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急性大脑镰和 2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急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征为大脑镰旁带状高密度影像 ,与大脑镰紧密相连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 ,不超越大脑镰游离缘 ,纵裂、脑沟密度正常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征为与小脑幕相对应的或扇形高密度影像 ,血肿可向大脑镰后旁伸延 ,边缘光滑。结论 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影像颇具特征性 ,有助于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钙化、脑膜瘤等。  相似文献   

2.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脑膜瘤患者的CT征象,总结其CT表现,以提高脑膜瘤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CT表现,对其CT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肿瘤位于矢状窦10例,大脑镰8例,鞍结节5例,筛窦4例,海绵窦2例,桥小脑角2例,小脑幕1例;圆形或类圆形21例,不规则形8例,哑铃型3例;CT平扫结果显示,高密度25例,等密度5例,混合密度2例;块状钙化6例,点状钙化8例;21例有瘤周水肿;10例瘤组织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22例与周围脑组织界限清楚;27例患者行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瘤体呈明显均匀强化;术前CT诊断为脑膜瘤29例(90.63%),误诊3例(9.37%)。结论脑膜瘤的CT表现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点,且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术前诊断脑膜瘤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片状高密度影4例,冠状位呈条带状或梭形高密度影;V形高密度影2例;Y形高密度影4例;1例片状高密度影与Y形高密度影同时并存。结论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颇具特征性,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钙化、小脑幕广基脑膜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例(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单侧呈大片状高密度影4例、 双侧呈"U"形高密度影1例、累及大脑镰后部呈"Y"形高密度影3例.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9.
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见增 《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32-34,60
目的 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55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5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病例中,大脑镰旁16例,小脑幕区39例.(2)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呈局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完全钙化型脑膜瘤的CT与MRI特征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完全钙化型脑膜瘤患者资料8例,男3例,女5例,年龄51~78岁(平均56岁)。行CT检查者8例,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者7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同时行MRI与CT检查者7例。结果 8例均完全钙化,均匀性全瘤钙化者5例,厚环状钙化者1例,多发散在点条状钙化者2例。全部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纤维型5例,砂粒型3例。CT平扫肿瘤呈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团块状钙化,骨窗上密度不均,增强扫描高密度区无强化。2例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MRIT1WI呈明显低信号、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低信号区亦有强化,可见"脑膜尾征"者4例。结论 CT与MRI结合能更全面观察(显示)完全钙化型脑膜瘤的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钙化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钙化性脑膜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6例钙化性脑膜瘤CT表现为高密度的团块状钙化,骨窗上密度不均,无强化,19例周围见低密度的水肿区,17例未见明显的水肿区,5例脑膜瘤与颅骨内板间可见线状低密度影;而MRI表现T1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和略低信号,T2WI 脑膜瘤信号主要为等信号、略高信号、略低信号,16例边缘区可见厚环状或小斑片状的低信号影,增强扫描T1WI肿瘤可见明显强化,9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CT与MRI相结合能更全面观察钙化性脑膜瘤的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表现。结果CT表现为局限性或贯通全长的细条状或宽带状高密度影,16例表现细长柳叶状高密度影,7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内缘紧贴硬脑膜侧呈平直状,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结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征象颇具特征,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钙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方法 对21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脑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急性期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外伤性小脑幕积血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3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其特征性CT表现为小脑幕下的带状高密度内缘呈毛刷状或梳齿状;硬膜下血肿6例,可见沿幕缘单侧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直线形、长三角形或半月形带状高密度影;复合积血2例,其积血的区域高密度带多较单纯者为宽,适当降低窗宽和提高窗位隐约可见其密度差,呈分层现象。结论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CT表现极易混淆,通过增加薄层、侧位或俯卧位扫描并使用窗口技术等方法可进一步鉴别。  相似文献   

15.
李瑞雄 《华夏医学》2008,21(1):93-94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18例中14例为单侧,4例为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的带状高密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新月形2例,伞形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2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膜瘤CT及MRI表现,总结对脑膜瘤征象的认识,以提高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47例,对其影像学特点与发生部位、病理类型等进行总结。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1例,额颞交界处7例,顶部3例,颞部3例,右桥小脑角3例,右额骨内1例,大脑镰旁5例,鞍旁4例;WHOⅠ级30例,WHOⅡ级16例,WHOⅢ级1例;脑膜瘤大部分密度均匀,在CT上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的明显强化;17例瘤周脑实质出现明显水肿;4例瘤内见较多的钙化;34例可见脑膜尾征;23例见"瘤脑面重度强化带"。结论脑膜瘤在CT、MRI检查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基本上可明确诊断;非典型影像学表现则需与脑部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8.
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及解剖学基础(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大脑镰、纵裂池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纵裂池出血的CT特征。方法按国外学者[1]提法,将大脑镰和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回顾分析34例纵裂池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CT特征为:纵裂池呈稍增宽线状高密度影,宽度>1mm,CT值约50~80Hu,边缘稍模糊,可呈锯齿状或羽毛样改变。前纵裂池线状高密度影长度超过前纵裂的1/2;大脑镰中份、侧脑室顶部及以上层面见到前后贯通、边缘稍模糊线状高密度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且向下可见到与增厚、密度增高的小脑幕切迹缘相延续,类似强化的“Y”或“V”字形小脑幕。结论纵裂池出血具有相应的特征性,有助于同正常大脑镰、大脑镰钙化及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脑病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1例血吸虫脑病有CT表现,进一步提高脑部疾病的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7年来该院CT检查且经脑脊液穿刺证实的血吸虫脑病患者11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治疗后随访复查头颅CT.结果11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高密度局限性病灶,形态为卵圆形结节状,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1例为团块状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显著强化,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4例为两侧大脑半球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无强化.3例为片状低密度影,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血吸虫脑病依据CT表现可分为3型.脑炎型:两侧脑髓质内广泛低密度影;颅内占位型:颅内结节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周围见低密度水肿区;梗塞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片状低密度区,呈楔形或不规则形.  相似文献   

20.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