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云南不同地理株微小按蚊染色体核型及对间日疟原虫敏感性作了比较研究。经对性染色体相对长度和着丝点,G带染色体比较结果,发现Y染色体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着丝点,对间日疟原虫敏感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实验室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品系,以观察该蚊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采用常规人工方法饲养微小按蚊和直接叮咬吸血法进行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观察.实验表明微小按蚊在室温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每日光照12 h的实验室条件下,其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分别为83.1%、78.2%、92.6%,并观察10批次微小按蚊,他们间的孵化率、化蛹率及羽化率无统计学差异;人工感染6例间日疟患者中,3例感染者微小按蚊蚊胃卵囊阳性,它们的卵囊感染率分别为61.6%、87.5%和100.0%.结果表明云南微小按蚊饲养条件在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下生长发育较好,同时,该蚊对间日疟原虫仍然敏感.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 (AnophelesminimusTheobald 1 90 1 )是我国北纬 2 5°以南山区和丘陵地区以及东南亚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它归属于按蚊属 (GenusAnopheles)塞蚊亚属 (SubgenusCel lia)迈蚊系 (Myzomyiaseries)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约氏疟原虫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和易感的斯氏按蚊基因组RAPD谱带并测序,探讨媒介按蚊基因型与疟原虫基因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已筛选的一条随机引物,随机扩增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成蚊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对相同迁移率的DNA条带克隆、测序,并采用相关在线程序及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RAPD谱带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但有4对相同迁移率的条带。序列分析显示4对DNA条带在序列长度和组成上呈现多态性,序列的GC含量和简单重复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介于48%~52%之间。结论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之间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产生对约氏疟原虫的易感性不同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按蚊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微小按蚊Anophelesminimus是云南省勐腊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该地区长期大量使用,研究微小按蚊与kdr抗性密切相关的para型钠通道基因对该地区选择合理的媒介控制方案预防和阻断疟疾的流行提供理依据。本文分别于2010和2011年9~10月在云南省勐腊县龙塘村和东方红村现场采集微小按蚊后,用分子学方法进行分型,根据GenBank发布的微小按蚊para钠通道IIS6段基因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现场采集的微小按蚊的该段基因,并测序对比。通过对415个个体的检测发现,1014位点编码的TTA氨基酸密码子没有突变,说明截止目前云南勐腊地区微小按蚊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的kdr分子机制尚未出现,其击倒抗性较低,对DDT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仍然保持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南不同地理来源微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现象。方法在云南省东、西、南、北及中部各选择1~2个自然村,用紫外诱蚊灯于每晚17时至次日7时诱蚊,收集雌成蚊以氯仿麻醉,经形态学鉴别为微小按蚊的样本取单蚊蚊腿,再经复合PCR方法鉴别微小按蚊A或C。采用微卫星锚定PCR技术(SSR-PCR)扩增微小按蚊单蚊基因组DNA,用BIOSIS,RAPDFST,RAPDDIST及PHILIP等软件统计分析基因位点多态性、固定指数FST及θ、种群间的迁移率(Nm)以及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结果以多态位点比例衡量各种群的遗传多态性,云南不同地区微小按蚊均共享较高多态性,其中元江(C)的变异程度较低,为43.3%,潞西(A)的变异程度较高,为78.6%。FST和θ结果提示,微小按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微小按蚊A与C分别或两者合并分析,Nm均大于1。系统树主要分为两支,元阳(C)、大关(C)和勐腊(C)聚为一支;另一支分为元江(C)与潞西(A),新平(A)和临沧(C),以及勐腊(A)共3层。结论各群体间遗传距离部分与亲缘种分类有关,未发现与地理距离相关。 相似文献
7.
用中老龄(羽化后8.75—14.75和24.75日龄)大劣按蚊(海南株)与其4.75日龄蚊(对照)同时在感染B株猴疟的同一供血猴上血餐,饱血蚊饲养至第6—8d解剖检查蚊胃、第12d检查涎腺。结果表明中老龄蚊胃感染率(85—100%)与对照(77—100%)无显著性差异,涎腺感染率中龄蚊(83—100%)与对照(75—100%)无显著性差异,胃与涎腺感染率比值中龄蚊(0.92—1.0)与对照(0.93—1.0)均很高,中老龄蚊的卵囊均数(7.3—115.0)为对照(5.4—83)的1.O3—1.58倍。结果提示B株猴疟配子体对中老龄大劣按蚊的感染性未下降。感染后的半数存活时间(LT50),中龄蚊(11—15)比对照(13—18)少2—3d。 相似文献
8.
感染疟原虫斯氏按蚊血淋巴元素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初羽化及吸正常鼠血或感染约氏症原虫(Phsmodiumyoeliiyoelii)鼠血后5、7、9d的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收集血淋巴,用ICAP-90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20种元素含量变化作比较分析。初羽化蚊与吸血(正常鼠血和感染疟原虫的鼠血)后5d的蚊相比,均有7种元素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1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感染与未感染疟原虫的蚊血淋巴元素含量,显示吸血后5d有12种元素P<0.01.3种元素P<0.05;吸血后7d,7种元素P<0.01,1种元素P<0.05;吸血后9d,6种元素P<0.01,2种元素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蚊虫血淋巴元素含量与其营养代谢及发育有密切关系。提示疟原虫的寄生可影响蚊媒血淋巴元素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环境变化与微小按蚊入侵房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入侵人房和不同生境微小按蚊群落学特征,本研究采用CDC诱蚊灯人房通宵捕蚊。结果显示东方红村/龙塘村2002~2003年间入侵人房的微小按蚊前者多于后者,其高峰相对密度为41.53、39.6/5.88、24.16捕获率为95.0、92.5/85.0、97.5,优势度为61.69、61.73/33.23、45.39。研究中还发现观察区内同时存在A、C两型,入侵人房以C型占大多数,逐月入侵人房以C型占绝对优势。本研究表明东方红村由于开发造成孳生地数量改变,导致微小按蚊种群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云南多斑按蚊种团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与疟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云南多斑按蚊种团共有伪威氏按蚊An.pseudowilmori,多斑按蚊An.maculatus,威氏按蚊An.wilmori,达罗毗按蚊An.dravidicus,塞沃按蚊An.sawadwongporni等五种,除后两种外均属全省性分布,其种群数量在山区占按蚊总数的4268%。伪威氏按蚊和多斑按蚊的人血指数分别为4288%和3571%,其密度的季节消长与疟疾流行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斯氏按蚊产卵与头、唾液腺和卵巢组织中出丝诱导活性动态的相互关系,应用雄配子体体外出丝检测雌性斯氏按蚊产卵前后头、唾液腺及卵巢抽提物对伯氏疟原虫雄配子体出丝诱导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产卵前后各时相点之间-头部抽提物的出丝诱导活性未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吸血后1h内按蚊唾液腺抽提物的出丝诱导活性显著下降,产卵翌日恢复到吸血前水平;卵巢匀浆上清的诱导活性亦在吸血后下降,吸血后第2日显著升高,产卵翌日回落。斯氏按蚊唾液腺和卵巢的出丝诱导活性在产卵后相互消长,这些变化可能与蚊卵的发育、成熟及产出相关。 相似文献
12.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大劣按蚊是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传疟媒介。对大劣按蚊抗疟原虫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先前已成功分离了大劣按蚊血淋巴中约氏疟原虫感染相关蛋白(PIRP1),并对该蛋白进行了质谱检测。本研究在已获得PIRP1质谱检测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克隆了该相关蛋白的部分cDNA序列(GenBank序列号为EF409973)。为下一步对该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微小按蚊复合体Rdna-ITS2序列差异及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对我国微小按蚊广西、云南、海南 6个地理株和越南Caonguen株rDNA ITS2PCR扩增片段和序列差异作分析 ,获得基因片段总长为 5 6 1bp~ 5 6 3bp ,发现地理株间ITS2序列差异程度不同 ,分析表明元江株为微小按蚊C型 ;其余 6个地理株为A型。应用限制性内切酶Sau96Ⅰ对微小按蚊复合体rDNA ITS2PCR扩增片段作酶切分型 ,结果同样显示两型差异 ,从而简化微小按蚊复合体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的6只恒河猴,初发期虫血症自然消长曲线2只猴为双峰形、4只猴为多峰形。虫血症显著期(原虫密度≥2‰)最短者为13d,最长者为37d。在虫血症显著期供113批(1批/日)蚊(大劣按蚊或斯氏按蚊)血餐,获得感染好的蚊虫(卵囊均数=5-327.7,胃感染率=65-100%)58批、平均为9.7批。感染好的蚊批分布:双峰形的初峰期为14.29%(2/14),次峰期为85.71%(12/14);多峰形的初峰、次1和次2峰期分别为22.73%(10/44)、45.5%(20/44)和31.82%(14/44)。结果提示对蚊感染性较强的血餐时间主要分布在次1和次2峰期。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嗜人按蚊卵型多态性和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辽宁省不同卵型嗜人按蚊的遗传关系及卵型变异。方法 :以甲板宽 10~ 2 5 μm为窄卵型、2 6~ 6 5 μm为中间型、无甲板或甲板不完整者为无甲板型 ,比较不同卵型的形态特征。以人工诱导法杂交 ,判定不同卵型嗜人按蚊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观察不同月份和不同世代嗜人按蚊的卵型变化 ;以辽宁株F1 2 和对照组四川株吸饱血蚊 ,分别置于实验室 2 0℃、 2 5℃和 30℃条件下产卵 ,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嗜人按蚊卵型变化规律 ;结果 :辽宁省嗜人按蚊平均卵长 6 15 7μm (5 5 0~ 6 70 ) ,卵宽 2 18 4 μm (190~ 2 4 0 ) ,甲板宽35 4 μm (10~ 6 5 ) ,约为卵宽的 16 2 % ,部分卵无甲板、甲板不完整或形态各异的卵型。 8月份捕自牛栏吸血蚊产中间型卵占 6 5 6 %、窄卵型 31 3%、无甲板型 3 1% ,9月份分别为 75 5 %、 12 0 %、 12 5 %。不同卵型种群间杂交实验结果显示不存在生殖隔离。F1 2 在 30℃条件下窄卵型占 82 7% ,中间型和无甲板型仅为13 3%和 4 1% ,然而在 2 0℃条件下 ,窄卵型降至 2 8 6 % ,中间型和无甲板型分别上升至 4 9 0 %和 2 2 4 % ,对照组四川株观察结果与辽宁株相类似。由此说明 ,实验室种群随着温度的升高 ,窄卵型的比例增多 ,中间型卵和无甲板型卵则减少。结论 :辽宁省嗜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八代按蚊及其近缘种rDNA-ITS2序列差异和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采用自四川、辽宁、山东及韩国的八代按蚊和四川的筠连按蚊,进行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序列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四川、辽宁及对照韩国八代按蚊群体间的ITS2序列同源性达96.7%~99.6%;筠连按蚊与各地(除山东外)八代按蚊间序列同源性达96.2%~99.8%,与四川同域的八代按蚊除一个碱基缺失外,rDNA-ITS2序列完全相同,显然属于种内变异水平,筠连按蚊可能是八代按蚊的同物异名:而山东八代按蚊与各地八代按蚊相比则同源性仅70.4%~71.1%,差异明显增大,提示山东的“八代按蚊”为一存疑蚊种,其分类地位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7.
食蟹猴疟原虫B株配子体对大劣按纹感染性的活力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食蟹猴疟原虫B株早期环状体接种1只恒河猴,接种后第2-12天(血内仅存在1群原虫)测试了由第1-4代裂殖子形成的4代配子体(G)对大劣按蚊(海南株)感染性的活力周期。结果表明第1-4代裂殖子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G,由裂殖子发育到G功能成熟(可使蚊感染)各代有差异,第2代G至少需55±1h,第3代G则需65±1h;发育至72±4h时活力最旺,G寿命长者可达100h;生活期(对蚊有感染力的时间)第1、2代G约为12-42h,第3代G约为10-19h。G密度与蚊胃卵囊均数不成正比,第1、2代G对蚊的感染性比第3、4代强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进展型脑梗死是指在发病6h后至1周内,由于脑缺血的进展或组织坏死的加重而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类脑梗死。其发生率为26%~43%,致残率和致死率较一般脑梗死高,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病情尽快的评估和诊断尤为重要,本文对48例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脂蛋白(a)[Lp(a)]水平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两者的检测对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