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钰  罗泽燕  黄琳 《中国热带医学》2014,(6):733-734,737
目的了解惠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监测平台,为取得相关治疗的最大成效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的抗病毒治疗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比较惠州市2006~2012年抗病毒治疗病人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细胞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后,106例患者的CD4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最高378个/uL,平均增加88.74个/uL。同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细胞数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以后,CD4细胞计数在不同治疗时间段均逐渐上升,提示患者抵抗力的增强。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有助于治疗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观察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评价利辛县艾滋病病人二线抗病毒治疗试点效果.方法 依据国家艾滋病二线抗病毒药物治疗试点工作要求筛选治疗失败病人,进行基线检测和服药依从性教育,统一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药物TDF+3TC+LPV/r.结果 二线药物抗病毒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明显的增加,与治疗前基线相比较,3个月及6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线约物抗病毒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大部分病人的病毒载量都得到了抑制(VL<50拷贝/ml),病毒学抑制率分别为82.4%和87.5%.服用二线抗病毒药物1个月内,主要药物毒副作用表现是恶心、腹泻、胃口改变、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都有很大的改善.结论 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发挥了很好的疗效,取得良好病毒学及免疫学的反应,没有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方法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6月我市11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110例患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性别文化水平以及婚姻状况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年龄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患者、 漏服药物与未漏服药物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给予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效控制HIV复制,加快免疫功能重建,延缓病情发展,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贺州市老年HIV/AIDS患者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和依非韦伦三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贺州市人民医院关爱门诊中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的HIV/AIDS患者,收集其治疗1年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病毒治疗开始前、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主要临床指标,CD4+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选100例病例,使用期间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后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共有68例,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治疗后CD4+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病毒载量下降,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P<0.05),转氨酶、血肌酐和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老年人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组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安全性有效性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对艾滋病的疗效,为抗病毒治疗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艾滋病患者80例进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定期随访截止于2015年10月.分析评价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经治疗后,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中末梢神经炎(6.20%)在治疗后3、5、6、8个月出现;肝毒性(11.13%)在治疗后(3.3±2.1)个月发生;骨髓抑制(12.42%)在治疗后(3.4±2.0)个月发生;脂肪萎缩(1.28%)在治疗后12个月发生;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1.28%)在治疗后9个月发生;药疹(5.00%)在治疗后1、2、3个月后发生.治疗后的6个月内CD4+ T淋巴细胞数显著增加,之后逐渐平稳.治疗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HAART治疗存在较多不良反应,应密切检测HAART的患者病毒耐药性,关注耐药基因变异的规律, 制定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参灵扶正胶囊对高效抗转录病毒疗法(Haa RT)后免疫重建不全艾滋病患者的免疫重建效果。方法将60例Haa RT后免疫重建不全的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参灵扶正胶囊+Haa RT(治疗组)和Haa RT(对照组),共治疗12个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和治疗组治疗6个月组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6个月、12个月时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治疗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上升更明显。治疗组治疗6个月有效率为36.67%,对照组为3.33%,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12个月有效率为40.00%,对照组为6.67%,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灵扶正胶囊能增加Haa RT后免疫重建不全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綦家彬 《吉林医学》2012,33(7):1362-1363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患者的高效抗反转录治疗(HAART)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HIV/AIDS患者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并检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病毒载量。结果:HAART开始12个月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长83.13个/μl,病毒载量均低于检测下限。结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实现部分免疫重建,但也存在较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对新发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收治的初次确诊且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220例,经临床诊断,220例中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33例,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3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31例,其余病例中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45例,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30例,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51例,治疗方案为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拉米夫定+依非韦伦(TDF+3TC+EFV),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采集患者抗凝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结果 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AIDS/TB)、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AIDS/HCV)、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AIDS/TM)3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CD3+、CD8+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AIDS/TM组治疗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再次明显升高,其余2组3项指标随后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a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HCV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1种病原体(AIDS/1)组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2种病原体(AIDS/2)组治疗6个月后CD3+及治疗3个月后CD8+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合并3种及以上病原体(AIDS/≥3)组治疗6个月后,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才明显升高;AIDS/2和AIDS/≥3组在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3组患者的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IDS/1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要高于其它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组患者1a的治疗过程中CD4+/CD8+比值都<1.结论 规范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3+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都能恢复到同等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无关,而艾滋病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水平的高低和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及数量会影响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恢复速度和水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3个月是评估治疗效果好坏的关键期,而CD4/CD8不是一个理想的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周迪  马永娟  王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31-134
目的探讨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给予高效联合抗病毒疗法(HAART)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治疗后,150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存在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治疗3、6、9及12个月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以及治疗方案对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无药物漏服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均明显高于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BMI23 kg/m~2及有药物漏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提高艾滋病患者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且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年龄、BMI、治疗时机及服药依从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13.
欧慧  高赛珍  王曼  黄宗杰 《海南医学》2016,(22):3654-3655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92例艾滋病患者,均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时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分析影响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HAART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出现上升者占88.04%;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加量在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BMI≥23及无药物漏服的患者中明显高于年龄≥40岁、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BMI<23及有药物漏服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显著增加艾滋病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其疗效与年龄、治疗时机、BMI及用药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国产去羟肌苷散、司他夫定和奈韦拉平 (三药 )联合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初步疗效和早期不良反应。方法 艾滋病患者 8例 ,给予三药联合治疗 ,随访 9个月。监测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 1、3、6、9个月时的血浆病毒载量及CD4 T淋巴细胞计数 ,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经过治疗患者血浆中HIVRNA含量均明显降低 ,CD4 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早期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结论  8例患者的 9个月随访显示 ,国产三药联合治疗在早期就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机体免疫功能也有改善 ,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方法选取我中心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为艾滋病的18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均给予抗病毒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192.6±117.9)个/μL,治疗1年后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9.8±145.2)个/μL,有较大的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在21-40和≥41岁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有差异性(P0.05),药物是否漏服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存在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后,可以增加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HIV的复制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重建,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国产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初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国产抗病毒药物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艾滋病初治患者20例,给予口服奈韦拉平联合2种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5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52周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和血CD4 T淋巴细胞数等。结果20例患者治疗前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6.50±82.37)个/mm3,治疗52周时血CD4淋巴细胞计数为(314.80±149.73)个/m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20例患者治疗前血浆HIV-RNA病毒载量为(50467.05±46903.89)copies/ml,除1例患者治疗后期病毒载量反弹外,其他19例患者治疗52周时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均<50.00copies/m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抗病毒药物可使艾滋初治患者的血CD4T淋巴细胞数升高,血浆HIV-RNA病毒载量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我市16例艾滋病患者应用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失败后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6个月疗效观察.方法依据<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2版要求筛选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失败治疗的患者,统一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TDF+3TC+LPV/r.结果 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明显的增加,与治疗前基线相比较,6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线药物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病毒载量都得到了抑制(VL<400拷贝/ml).结论 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发挥了很好的疗效,取得良好病毒学及免疫学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中医药方剂(免疫Ⅰ号)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治疗艾滋病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艾滋病感染者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HAART治疗(TDF+3TC+EFV,既替诺福韦300 mg+拉米夫定300 mg+依非韦伦400 mg,每日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免疫Ⅰ号方剂,早晚服用。两组治疗3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测定CD4+计数,以及用药后对不良反应症状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病毒载量。结果 治疗组皮肤瘙痒、失眠、头痛等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D4+绝对计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绝对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病毒载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壮药复方合剂辅助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就诊未抗病毒治疗且合并营养不良的艾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抗病毒治疗(抗病毒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营养素治疗(营养辅助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壮药治疗(壮药辅助组),抗病毒治疗联合营养素及壮药治疗(联合组),干预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免疫细胞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前各组研究对象血清白蛋白(SB)、谷丙转氨酶、肌酐、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抗病毒组高,联合组SB、血红蛋白水平较营养辅助组及壮药辅助组高,壮药辅助组及联合组转氨酶水平较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低,联合组肌酐水平较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259.8±123.81)、(376.3±110.43)、(393.9±136.08)、(487.9±117.64)/μL,CD8~+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715.1±174.73)、(654.7±185.50)、(669.9±207.89)、(689.1±156.03)/μL。治疗后各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4,P0.05),其中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抗病毒组高,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支持及壮药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营养状况及促进免疫重建,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06例,对患者的抗病毒药物服用依从性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持续服用抗病毒药物6个月后的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在106例艾滋病患者中,其药物服用依从性良好的患者100例(94.34%),84例治疗良好,病毒载量低于400copies/m L。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艾滋病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临床阶段、社会支持、知识得分以及CD4+临床计数关系密切(P<0.05)。结论在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提升其服药依从性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服药副作用较为明显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