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治疗带状疱疹、痤疮、湿疹、扁平疣、白癜风等皮肤病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经济实惠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性病的历史悠久,但少有文字记载.直至现在还没找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性病起源及形成体系进行详细论述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皮肤病性病经方治疗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海忠 《四川中医》2009,27(2):106-106
经方组方严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作者谨守病机,临床用经方治疗慢性顽固性皮肤病、性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皮肤病发病率及复发率逐年升高,鉴于民族医药对皮肤病(湿疹、带状疱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等)有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笔者查阅近年来国内外与民族医药防治皮肤病有关的文献、书籍,简述了彝、藏、壮、蒙医药对皮肤病的认识、文献及临床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启发和思考。通过综述得出彝、藏、壮、蒙医药治疗皮肤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一方多效、理论丰富及治疗方法多样化的优势,今后对民族医药在皮肤病领域进行理论挖掘整理、治疗方法及药物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临床中运用广西桂平市源安堂制药厂生产的“源安堂”肤阴洁洗液治疗皮肤病、性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带状疱疹 取肤阴洁原液依需取量,按1:20比例用凉开水稀释混匀。患处常规消毒,候干,再用药棉签蘸原液外涂(如有感染,可在原液15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每日5次~8次,一般情况下,用药后1h疼痛减轻,2d~3d水泡干涸,8d~10d  相似文献   

7.
桂与壮医药     
桂是樟科植物Cinnamomumcasslapresl,以它的树皮和校皮以及嫩枝入药,树皮和校皮名为肉桂,嫩枝名为桂枝。今就桂的早期出产和与壮医药的关系作一探讨。1桂最早产于壮族地区桂适宜生长于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5℃、降雨量1200~2000mm、空气相对湿度为80%的地区。并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和肥沃的壤土[1]。广西壮族地区正符合这些条件。“作于禹益,迷于周泰”的《山海经》就有“招摇山”盛产挂的记载[2]。秦朝的《吕氏春秋》还称赞“和之美者”莫过于“招摇之桂”[3]。不言而喻,桂产于招摇山是秦朝以前人们所公认的。招摇山位于今桂林市与…  相似文献   

8.
赖畴 《新中医》2002,34(1):75-75
最近有幸阅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卢传坚副教授和 国维教授等撰写,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皮肤病性病专著《常见皮肤病性病现代治疗学》,获益非浅。综观全书体例新颖,内容全面,有相当深度和广度,既有开拓性,又有继承性,反映了皮肤病性病学科领域的纵向时代脉络和横向学术层面。基本覆盖了学科范围内的古今中外理论成就、技术方法、中西药物,100多万字,洋洋大观,积聚了作者的学术心血。本书全面地搜集了近20年来的现代资料,又精选了古代文献精华,古今中外内容普遍涉猎,加上精心编排,容易查阅检索,适应读者面广,全书分上(总论…  相似文献   

9.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蒙麻线 ,点燃后直接灼灸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笔者根据经络学说的皮部理论 ,结合直接点灸皮肤的这一外治特点 ,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病中 ,均收到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神经性皮炎张某某 ,女 ,6 2岁 ,退休工人 ,于 1998年 5月 18日初诊。主诉 :颈项后皮肤增厚瘙痒 3年余 ,入夜更甚 ,症见 :颈后局部皮损两块约 5× 7cm ,呈苔癣样变 ,色暗 ,有鳞屑 ,舌质淡、苔薄少 ,脉细。症属年老体虚 ,阴血耗伤 ,血虚生风 ,使营卫失和 ,肌肤失养而成 ,治以养血行血 ,熄风止痒。用 2号壮医药线取患处葵花…  相似文献   

10.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用。原治肝胆实火上扰下注之头痛、胁痛、耳肿、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皮肤病及性病,以异病同治之法,辨证加减用药,获得满意疗效。兹举验案如下:1 湿疮  谢某,女,39岁,于1997年8月10日初诊。患者1周前双下肢起疹,痒甚,搔抓后连接成片,流有滋水,曾在外院以“湿疹”治疗,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药水,病情无好转,皮疹渐及全身,瘙痒难耐,心烦,口苦,咽干。查体见:四肢、躯干…  相似文献   

11.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在风毒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医常用的外治法。介绍该疗法的特色、优势、技术操作规范、作用机制及其在风毒病(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光敏性皮肤病属于物理性皮肤病的一种,由日光照射引起,临床上以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疱或多形性皮损,自觉灼热瘙痒,且伴明显季节性为特征。中医学认为其病因病机责之于光毒侵袭,内有蕴热,禀赋不耐,治疗上常运用分型论治、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中医外治及非药物疗法等,疗效较好。但本病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应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探讨壮医防治慢性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三大中文数据库为文献资料来源,采用数据软件Endnote X9和Excel结合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 5.6.R4对1993年1月至2020年6月壮医防治慢性病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壮医治疗肝炎的理论及方法。方法:以实地调研为主,文献研究为辅,全面地收集广西南宁市区和武鸣县壮医治疗肝炎的基础理论、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结果:阐述了壮医对肝炎的认识,治疗上以解毒药为主,方子多为单味药,其中,田基黄、山栀子等是治疗肝炎最常使用的药物。结论:壮医药在治疗肝炎方面有潜在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壮医皮肤针治疗丹毒局部皮肤硬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壮医皮肤针治疗丹毒局部皮肤硬肿的疗效。方法将150例丹毒局部皮肤硬肿患者分为两组,针刺组110例,用壮医皮肤针、金黄散配合治疗:对照组40例,用金黄散治疗,观察两组有效率。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壮医皮肤针配合金黄散治疗丹毒局部皮肤硬肿能提高其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祛风除湿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当明辨疾病病因、邪居部位与邪气状态之不同,并且强调要善于先分消孤湿,要因其疾病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挖掘壮医谷道病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收集壮医治疗谷道病方207首,建立壮医谷道病药物和方剂数据库,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壮医谷道病方剂用药和配伍规律。结果:在所使用的437种壮药中,排名前15位的高频药物有鸢尾、橘红珠、葫芦茶等壮药,使用总频次为1 452次。在关联规则集中,符合最小支持度0.2和最小置信度0.6的由2味药、3味药及4味药组成的关联规则分别有12条、9条和6条。结论:运用关联规则方法能较好地发现壮医临床治疗谷道病的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为临床合理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壮医腰环穴,是以壮医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三道两路理论为指导,形成以环为穴的壮医特色取穴原则.腰部位于人体人部,是人体的重要连接部位,腰环穴是三道两路在腰部的反映点,通过刺激三道两路腰环穴,疏通三道、通畅两路、调节气血,维持三气同步运行.腰环穴具有通路、散结、止痛、补虚的功效,适应病证范围广泛,可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壮药土龙祛疣洗剂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方法:选择患有面部扁平疣的患者60例,观察组30例采用壮药土龙祛疣洗剂熏洗患处配合搓揉手法;对照组30例用0.1%阿达帕林凝胶外涂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895,P=0.032,P<0.05)。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壮药土龙祛疣洗剂治疗面部扁平疣疗效肯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壮药在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在治疗风湿类疾病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章从壮药的有效成分、提取物及复方制剂治疗风湿类疾病的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壮药的基础理论研究、壮药的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