚以脾肾亏虚,阴阳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毒邪蕴结,气血阻滞,兼有肝郁,肺气失宣等.本虚标实共致气滞血瘀,湿毒瘀互结,合而为病.治疗时参合活血化瘀,补益脾肾,疏肝渗湿,调气和血不离始终.  相似文献   

8.
中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多样化,乃多种因素夹杂而致,其发病过程有虚有实,实乃毒邪损伤脑络,虚乃气虚脑髓失养,其治疗不外乎祛邪与扶正。如何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如何恰当运用到中风治疗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中风始发痰瘀生毒、毒损脑络,毒邪炽盛,应先予以祛邪,解毒通络,结合不同证候要素或清热化痰、或化痰通腑;并提出将补气扶正治疗时点前移,以助祛邪;另不容忽视的是中风始发即出现正虚之象,治疗先补气扶正,后再兼祛邪;溶栓后破血耗气致气虚络脉瘀阻及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治疗应益气化瘀通络和补气摄血护络;中风恢复期肾虚不容忽视,主要病机是络损髓伤,治疗需要重视补肾益髓护脑,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艾儒棣教授治疗气阴两虚证狼疮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儒棣教授临床辨治狼疮性肾炎,认为病机乃肾阴虚为本,瘀毒为标;强调缓解期对气阴两虚证的治疗,蛋白尿的处理,重视预后调摄。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有明显的优势。孙升云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近30年,认为慢性肾脏病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理产物互为因果,逐渐形成慢性肾脏病“虚、毒、瘀”的基本病机,孙教授在治疗上以补肾固肾、益气健脾、祛湿降浊、活血行血、凉血化瘀为原则,辨证施治,现通过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常用配伍药对、验案举隅方面探析其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治疗体会.强调老年人乃脏元亏虚为本、邪毒内扰为标,气阴亏虚及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治疗宜从扶正入手,以补肺脾肾之气阴为主,并依照化疗前后分期辨证用药,同时合理地选用抗白血病中药.  相似文献   

12.
王辉  孙桂芝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66-1067
孙桂芝教授从肾为五脏之根,心肾、脾肾、肺肾、肝肾、膀胱与肾相互关联的角度出发,以脾肾阳亏、阴虚毒蕴、湿热下结、血淤内阻、气血亏虚为肾癌治疗的主要方向,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认为毒、痰、瘀、虚为其病因病机,是其病理基础。所谓毒,乃指湿热毒邪,邪传由经入络,蕴结于肝络脉,毒邪伤络,因瘀生痰,因毒生痰,并因毒、痰、瘀处于肝络脉,相互衍生转化,使致气血皆伤,络脉空虚成虚,演成因虚致瘀,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则肝体失养,延久肝体枯萎变硬。从中看出,内伤杂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疾病,治疗上颇为棘手,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有一定的优势。李伟教授从事肾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近30年,认为慢性肾衰竭乃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随着病情进展,水湿、浊毒、瘀血等多种病邪产物丛生,形成慢性肾衰竭"虚、毒、瘀"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益肾活血清泄为大法,采用保肾健脾以固本求源、泄浊解毒以疏导三焦、化瘀通络以通为要及复感外邪当祛邪等治疗方法,辨证施治,并常使用药对,处方精妙,临床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治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急性再障)临床发病急、进展快,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有严重感染及内脏出血,如不积极治疗,病人常于短期内死亡。现代医学应用免疫抑制剂、造血刺激因子、雄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成分输血等措施治疗,疗效肯定,但因经济花费较大,或因毒副作用明显,而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确有较好疗效,本文将名老中医在治疗方面的经验,简介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急性再障的诊治或从毒论治,或从虚论治。从毒论治者认为该病乃因热毒致虚、致病。而从补虚角度论治者,认为该病是因虚致病,或真元衰竭,或肾精…  相似文献   

16.
白塞病从"疡"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白塞病从“疡”论治,认为白塞病病本在“疡”,乃虚瘀毒为患所致,治疗上不应一味取法狐惑,而应局部重 疡,内外合治,分期论治,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20,(4):374-377
总结李延萍教授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产后风湿基本病机乃气血亏虚,提出"益气补血"治则,以"产后风湿益气养血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痛风基本病机乃"脾肾亏虚,湿热浊瘀痹阻",属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法,自拟痛风灵、痛风安分别治疗急性期和缓解期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提出从湿论治、分期论治,急性期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迁延期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顽固性结缔组织病,认为需重视"毒""瘀"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合理运用解毒祛瘀法。李教授认为,脾胃虚弱在风湿病发生、发展、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各种风湿病在任何阶段的治疗均需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8.
<正>叶景华,全国著名中医肾脏病专家,擅长中医药治疗多种急慢性肾脏病,尤其长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叶教授认为,多种慢性肾病,究其病程,是一个从虚致实、虚实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的过程,其病机多本虚标实,实则为邪,为"湿、浊、瘀、毒",其本为虚,乃为脾肾亏虚、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时也以扶正祛邪立法[1]。笔者就叶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客观分析,以期进一步探明其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造影剂归属于中医学"水肿""癃闭""关格"等范畴。造影剂乃外来毒邪,侵袭体内易影响津液输布致浊毒停留。脾肾亏虚则影响水液代谢速度。治疗方面急性期当祛邪排毒、利尿通滞以加快造影剂的排泄,恢复期当补肾健脾,促进脾肾功能的恢复,配合针刺及茶疗法,可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吴强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性属本虚标实,其本在肾亏,其制在脾虚,浊毒瘀阻乃成,治疗本病应以“补肾健脾、祛湿泻浊、活血化瘀”为主。吴强主任医师临床治疗本病,常应用补肾祛毒汤随证化裁处方,辅以补肾祛毒丸或祛毒灌肠液配合,疗效显著。补肾祛毒汤具有“填补肾精,健益脾气;利水祛湿,泄浊排毒;活血化瘀,消癥通络”之功,而达“脾肾同补、标本兼顾、祛邪安正”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