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结果老年男性多见,病灶多发多见,近中线室管膜周围脑白质及脑表面多见。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多较均匀,少见囊变、坏死,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多较轻,T2-FLAIR及DWI多呈均匀性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多均匀性强化,可呈"握拳状"、裂隙状分叶改变。结论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LEC)的CT、MRI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涎腺LE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其中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2例患者中共检出22个病灶,位于腮腺16例,颌下腺6例。边界清楚6例,边界不清16例。CT上密度均匀16例,不均匀2例,MRI上信号均匀4例,T1WI上为低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10例。8例侵犯周围结构,10例颌下及颈动脉鞘区见肿大淋巴结。组织学均表现为肿瘤性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间质浸润及免疫组织化学CK阳性表达。结论:涎腺LE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块常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中度至明显强化,坏死较少见,多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学上改变符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合影像学CT、MRI的定位,排除鼻咽癌转移,即可诊断为原发性涎腺LEC。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骨原发性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骨血管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特点.12例中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38.5岁(12~6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均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边缘锐利.CT表现:1例为低密度病变,9例为高、低混杂密度病灶,内可有密集的点、线样高密度骨纹影,表浅者骨针与颅骨表面垂直,深部者骨针呈蜂窝状.MRI表现:1例为长T1,长T2信号,8例为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无骨针区域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CT和MRI检查对原发性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0例26灶FNH 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表现,由3名有经验的医师做MR表现诊断.结果 对于10例中的26个病灶,平扫T1WI上23个病灶为稍低或等信号、3个病灶为稍高信号;T2WI上2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个病灶等信号,2个病灶呈稍低信号.在动脉期5个病灶明显不均匀增强、19个病灶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13个病灶呈稍高信号,11个病灶呈等/稍低信号,2个病灶无强化.11个病灶检出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高信号,动脉期无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增强.8例诊断正确,1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定性困难),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结论 MRI能显示单发或多发FNH的特征性改变,并在术前正确诊断大部分FNH.  相似文献   

5.
王悬峰  张建东  肖海   《医学信息》2019,(17):170-173
目的 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4月我院存档的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石蜡标本,行HE染色后观察其病理形态,并结合患者病史和影像学资料总结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共2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标本,其中女性18例,男性7例;病灶位于左肝叶10例,右肝叶12例,左、右肝叶均有者3例,分布无明显规律;血管瘤单发20例,多发5例;病灶最大径4~10 cm。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缘尚清楚;动脉期呈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向心性强化;平衡期和延迟期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且强化程度减低。MRI表现为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病灶边缘清晰。肝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物,切面无包膜,呈腔隙状;病变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大量不规则形扩张的血管组成,管腔大小、形状不一。结论 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不明显,以女性多见,单发为主;病变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异常血管腔组成,管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细胞,周围环绕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6.
黄亚勇  师毅冰  陈国芳  闫军 《医学信息》2019,(20):167-169,174
目的 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诊断性放射治疗确诊的13例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诊断。结果 病变位于松果体区患者9例,MRI检查肿瘤实质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和FLAIR 呈高或稍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肿瘤伴有囊变者1例,伴有钙化者3例,4例患者伴脑积水;3例患者出现转移灶,累及三脑室、侧脑室等,其MRI信号及强化方式与原发灶相似。病变位于鞍区患者3例,肿瘤形态、大小不一,T1WI 呈稍低信号,T2WI和FLAIR 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1例患者的病变位于右侧基底节区,形态不规则,T1WI呈等信号,T2WI、FLAIR及D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同侧大脑脚较对侧萎缩。结论 MRI对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毒品依赖性海绵状脑白质病的MRI特点. 方法对18例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戒毒患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分布、信号特点. 结果双侧额顶叶、枕叶、齿状核、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等部位显示异常信号,16例呈对称分布,2例呈局限性分布.T1WI上15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 T2WI和FLAIR上均呈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异常强化. 结论 MRI对毒品依赖性海绵状脑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毒品依赖性海绵状脑白质病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毒品依赖性海绵状脑白质病的MRI特点。方法 对18例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戒毒患者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分布,信号特点。结果 双侧额顶叶,枕叶,齿状核,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等部位显示异常信号,16例呈对称分布,2例呈局限性分布,T1WI上15例呈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T2WI和FLAIR上均呈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无明显异常强化,结论 MRI对毒品依赖性海绵状脑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Li X  Yu J  Chen D  Lao Y  Peng L  Chu Z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1):70-4, 96
为了探讨局灶型Castleman病(CD)的多层螺旋CT(MD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MDCT和MRI表现特征。所有患者均行MDCT平扫,11例行MDCT增强扫描,而另外2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3例患者共有14个病灶且均为透明血管型,MDCT平扫病灶均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4个病灶中心有钙化,其中斑点状钙化2个,分支放射状钙化及分支放射状钙化伴病灶边缘弧形钙化各1个。MDCT增强扫描均有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11个,另外3个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中心有星芒状低密度无强化区2个,局灶性无强化影1个;病灶周围显示较多迂曲血管影8个。行MRI扫描者T1WI信号稍高于肌肉,T2WI为明显高信号,增强亦有明显强化;同时右肩部病灶中心显示流空血管影,增强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周边许多小血管影。总之,局灶透明血管型CD在MDCT或MRI上多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以明显均匀强化为主、少数伴有不规则钙化或星芒状瘢痕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车清林 《医学信息》2018,(14):161-163
目的 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的影像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3月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 15例AF患者的 CT 和 MRI表现,及MR与组织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5 例患者全部行 CT 平扫,8例行CT增强;9例行 MRI平扫,6例行MRI增强。CT 平扫示13 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2 例呈较均匀稍低密度;12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清楚;CT 增强8例均呈渐进性不均匀明显强化。MRI平扫提示T1WI、T2WI、压脂、DWI等序列肿瘤均为不均匀信号,夹杂不规则低信号,肿块边缘呈爪形浸润或边缘不清。MRI增强 6例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 都能从不同方面为AF的诊断提供信息,MRI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及边缘,且可推断肿瘤的大致成分,对AF的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与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点,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6例,多发22例,分布于幕上14例,幕下4例,幕上幕下同时存在10例,大多位于深部脑白质,病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病灶均呈团块状显著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缺乏特异性,需手术或活检才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现特点,为RO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RO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36~71(55.2±10.4)岁。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三期扫描,或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坏死、囊变及星状瘢痕,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情况,以及有无肾周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23例为单侧单发,1例为双侧单发;9例位于右肾,16例位于左肾;病灶最大径(3.4±1.2)cm。CT检查22例23个病灶,平扫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见钙化,3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2例见星状瘢痕;增强扫描均强化明显,动态增强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检查5例5个病灶,平扫5例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D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1例见囊状低密度影,1例见星状瘢痕。所有病例肾周脂肪间隙清晰,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均未见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RO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提高对RO的认识,可减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和MRI资料,17例均行CT平扫及三位重建,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 17例均为单侧发病,累及鼻腔外侧壁2例,累及鼻腔及鼻窦15例,其中1例恶变为鳞癌。16例良性病灶呈条块状、菜花状,游离缘呈小波浪状,沿鼻固有结构匍匐生长;CT上病灶呈均匀的中等密度,骨质受压变形13例,局部骨质增生肥大5例,骨质吸收3例;中下鼻甲受压移位11例,上颌窦口开大5例;MRI上呈等T1、等-稍高混杂T2信号,不均匀强化,T2及增强T1呈栅栏状3例;呈等-低T1、等-高T2混杂信号、不均匀强化,T2和增强T1呈卷曲脑回状2例;等T1、等T2信号、中等均匀强化1例。1例恶变病例呈球形,边缘呈分叶状,可见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样强化。结论匍匐性膨胀性生长、小波浪状边缘是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形态特征,CT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常伴骨质受压改变,T2WI和增强T1WI呈栅栏状、卷曲脑回状是其典型MRI表现。骨质侵袭破坏,信号混杂,缺少栅栏状及卷曲脑回状强化提示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72例80个病灶的MRI资料,其中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活检证实.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61例共6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26个)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所有经过增强的4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经过增强的2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结论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副鼻窦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RMS)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ARMS患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3、9、15、17岁,平均年龄11岁。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行CT平扫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蝶窦1例,筛窦2例,上颌窦1例。3例骨破坏呈膨胀性、吸收性,1例骨破坏呈溶骨性。累及翼腭窝1例,颞下窝2例,眼下直肌受累3例,鼻腔受累3例。直径5 cm呈椭圆形,直径6 cm呈不规则分叶状。2例有囊变密度或信号,无钙化,1例含有黏液蛋白成分。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近似或低于正常脑实质信号,T2WI以不均匀高信号为主,与脑脊液信号近似,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但程度较轻,可见线环状及菊花瓣样强化。结论 ARMS的CT和MRI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在鉴别诊断上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礼良 《医学信息》2009,22(6):535-537
目的探讨CT、MRI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CT、MRI表现。其中CT平扫5例,1例行增强扫描;MRI平扫11例,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裂、脑池狭窄、闭塞,钙化,脑积水,胼胝体、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增强后显示鞍上池、侧裂池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脑沟、脑池狭窄和闭塞,邻近的柔脑膜增厚,增强MRI上,受累的脑膜呈条片状、斑块状、结节状或环状显著强化10例;合并脑积水6例,结核球5例,室管膜炎4例,腔隙性脑梗塞3例,结核性脑脓肿2例,粟粒性脑结核1例;阴性1例。结论MRI能清楚地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各种病理改变,可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优于CT。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6岁,渔民.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1个月余于2006年10月5日入院.MRI检查头颅平扫示左侧顶枕部混杂信号病灶,约4 cm×3 cm大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有占位效应,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左侧顶枕部病灶呈不规则散在斑块状强化(图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垂体囊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垂体囊性病变的MRI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垂体囊性病变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囊性垂体瘤16例,垂体脓肿6例,Rathke’s囊肿9例。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平扫,22例行GD-DTPA增强检查。结果 16例囊性垂体瘤,其中垂体大腺瘤12例,微腺瘤4例。12例大腺瘤表现为在实性瘤体中出现囊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为等信号,厚薄不等,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出血,T1WI呈高信号,并见液平。4例囊性微腺瘤,TI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其中1例术前误诊为Rathke’s囊肿,1例漏诊。6例垂体脓肿,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或不均匀信号,多数边界不清楚,大部分病灶为环状强化或分隔状强化,部分为不均匀强化,邻近颅底脑膜、海绵窦区可见强化。2例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影,术前误诊为垂体瘤并瘤卒中。9例Rathke’s囊肿,5例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边缘轻微强化,4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影,其中2例误诊为颅咽管瘤。囊性垂体瘤、垂体脓肿、Rathke’s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5%、66.7%、77.8%。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鞍区内垂体囊性病变部位、形态及信号特点,并能较大程度地做出定性诊断,对手术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韧带样瘤的影像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符合率。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9例病理诊断为韧带样瘤患者,其中女性6例,男性3例;年龄31~34岁,中位年龄35岁。行CT、MRI常规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扫描。手术后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分析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CT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欠均。MRI图像,呈等T1稍长或等T2信号,压脂像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坏死囊变少见,增强扫描均有明显不均匀强化,上述病例未见转移征象。结论韧带样瘤的影像学表现中,MRI表现较具有特征,在T1WI及T2WI可见条状低信号,部分病灶呈爪状,侵袭性生长,掌握其影像特征,可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MRI在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 72例 80个病灶的MRI资料 ,其中 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例活检证实 .77个手术切除病灶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影像进行对照分析 .MRI平扫采用T1WI、T2WI,其中 6 1例共 6 7个病灶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结果 超过一半的腺淋巴瘤瘤灶 (2 6个 )T2WI表现为低、等信号 ,所有经过增强的 4 2个腺淋巴瘤均轻度增强 ;31例混合瘤T2WI表现为高而不均匀信号 ,经过增强的 2 4例混合瘤均中等或显著强化 .结论 常见腮腺上皮性良性肿瘤在MRI表现上各有特点 ,对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