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解剖学,为跟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6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外侧动脉“垂直段”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口径、数目及分布规律。 结果 位于小腿后骨筋膜鞘深部的腓动脉于外踝尖上(6.6±1.1) cm ( 5.5~9.4 cm) 发出腓动脉前穿支和跟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下行穿出分隔小腿后骨筋膜鞘浅、深部之小腿后筋膜隔到达外踝后间隙,于腓骨肌腱与跟腱之间移行,继续绕外踝向前下方分布。小腿下段腓动脉、跟外侧动脉穿支数为(3.6±0.7)支,口径为(0.9±0.29) mm,营养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跟腱区及跟部皮肤软组织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腓动脉、跟外侧动脉,为跟外侧动脉的命名、临床应用以及小腿中下段皮瓣的设计和跟部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胫前动脉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的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4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4侧新鲜成尸下肢标本行乳胶-硫酸钡动脉造影。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自前肌间隔发出穿支的起始部位、外径、伴行静脉、走行、长度、吻合及分布范围。 结果 胫前动脉自小腿前肌间隔主要发出2条穿支:(1)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起始距外踝尖(14.9±3.2)cm,出现率70%,起始外径(1.0±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96.4%,外径分别为(1.1±0.4)mm和(0.8±0.2)mm,偶见1条,占3.6%。穿支水平走行(2.5±0.4)cm分为升、降支,均伴腓浅神经走行,升支与腓浅动脉吻合,吻合处外径(0.6±0.2)mm;(2)腓浅动脉,位于腓骨头下(4.9±2.6)cm,出现率95%,外径(1.4±0.4)mm,伴行静脉多为2条,占76.3%,外径分别为(1.7±0.5)mm和(1.3±0.4)mm,1条者占23.7%,外径(1.7±0.8)mm。两穿支吻合形成小腿前肌间隔动脉弓。 结论 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可设计3种术式修复小腿皮肤缺损:(1)以胫前动脉下段前肌间隔穿支为蒂向远端旋转修复小腿下段及踝部皮肤缺损;(2)向内侧旋转修复小腿前内侧皮肤缺损;(3)向近端旋转修复小腿上段及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4.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8月~2010年8月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12例,足跟部皮肤缺损6例,共18例.结果 18例皮瓣均成活,创面愈合良好,创面缺损修复满意.结论 利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皮瓣面积大、质地柔软、成功率高、创伤小、且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6.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36例新鲜下肢标本进行了解剖观察,X 线造影、染料灌注试验及胫后静脉逆向加压灌注试验.结果表明:胫后动脉显露部发出皮支较多,是皮瓣形成的最佳部位;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阴阜区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特征,为修复头面部带毛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体积分数10%甲醛常规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例,男18例、女12例),采用乳胶灌注、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①阴阜区穿支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与分布;②阴阜区穿支间的吻合情况。 结果 阴阜区皮肤血供主要由阴部外浅动脉供养,该动脉自股动脉发出后行向内上,在大隐静脉末段内、外侧分出上、下两支。上支向内上跨过腹股沟韧带进入阴阜部,并在前正中线附近与对侧同名动脉相吻合,走行过程中发皮支供养阴阜部阴毛覆盖区大部皮肤。下支近水平行向内侧进入耻骨前区,沿途分支营养股内侧部上份、耻骨前区及阴囊(唇)。上、下支起始外径分别为(1.2±0.2)mm和(1.1±0.3)mm。 结论 阴阜区皮肤血供丰富,可以阴部外浅动脉穿支为蒂设计带阴毛阴阜区皮瓣修复头面部带毛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 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 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的粗细,为吻合胫前或胫后动脉远端逆行血供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6侧新鲜小腿的动脉灌注红色塑料,制成动脉铸型标本。观察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在踝足部的吻合支的形态,测量血管的内径。结果: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胫后动脉经足底弓、足底深支与胫前动脉的吻合支最粗,内径为2.3mm。结论:胫前、胫后和腓动脉三者之间在足踝部的吻合支丰富,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之一断裂或栓塞时,只要三者之间在踝足部的主要吻合支未遭受破坏,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远端仍可作为皮瓣受区血管被利用。  相似文献   

10.
解剖10具新鲜成年尸体的下肢,并将小腿内侧全厚皮片作透明标本观察,采用超声Dopple探测正常活体小腿20例。结果显示:胫骨滋养动脉自胫后动脉后出后即分为两支:胫骨滋养支与筋膜皮支。筋膜皮支在穿深筋膜前长度为3.3(1.5~8.4)cm;在皮下组织内的长度为2.5(1.4~4.8)cm,外径1.2(0.8~2.0)mm;在真皮下的长度为1.0(0.2~2.1)cm,外径为1.0(0.5~1.1)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设计以骨间后血管为蒂的游离3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前臂标本8侧,以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桡侧连线为轴线,将前臂划分为4个均等区间,解剖观察远端3个区间中骨间后动脉发出的穿支的位置、走形和分支数,在深筋膜浅层和深层的穿支蒂长度。选取1例标本进行3叶皮瓣设计切取模拟手术。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平均发出4~7个穿支,其中区间I穿支数为2~4个,区间II穿支数为2~3个,区间III穿支数平均为1~3个;区间I、II、III穿支起点到深筋膜的蒂长分别为0~0.6、0.2~1.2、0.5~1.8 cm, 穿支起点到浅筋膜层的蒂长分别为1.2~2.7、1.2~4.5、1.8~4.5 c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为蒂,利用其不同部位的穿支组合,设计游离3叶皮瓣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胫前动脉穿支骨膜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18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胫骨外侧骨膜血管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 (1)胫骨上段有胫前返动脉骨膜支1-3支和胫前动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髁前面及外侧面骨膜,中、下段为来自胫前动脉的肌骨膜支和直接骨膜支5~7支,分布于胫骨外侧骨膜.骨膜支蒂长(1.2±0.3)cm,外径(0.7±0.2)mm,伴行静脉两条.(2)胫前动脉骨膜支呈节段性分布,于胫骨前缘分出升支、降支和皮支.相邻升、降支彼此吻合成血管链,反复分支形成骨膜动脉网营养骨膜.皮支穿深筋膜入皮,供养小腿前外侧皮肤.结论 可设计以胫前动脉穿支为蒂的带监测皮岛的穿支骨膜瓣,通过吻合血管游离移植为治疗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通过对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的起源、走行、数量、外径及吻合情况。 结果 尺侧上副动脉起点距肱骨内上髁上方(16.6±1.9)cm,外径(1.6±0.2)mm,穿支动脉出现率93%,在尺侧上副动脉全程都有分布,管径0.5~1.3 mm之间,并在深筋膜表面形成纵向稠密的血管吻合网。远端穿支位置相对恒定,距肱骨内上髁上方距离(3.3±1.2)cm,管径(0.9±0.3)mm,并与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发出的皮肤穿支形成血管吻合,有1~2条伴行静脉,直径(0.8±0.4)mm。 结论 尺侧上副动脉穿支所形成的血管吻合网血供可靠,远端穿支管径较粗、位置恒定,以肱骨内上髁上方3 cm尺侧上副动脉远端穿支穿出点为皮瓣旋转点,以臂内侧中下部皮肤为供区,不携带尺侧上副动脉,设计远端蒂尺侧上副动脉穿支皮瓣,可用于修复肘关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足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 对8侧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足内侧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各穿支血管的位置、数目、外径、蒂长及吻合等情况。  结果 足内侧区皮肤的血供有:足底内侧动脉、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母趾胫侧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穿母展肌在舟骨粗隆附近浅出,外径(1.08±0.20)mm;深支从母展肌和趾短屈肌的间隙内向足底内侧平均发出5.3支穿支,平均外径(0.63±0.25)mm,蒂长(0.93±0.31)cm;内侧深支的内侧支由舟骨粗隆前(1.92±0.61)cm处从母展肌上缘浅出至足内侧。母趾胫侧动脉从第一跖趾关节近侧(2.03±0.56)cm处穿出至足内侧。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侧深支的内侧支与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吻合形成展肌上缘动脉弓,动脉弓的远端与母趾胫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 足内侧穿支皮瓣可设计以不同的穿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踝部及足跟周围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dissection of 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TA) and peroneal artery (PA) angiosomes or their vascular territories in both legs of 10 freshly donated cadavers prior to embalming. The study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in their respective angiosomes.MethodsPerforating arteries arising from ATA, PTA and PA and passing through the fascial planes between muscles to the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s were dissected. The numbers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and their distance from easily recognizable anatomical landmarks was measured. The resultant data was tabulated and the average numbers of perforators in each of these three angiosomes was calculated.ResultsPTA angiosome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followed by PA angiosome, the least number of perforators being found in the ATA angiosome. The middle and lower thirds of the leg generally had a greater number of perforators in all three territories. Presence of sural artery perforators arising from peroneal/popliteal artery was an additional supply in the PA angiosome.DiscussionThe knowledge of angiosomes and perforating arteries of the leg is essential for flap repairs and reconstruction for injuries of the leg. Such injuries may occur in accidents, burns and non-healing tissue defects due to ischemic ulcers, varicose veins, leprosy, diabetes and nerve injur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分析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足踝部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对26例外伤导致的足踝部皮肤坏死缺损患者,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转位修复,其中顺行穿支皮瓣5例,螺旋桨穿支皮瓣5例,逆行穿支皮瓣16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5cm×8cm,最小为6cm×4cm。 结果 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坏死经换药2周后行植皮修复,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等处理后1-2月瘢痕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0个月,25例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1例皮瓣坏死植皮后瘢痕增生明显,5例皮瓣轻度臃肿,足踝部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结论 依据足踝部创面特点采用3种不同形式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