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消化道损伤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消化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1年9月-2001年9月我院10000例LC术中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其预防措施及处理成功的经验。结果;本组病例共5例消化道损伤(占0.05%),其中胃窦部损伤,十二指肠球部损伤及回肠损伤各1例,空肠损伤2例。术中发现3例,当即中转开腹行损伤脏器修补术,术后18小时及5天因急性腹膜炎发现各1例,再次剖腹探查行损伤脏器修补及腹腔引流术。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C术中气腹针盲穿,锐利器械暴力插入腹腔盲区,电凝钩反弹是致消化道损伤的主要原因;LC术后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症状,考虑到消化道损伤并恰当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肠道损伤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4例LC术中肠道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其中术中发现11例,术后发现3例,术中发现者,除1例肠系膜血肿行保守治疗外,余10例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损伤者均在腹腔镜下或中转开腹行损伤脏器修补术,其中1例十二指肠穿孔因原修补处出现肠漏再次开腹行高位空肠造瘘充分引流,1例结肠贯通伤因术中只修补了一侧而于术后第3天开腹探查修补对侧并于第2次术后第5天出现修补处肠漏再次开腹行蕈形管造瘘术。术后发现的3例患者均剖腹探查行漏口修补或造瘘引流术。结果 14例患者中,13例恢复良好,行第3次手术的患者发生了低蛋白血症和ARDS,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1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LC术中胆囊周围炎性粘连、电凝钩反弹是发生肠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妥善处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92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17例胆管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结果:术者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缺乏认识、缺乏经验及应变力、不能辩认异常,过于自信,操作粗糙及使用器械不当是发生损伤的根本原因。结论:重视正规训练,积累并借鉴成功的传统手术经验、技巧。分离解剖应从明确的胆囊或与胆囊管交界部开始,不刻意解剖,明确三管关系,禁止在Calot三角内电灼是预防损伤的关键。对可能或已发生的损伤应予以合理处理,以免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消化道损伤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21640例LC术中16例(0.07%)消化道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胃十二指肠损伤14例,结肠损伤1例,回肠损伤1例。结果术中发现13例:行镜下修补3例,中转开腹修补7例、胃大部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3例。术后发现3例:开腹回肠修补1例,结肠造瘘1例,引流保守治疗1例。除1例因十二指肠漏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术后7天死亡,其余15例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LC中消化道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胆囊周围炎性粘连,暴露不良,分离过程中造成胃肠撕裂,灼伤穿孔。及时有效恰当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uschka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发生胆漏,有一部分为Luschka胆管(以下称迷走胆管)损伤造成。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51%~2.4%。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会有更多的腔镜医师遇到这一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将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8例情况总结如下,并就诊治体会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Luschka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LC Luschka胆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Luschka胆管损伤7例,其中6例经迷走胆管漏处再上钛夹后治愈,1例经ENBD治愈;另1例术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再次经腹腔镜探查并在胆囊壶腹部迷走胆管漏口处上钛夹,并经腹腔引流后治愈。结论:提高对Luschka胆管的认识,是预防迷走胆管损伤和减少术后误诊的关键;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胆管引流、腹腔镜探查是治疗LC Luschka胆管损伤后胆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手术是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法,但胆道损伤发生率明显提高。国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导致胆道损伤发生率低于0.5%,国内约为0.32%。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00083)邓绍庆,张能维自1991年7月至1994年7月我院共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LC)560例,发生胆道损伤(BDI,bileductinjury)2例,发生率为0.37%。本文结...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8例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 结果5例行胆肠Roux-Y吻合术,1例行胆管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术,1例行总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1例行钛夹取出T管引流术. 结论胆管横断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最严重并发症,将总胆管误认为胆囊管予以切断是本型损伤的根本原因,切断胆囊管前辨明"三管"关系是预防本型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1991年9月至1998年8月60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723例胆囊动脉出血病例,详细阐述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本组病人545例术中成功止血,174例中转开腹,4例术后胆囊动脉再出血,第二次开腹手术,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本结果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是中转开腹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止胆囊动脉出血是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管损伤的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例LC术中胆管横断伤的临床资料,分析3例胆管横断性损伤的原因及对策。结果:胆管横断性损伤3例,术中发现1例,术后发现2例;胆管修补(端端吻合)+T管支撑引流1例,胆肠Roux-en-Y吻合2例。结论:规范腹腔镜医师培训,提高腹腔镜操作技术,严把手术质量关,避免盲目自信,重视解剖变异、病理性异常,及时中转手术是预防胆道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3年11月LC胆道损伤16例临床资料(其中送桥中心医院9例,苏北人民医院7例)。10例术中发现,行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4例,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1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例,胆囊床渗漏处缝合4例;6例术后发现,腹腔引流3例,二次手术胆道损伤修补+T管引流2例,B超引导下胆囊床包裹性积液穿刺引流1例。结果住院时间12-23 d,平均16.3 d。所有病例均治愈。胆总管修补+T管引流6例的T管放置3个月后拔除,胆总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1例的T管放置6个月后拔除。全组术后随访3个月-8年,均未发现遗留有影响生活质量和功能异常的并发症。结论通过分析LC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并在临床中予以重视,严格掌握LC的手术适应证,术中仔细辨清肝总管、胆总管与胆囊管的关系,确有困难时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是预防LC中胆道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0年05月~2017年0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800例患者,将其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损伤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医源性胆管损伤患者6例,其中2例因胆囊管汇入异常损伤肝右管,2例因胆囊管过短手术医生盲目自信而误将胆总管横断,1例因急性胆囊炎三角结构不清致肝总管部份切断,还有1例是术中电钩使用不精细误伤胆总管引起迟发性胆瘘。6例患者除迟发性损伤1例外其余5例均是术中发现并及时处理,其中3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吻合口远端留置T管支撑引流;对迟发性损伤的1例患者于术后第6天行开腹胆道切开探查、行T管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术的患者于术后11个月出现胆总管狭窄,行球囊扩张后好转,余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重在"防",术中精准解剖"三管一壶腹",早期发现并处理胆管损伤尤为重要,重建方式主要采用胆肠Roux-en-Y吻合术,条件允许可行胆管端端吻合术,胆管损伤后应该提倡以肝胆外科为主导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原因及手术技巧王敬民(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外一科合肥23004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作为一项新的手术操作技术,具有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痛苦轻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由于此项技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大宗文献报告,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自 2004 年1 月至 2011 年 12 月行 LC 患者 3156 例进行分析,发生胆道损伤 6 例,术中发现 4 例,术后胆漏发现 2 例.其中,胆囊床胆漏 1 例,胆总管横断 1 例,肝总管钛夹不全夹闭 1 例,右肝管夹闭并前壁剪开1 例,副右肝管夹闭横断 1 例,电钩损伤右肝管前壁 1 例.胆囊床胆漏及副右肝管夹闭未做处理 2 例;胆管对端吻合并置 T 管支撑引流 2 例;取出生物夹,行 T 管支撑引流 1 例;术后胆瘘 1 例,术后 7 d 再次开腹发现右肝管前壁坏死脱落,行坏死组织清除,T 管支撑引流,大网膜覆盖.结果 胆囊床漏胆及副右肝管夹闭未做处理 2 例术后随访 5 年,未发现肝脏萎缩及胆道狭窄;4 例行 T 管支撑引流者,术后随访 17 ~ 60 个月,平均 34 个月,未出现任何不适,无胆管狭窄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术者对 LC 潜在危险性缺乏足够重视,经验不足或者盲目自信,镜下不能正确判断变异解剖关系,器械使用不当,是发生胆管损伤的根本原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强化操作训练,把握中转开腹的时机,可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LC胆管损伤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LC胆管损伤20例的致病因素、临床特点和处理经验。结果全组有肝总管以上部位的高位胆管损伤19例(95%)。其他与电热或钛夹有关的损伤11例(55G)。初次修复后因吻合口狭窄、重症胆管炎死亡2例(10%)。反复胆管炎还需再手术2例(10%),胆肠Roux-en-Y大口吻合和侧壁缝合治愈16例(80%)。结论LC胆管损伤以高位损伤和电热损伤为其特点。初期修复后较易发生胆管或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修复行胆肠Roux-en-Y大口吻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管损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血管损伤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外二科(650032)周兴立,陈训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血管损伤是指由于气腹针或穿刺锥鞘穿刺腹壁和暴露胆囊、分离Calot三角时,由于器械使用不当或对组织辨认不清等技术性因素引起的腹腔内血管被刺破、撕...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十二指肠损伤安东均我院自1992年9月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来,发生十二指肠损伤3例,现结合文献对其发生原因、诊断及防治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资料例1,男,44岁。因结石性胆囊炎于1993年11月10日行LC,术中见胆囊三角区粘...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BDI)的防治。方法 复习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对LC中BDI的防治对策作总结分析。结果 随着LC的推广,BDI的发生有增高趋势,BDI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胆囊三角区解剖不清、解剖变异、电热灼伤,也有思想麻痹和盲目自信引起的。LC术中采用钝性分离。少用电凝,熟悉局部解剖及其变异,切除胆囊前辨清胆总管与肝总管,必要时选择性应用术中胆道造影、腹腔镜超声、胆道闪烁扫描等辅助检查可预防BDI。BDI的处理应根据损伤类型和部位高低以及局部解剖组织的条件而可采用端端吻合、缺损修补、胆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肝胆管空肠端侧Roux—en-Y吻合,T管放置半年以上。结论 LC术中BDI应重视预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胆管损伤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施行的3 796例LC的临床资料,对18例胆管损伤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01年10月至2006年9月期间LC手术1 699例,发生胆管损伤12例(0.71%);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期间LC手术2 097例,发生胆管损伤6例(0.29%),虽然胆管损伤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6)。结论 LC中胆管损伤不能完全避免,但是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技术培训及操作的规范化训练,有助于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及时中转开腹手术是最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