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认识.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36例患儿采用回顾性总结方法,分析临床表现,体征,诊断与治疗.结果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占同期儿科病脑住院人数0.3%~1%,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波增多,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全身症状恢复快,共济失调恢复慢.结论 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诊断采取症状性诊断方法,激素治疗效果好,多数患儿在病程2周~3周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波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8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波幅与预后、后遗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记录背景活动表现为低波幅慢者预后差,后遗症发生率高。结论:对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的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应及时积极的抗感染、护脑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波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波幅与预后、后遗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记录背景活动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者预后差 ,后遗症发生率高。结论 :对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的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应及时积极的抗感染、护脑治疗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脑炎是最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但病因常不明确,临床上常以"病毒性脑炎"作为诊断。近年来,随着血清学自身抗体检查方法的发展,既往许多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可以明确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AE)~([1])。AE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CNS炎性疾病~([2]),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语言运动障碍等。AE的病理学特点虽与病毒性脑炎改变相似,表现为以淋巴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与脑电图关系.方法 对42例婴幼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脑电图(EEG)、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EG异常40例,异常率95.2%,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增多,有的出现(NFDCC)样放电;脑脊液异常者,EEG均异常.治疗后EEG异常率大为减少(40.5%),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EG异常程度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平行关系.结论 EEG改变与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与脑脊液异常具有一定相关性.EEG对协助婴幼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及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了解脑功能状况、跟踪随访、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常导致精神障碍,临床表现除有神经症状,还常有严重的精神紊乱。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精神症状的出现率高达81%,部分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常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1-2]。通过分析我院34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磁共振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以期对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抗NMDA R脑炎(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2例以共济失调起病抗NMDA R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症状,经脑脊液及血清检测出NMDA R抗体,确诊为抗NMDA R脑炎。1例患者未经免疫治疗但恢复效果良好,1例患者经最初免疫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抗NMDA R脑炎表现形式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癫痫、精神症状、意识障碍、口-面-舌的异常运动等,以共济失调形式起病少见,血清及脑脊液NMDA R抗体检测阳性可确诊,治疗预后与患者是否合并免疫相关性疾病及肿瘤可能有一定相关性,轻型的抗NMDA R脑炎是否存在自限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无精神症状的病毒性脑炎101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病毒性脑炎其精神症状以混合型多见(60.0%),伴随的躯体症状体征出现率低(35.8%~66.3%),与对照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误诊率高于对照组(41.1%vs25.7%,P<0.05);实验室检查中脑电图较脑脊液、CT、MR阳性率高。95例患者经抗病毒等及抗精神病药治疗后,除4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以精神症状为主要首发表现的患者,如病前有感染、腹泻、口唇疱疹等病史,应动态观察病人有无意识障碍、智能下降、癫发作、神经系统体征变化及脑脊液、脑电图是否有异常变化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以治疗脑炎为主的同时辅以少量短期的抗精神病药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干脑炎疾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1例病毒性脑干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通过一般检查、生物电学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给予退热、镇静、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抗病毒、抗生素治疗以及神经细胞活化剂治疗等。结果患儿行脑电图和MRI检查多可发现相应病变,经治疗11例患儿中痊愈4例,明显好转1例,留有症状性癫1例,肢体轻瘫1例,死亡1例。结论小儿病毒性脑干脑炎属于危重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强调综合诊断与治疗,早期、足量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病原学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小儿病毒性脑炎 178例脑脊液中的病毒 ,探讨目前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全部病人在疾病的急性期留取脑脊液 1ml用 PCR法一并检测单纯疱疹病毒 (HSV)、ECHO病毒 (EV)、 Coxackie病毒 (CV) ,3ml送常规与生化检测。监测脑电图、头颅 CT,仔细观察临床特征等其他情况。结果 :1178例患儿中阳性 133例 (74.5 % )阴性者 45例 (2 5 .2 % )。 2阳性者脑脊液异常出现情况 HSV、CV、EV无差异 P>0 .0 5 ;头颅 CT的异常与 EEG的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 P值均 <0 .0 1。 3临床情况 HSV、CV、EV三种脑炎在发烧 ,惊厥 ,偏瘫和肌肉麻痹方面无差异 P>0 .0 5 ,在意识 ,精神障碍 ,共济失调 ,皮疹 ,肌肉痉挛 ,口角或咽峡疱疹显现情况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1HSV、 CV和 EV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肠道病毒感染占有重要位置 ;2 HSV脑炎临床症状重 ,复杂 ,精神异常较为突出 ,症状持续时间也较长。CV脑炎较易出现肌肉痉挛和咽峡粘膜疱疹。EV脑炎较易见到共济失调和皮疹。 3头 CT和 EEG的异常以 HSV脑炎表现较重、出现率为多 ,其次是 CV、而EV居后。其 HSV之头 CT异常更富局灶性且以额叶、颞叶较多。 4EEG异常率本组病人达 10 0 %故 EEG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转归的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儿童脑电图异常与病情及预后关系。方法对96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94.8%。轻型、普通型多表现为弥漫性中波幅或高波幅慢波改变,预后好。重症组以局限性、低波幅慢波多见,预后差。脑电图出现癫样放电者,应警惕继发癫的可能。结论脑电图对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转归评估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脑炎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5例患者临床表现、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小脑炎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发生于50岁以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为主征。结论:提出本病的诊断要点,治疗以皮质激素为主,必要时并用抗生素,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脑炎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诊断及预后。方法:对45例患者临床表现,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小脑炎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多发生于50岁以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为主征。结论:,提出本病的诊断要点,治疗以皮质激素为主,必要时并用抗生素,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经验。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102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患者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神经损害症状,累及脑实质者可出现癫发作、偏瘫、精神障碍、共济失调等。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误诊率较高,尤其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对疑似患者,反复多次脑脊液细菌涂片、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诱导治疗后联合氟康唑维持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疗效,外科手术(如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合并脑积水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的有效方法。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或)脑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对于疑似患者,应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细菌涂片,结合乳胶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对于诊断明确的患者应采用联合、长期抗真菌治疗方案,必要时积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毒性脑炎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86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病毒性脑炎大多于2~3周完全恢复.脑脊液检查、头颅MRI、脑电图(EEG)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合用激素、干扰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疗效好.结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病程呈自限性.确诊主要靠脑脊液检查.激素、干扰素、IVIG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发生精神行为异常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6年3月中本院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117例患儿病例资料、护理要点,将伴有精神行为异常的57例患儿设为观察组,60例无精神行为异常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出现的症状和护理后的适应行为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运动障碍"和"意识障碍"共29例,明显大于对照组;对照组"头痛"和"发热"共45例,显著高于观察组;对照组神经系统体征表现较观察组更少;护理后,观察组适应行为总分(35.72±10.51),显著大于对照组总分(27.56±8.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行为异常病毒性脑炎患儿常以意识障碍、运动障碍为典型表现,临床护理应该以促进患儿意识恢复和提高适应行为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种常见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表现,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病毒抗体特异性指数对临床诊断的病毒性脑炎进行病原学诊断,获得三种较为常见的病毒性脑炎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EB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设立非病毒性脑炎组为对照组。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EB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进行动态观察,分析比较脑脊液细胞学表现的差异;并且把脑炎组与对照组的脑脊液细胞学的异常类型进行比较。结果: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脑脊液中出现较多的红细胞,和红细胞吞噬细胞;EB病毒性脑炎和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细胞学符合一般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特点:即典型脑脊液细胞学图象-淋巴样细胞反应。脑炎组与对照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类型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是一个特征性的现象;脑脊液细胞学在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脑炎是现代神经病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急、恢复慢[1]。我们通过对46例病毒性脑炎处于昏迷期的患儿进行康复护理,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PEE)的脑电图(EEG)及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探讨其临床高危因素。方法以明确诊断的34例PEE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就诊的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未继发癫痫(no-PEE)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病毒性脑炎(VE)急性期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2组病脑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癫痫持续状态(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广泛或弥漫性慢波,影像学单纯皮层受损、皮层及皮层下受损、丘脑基底节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PEE危险因素。2组患儿随访期间智力发育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为PEE危险因素。PEE患儿远期多有智力发育落后,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不同抗病毒药物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病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抗病毒治疗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病程的影响。方法 利用病毒唑、阿昔洛韦、丽科伟治疗病毒性脑炎,观察三组病人的症状、体征、脑电图恢复时间及总疗程。结果 三组病人的症状、体征、脑电图恢复时间及总疗程明显不同。结论 丽科伟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脑炎在症状、体征、脑电图恢复时间及总疗程上明显优于阿昔洛韦、病毒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