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建立施万细胞样细胞(SC-L)与幼年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DRG细胞突起的生长情况以及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采用0.1%的I型胶原酶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其诱导分化为SC-L。分离培养DRG细胞,后将其分为单独培养组(DRG)和共培养组(DRG+SC-L)。DRG组将两份等体积的DRG细胞混合,常规培养; DRG+SC-L组将等体积的DRG细胞与SC-L进行共培养处理。7~10 d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DRG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RG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DRG组相比,DRG+SC-L组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明显增加、细胞内BDNF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 <0.05)。结论:SC-L可增加DRG细胞的数量以及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并可提高细胞内BDN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NGF、BDNF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脑NGF、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法进行改良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小脑NGF、BDNF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脑分子层、颗粒层和髓质出现一过性NGF表达,而梨状细胞层NGF表达呈持续性;小脑分子层和梨状细胞层始终无BDNF表达,颗粒层的BDNF表达量无变化,但髓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检测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化为施万细胞(SCs)样细胞过程中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与分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分析与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体外培养大鼠BMSCs,用三步诱导法对其进行诱导,在复合生长因子诱导第12 h和7 d收集样本.经Illumina测序平台对BMS...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研究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的mRNA和蛋白在猫左侧腰第六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共表达的不同方式,并探讨了共表达的机制,为阐明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提供依据。本实验所使用的为未接受任何处理的健康猫。猫的左侧腰第六DRG被取出,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原位杂交方法结合的双重标记,确定是否有BDNF,NGF和NT-3的蛋白与mRNA共表达。实验结果显示BDNF,NGF和NT-3的蛋白与mRNA在猫DRG均有表达,但这三种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共表达的方式是不同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DNF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核的染色颜色较细胞质浅;NGF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核;NT-3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BDNF和NGF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细胞质;NT-3阳性信号在细胞质和细胞核都有分布。由此可见,BDNF,NGF和NT-3的mRNA和蛋白在猫左侧腰第六DRG有不同的共表达方式,提示它们可能存在与脊髓可塑性有关的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施万细胞对植入损伤脊髓内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和克隆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获取坐骨神经和臂丛神经,从中分离和纯化施万细胞。在移植前先用核荧光(Hoechst33342)标记神经干细胞。实验组为神经干细胞和施万细胞联合移植入大鼠脊髓半横断处,对照组为单独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技术,在移植后7d、14d、21d和30d分别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神经干细胞比对照组迁移的更远,分化为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数量比对照组的多,并且有较长的突起长出。在30d实验组中,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有部分呈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阳性。而在对照组中,移植区内仅有少数呈AchE染色弱阳性的神经干细胞。结论 在脊髓损伤处,施万细胞可促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和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有些神经元样细胞能长出较长的突起,有些呈现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不同时间青年大鼠小脑皮质结构的改变和NGF、BDNF表达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GF、BDNF对小脑IRI的神经营养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分为IRI 6h、24h、2d、4d和7d组,用HE染色和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小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GF、BDNF表达的改变。结果 IRI后2d小脑形态的病理损伤最为严重。正常大鼠小脑浦肯野细胞NGF有少量表达,IRI后6h表达增加,2d达高峰,主要表达在浦肯野细胞和颗粒层,分子层少量表达,髓质无表达;正常大鼠浦肯野细胞BDNF有少量表达,IRI后6h表达增加,2d达高峰,主要表达在浦肯野细胞和颗粒层,分子层少量表达,髓质无表达。结论 NGF和BDNF参与了小脑IRI的病理过程,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 SD大鼠坐骨神经为材料 ,在 NGF- c DNA文库建立的基础上 ,人工合成神经生长因子引物 ,并用 PCR地高辛标记法标记 NGF探针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组织化学方法 ( ISHH) ,观察 NGF- m RNA神经生长基因表达细胞在大鼠腰段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分布。结果发现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腰段脊髓横切面的前角、侧角及腰背根神经节均有 NGF基因的表达细胞 ,蓝色反应物弥散性分布于胞浆内 ,呈细小颗粒状或长柱状。损伤侧要强于未损伤侧 ,并对其杂交信号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术后第 5天、第 10天及第 15天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侧角交感神经元、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的杂交信号增强 ,表明损伤的早、中期 NGF- m RNA表达量增加。讨论了神经再生的理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微囊化施万细胞异种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无菌条件下取日本大耳兔坐骨神经,经胰酶消化、低速离心后制成细胞悬液,置RPW I 1640培养基中培养,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NGF,证实为施万细胞。与海藻酸钠混合,经双腔喷头喷入氯化钡溶液制作微囊化施万细胞。实验分为微囊组、空囊组、细胞组和对照组。将SD大鼠左侧T10脊髓节段横切后,  相似文献   

10.
<正>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外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1],尤其在较长的外周神经缺损中可以解决自体神经移植供源不足的问题。近些年研究表明,施万(Schwann)细胞在外周神经发育和促进外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3]。施万细胞作为外周神经组织工程中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但是自体来源的施万细胞数量和增殖能力有限,不能满足组织工程化的需要,因此获得充足的细胞用于移植成了问题的关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培养条件下,相同浓度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比例的差异。方法用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EGF、B27的无血清细胞培养技术体外培养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单细胞克隆后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诱导分化1周,行GFAP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培养液中所加营养因子的不同将单细胞克隆传代细胞分为5组培养:EGF组、NGF组、BDNF组、EGF+NGF组、EGF+BDNF组,此5组细胞培养1周,进行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细胞克隆培养后克隆球细胞表达Nestin,诱导分化1周,细胞表达NSE、GFAP;与EGF组、NGF组、BDNF组相比,EGF+NGF组和EGF+BDNF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较高(P<0.05),其中EGF+BDNF组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在EGF培养条件下,BDNF促进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高于NGF。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节苷脂1(GMl)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NGF组、GM1组和NGF GM1组,将大鼠坐骨神经造成5mm缺损,术中硅胶管内局部加药、术后大鼠损伤侧小腿肌注药物。术后定期光、电镜观察L4~I6脊髓前角神经元结构变化,测定损伤远段和近段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以及神经传导速度4周时,NGF组和GM1组均多于或快于NS组,NGF GM1组则多于或快于NS组、NGF组和GM1组,8周时NGF GM1组、NGF组、GM1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多于或快于NS组。结论:NGF GM1对周围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变的保护作用与单用NGF或GM1相比,能更早期地发挥作用,并且效果优于单用NGF或GM1。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以后短时间背根神经节组织中microRNA(miRNA)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miRNA芯片检测神经损伤0 h(对照组)、3 h和9 h(实验组)背根神经节组织miRNA的表达情况,应用real time Taqman PCR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损伤3 h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上调和下调1.3倍以上的miRNA分别有4个和2个,损伤9h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发生上调和下调1.3倍以上的miRNA分别有7个和5个,real time Taqman PCR检测miR-188和miR-500的表达变化与芯片一致。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3h和9h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miRNA的表达谱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外周神经损伤后,许旺细胞在基底膜管内形成Bunger带,引导再生轴突延伸,但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瓦勒变性对许旺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分泌功能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横切模型,分为坐骨神经瓦勒变性组(坐骨神经横断组)和手术对照组。采用神经段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许旺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S-100免疫荧光鉴定。取第1代许旺细胞,利用计数法绘制14 d内许旺细胞的生长曲线,MTT法检测14 d内许旺细胞增殖活性,酸性磷酸酶法检测许旺细胞黏附能力,ELISA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浓度。 结果与结论:坐骨神经段培养第14天,坐骨神经横断组神经段边缘可见大量许旺细胞,呈线形排列;手术对照组许旺细胞数量少,呈散在分布,两组许旺细胞S-100均呈阳性表达。许旺细胞传代培养第3天,两组许旺细胞均进入对数增长期,随时间延长,细胞数及细胞增殖吸光度值均呈上升趋势,坐骨神经横断组细胞数及增殖吸光度值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 < 0.05);坐骨神经横断组许旺细胞黏附能力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P < 0.05);ELISA法检测示,坐骨神经横断组神经生长因子浓度在培养第4,6,8,10,12,14天时均高于手术对照组(P < 0.05)。结果表明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两三周,瓦勒变性对许旺细胞生物学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可诱导许旺细胞幼稚化,促使许旺细胞在短期内迅速分裂增殖,并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及细胞外黏附成分,为再生轴突的延伸提供适宜的神经微环境;并增加细胞黏附能力,为外周神经损伤修复提供适宜的神经微环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The amount of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n the L5, L6, and cervical dorsal root ganglia of rats was examined from 1 to 30 days after a unilateral crush lesion of the sciatic nerve and adjacent branches of the lumbar plexus at the level of the sciatic notch. Unilateral nerve crush produced increases in NGF content of lumbar ganglia at 1, 4, and 7–8 days after injury, with increased NGF mRNA at 4 and 7–8 days. Increases in NGF at 1 and 4 days were most pronounced on the unlesioned side while increases at days 7 and 8 were most pronounced on the lesioned side. NGF content increased in cervical ganglia of nerve-lesioned animals at 3 and 7 days after injury and in lumbar and cervical ganglia of sham-operated animals 3–5 days after surgery, with no comparable changes in NGF mRNA. Elevations of ganglionic NGF coincide temporally with some of the alterations in metabolism and morphology which occur in dorsal root ganglion neurons after sciatic nerve crush. However, the bilateral nature of increases in NGF demonstrates that the factor(s) producing the response is not restricted to ganglia axotomized by the injury. The data suggest that ganglionic NGF may be regulated by systemic factors, produced during stress or trauma, as well as by factors from the denervated target tissue and/or regenerating ax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后神经生长因子(NGF)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结扎组,实验组结扎后分别存活1、 3、 5、 7、 14、 21、 28d,取腰4~6背根神经节(DRG),行NGF免疫组织化学显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其表达变化.结果:结扎后1d DRG NGF表达无明显变化;3d开始下降,7d达最低值,持续到21d;28d恢复正常.结论:神经结扎后DRG神经元NGF表达变化可能参与了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以及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第4代ADSCs移植入脱细胞神经移植物(ANA)中,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营养混合物F12(DMEM)组和ADSC组。DMEM组和ADSC组均建立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后用相应的组织工程神经桥接损伤神经的断端。术后6周采用神经电生理记录仪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采用免疫荧光和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ADSC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和脊髓BDNF和CNTF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DMEM组。结论:ADSCs可增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上调脊髓BDNF和CNT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巴迎春  王廷华  潘兴华 《解剖学研究》2006,28(3):165-167,i0001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在正常成年大鼠主要脑区的表达。方法将正常成年大鼠用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后取脑制成20μm厚的冰冻切片,应用上述3种因子的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种因子的表达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在主要脑区都能表达,不同点是在单个细胞中,BDNF主要表达于胞浆边缘;NGF在大部分神经元的整个细胞都表达,但少量神经元则在胞核无表达;NT-3则与BDNF相似。结论3种因子在正常成年大鼠主要脑区都能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n=25)、细胞组(n=25)、单损组(n=25)、正常组(n=5)。术前制备兔坐骨神经细胞混悬液以及将其微囊化,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在损伤处分别植入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1、0μ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2 d7、d1、4 d、21 d2、8 d(每个时相取5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组织,正常组(每个时相取1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GDNF阳性染色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2 d后表达开始上升2,1 d达到最高。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GDNF的表达,有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免疫荧光检测BDNF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上下行轴突的表达;WB检测BDNF在大鼠海马及脊髓的表达。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受损部位的BDNF+-GFAP荧光强度逐渐增强;BDNF+-Tuj1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受损部位相邻上下段的BDNF+-NF200比受损部位的明显增强。海马和脊髓受损中心相邻的上、下段的BDNF蛋白表达在损伤后1d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P0.05);而脊髓受损中心的BDNF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BDNF的表达下调,随伤后时间呈一定规律变化,是引起受损部位神经元表达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