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探究当归剂量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伤寒杂病论》含当归方剂17首,其中10首可进行剂量换算.六经分布显示,其中阳经方为2首...  相似文献   

2.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4.
刘渊彬  关彤 《河北中医》2014,(12):1872-1874
《伤寒杂病论》成书约在公元三世纪初,作者是被后世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全书共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后者即今之《金匮要略》。原书首制方剂205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当中许多方剂被后世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但其中也不乏救治急症的思路与方法。我们摘选其中常用10法,拟为经方治疗急症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梓博  赵兵德  李永津 《新中医》2023,55(7):207-210
中医对痹证理论的详细阐述首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痹证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其医学经验和医学实践,富有创新性地发展了痹证理论。从《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痹证病因病机、辨证分类、治疗体系等的论述展开探讨,认为两部经典均将痹证归因于正气不足与外感风寒湿邪。《伤寒杂病论》对痹证创新性的辨证分类,为其诸多经方的创制提供了基础,并使其与《黄帝内经》的朴素分类与针药治疗相区别又各具特色。此外,《难经》也发挥了介导痹证理论自《黄帝内经》向《伤寒杂病论》发展的桥梁作用。以上均对后世医家理解和治疗痹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蜂蜜者在《伤寒杂病论》中共计29首方剂,仲景用之和中补虚,补益脾胃;和中缓急,缓和药性;解毒疗疮;滋阴润肺;润肠通便.  相似文献   

7.
仲景著作原本有二,一为仲景自序中所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二是曾在隋唐时期流传而于唐以后不复再现的《张仲景方论》。后来得以传世的是王叔和整理撰次的《伤寒杂病论》。这部书在晋、南北朝、隋、唐至宋的浸长时期内,基本上是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并无外感与杂病的明显界定,也无王叔和把《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伤》和《金匮要略》的记载,更未见单独形式的《金匮要略》的分化流行。《伤寒杂病论》删分为二的现象并非叔和所为  相似文献   

8.
樊俐慧  张伟  孙静  朱向东 《中成药》2021,(4):1015-1017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黄芩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芩的条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黄芩剂量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含黄芩的方剂23首,占《伤寒杂病论》全部方剂的8.91%。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黄芩单次用量与药味数、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密切相关(P<0.05)。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黄芩是否为主药与黄芩单次用量、黄芩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均无相关性(P>0.05)。黄芩与黄连、芍药配伍时作为主药时,单次用量明显高于将其作为非主药。结论《伤寒杂病论》中黄芩剂量规律及配伍应用灵活多变,临床用药时应辨证组方,审证加减。  相似文献   

9.
涪陵古本是 2 0世纪 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 ,1 934年曾石印公世 ,但流传不广 ,见之者较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又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于仲景书增加证论百余条 ,补充方剂百余首 ,皆为临证必须。涪陵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和学习运用《千金方》的医疗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颖琪  吕章明 《光明中医》2023,(9):1660-1662
从本草分类学角度研究《伤寒杂病论》经方中种子类药的应用规律。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种子类药进行文献梳理与理论探究,发现其在经方中以通、降作用为主,且常作为佐使之类,具体药味之间又有不同的主治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伤寒杂病论》中的种子类药在《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三仁汤等后世方剂中的发展。此研究可为临床运用种子类药创制新方以防治疾病提供参考,并可作为《伤寒杂病论》类药研究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1.
对《辅行诀》30味加减药的药证进行归纳和比较后发现,其中28味药的药证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相符;地榆在《伤寒杂病论》中未见,其药证与《神农本草经》同;而山萸肉的药证在《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中均未见论及。因此,从药证的角度看,《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间的有着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我国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虽对其真伪难辨,褒贬不一,然有不少医家持肯定观点。通过对书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解,探析认识书中“温病篇”中发病相关内容,加深对该篇的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龙骨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系统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龙骨的条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含有龙骨的方剂共7首。对其中的4首汤药方剂进行二元相关性分析显示,龙骨单次用量与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龙骨是否为主药与龙骨单次用量、龙骨的剂量、药味数量、用水量、剩余水量、每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首含有龙骨的方剂中,龙骨单次用量平均为4.43 g,即龙骨的实际服用剂量为7.77~17.73 g(约等于8~18 g)。结论:从量效关系可以发现龙骨的使用不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其用量和功效极为稳定,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桂枝汤等10个代表方均为一方多治的典型应用。论中所述诸证病因不同、症状不同,其病机则一。这为后世立法处方开了先河。后学者应以仲景之法为我法,见病知源,活学活用,使其立法,辨证、处方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合理使用中药及处方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份门诊中草药、中成药电子处方共96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包括不合理处方数39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4.15%,其中中成药占2.41%,中草药占1.74%。主要表现为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有特殊要求未标识或注明、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等方面。结论:加强医师中医中药知识的培训,以规范开中药处方,提升药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经典名方是中医方剂的杰出代表,临床治病的有效工具,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名方的研发引起中医药整个产业链群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系列指导性建议和针对性文献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该文基于CNKI数据库,对经典名方研发建议或启示的文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各家之说、汲取各家之议,博采众长,构建经典名方研发轮廓,得出文献研究是前提、优质药材/饮片是基础、物质基准是核心、高品质是保障和优惠政策是动力的启示,并展开相关探讨,为促进经典名方研发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酒泉市中医院根据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应用附子、半夏配伍的294首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回访,发现配伍处方及患者的一些共同特点,从而为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个暑伏期门诊中药饮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中药饮片的合理使用、科学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HIS系统中调取2010年7月23日~8月7日、2011年7月23日~8月7日、2012年7月22日~8月6日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061张,将处方数据利用EXCEL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中药饮片处方张数和用量,曲线上升;销售金额逐期增加;使用频率相对稳定。结论:我院中药饮片临床应用基本合理,在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道路上,还须进一步加强用药合理性的监测,不断提升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医院儿科门诊中成药处方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方法:从美康系统抽取某医院2016年儿科门诊中成药处方,每月抽取100张,共抽取1200张进行回顾性点评与分析.结果:该医院儿科门诊疾病多涉及中医肺脏(西医呼吸系统),不合理处方118张,占抽取处方总数的9.83%.结论:该医院儿科中成药处方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需加强对《处方管理办法》和中医中药知识的学习,诊疗过程中要注意辨证论治,病、证、药相结合,加强临床中成药合理用药意识,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功能疗效中药复方的吸水性,检验煎药加水量参考公式的准确性,探究中药自动煎药机最合适的加水量。方法:对3类不同功效处方煎药加水量与煎取量进行详细记录,分析研究其吸水性。结果:加水量最合适的处方为解表剂2张处方(3~7付),古代煎处方的10%,补益剂为4张占20%,一般药剂为11张占55%。结论:不同功能疗效中药复方的吸水系数差别较大,应灵活运用加水公式,确保最合适的加水量,保证煎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