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用前脑缺血法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①取192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24月龄),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缺血20,30,40min组各60只,根据取材时间后3组又随机分为术后1,3,5d组3个时相点,每时相点20只。②对照组不干预;假手术组麻醉后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其他3组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致大鼠前脑急性缺血(夹闭时间分别为20,30和40min),建立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③观察术后大鼠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计算死亡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在术后1,3,5d时相点,将各组未死亡的大鼠全麻后采集颈动脉血,检测血气、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采血后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1d时间点检测。结果:14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死亡率:缺血40min组高于缺血20,30min组(45%,15%,23%,P〈0.05)。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缺血20min组低于缺血30,40min组(15%,23%.45%,P〈0.05);在缺血30,40min组,术后1d高于术后5d(56%比20%;64%比17%;P〈0.05)。③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肺、肝、肾、心脏功能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表现为动脉氧分压下降,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总胆红素、肌酐升高;在缺血30和20min组内,术后1,5d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前脑缺血30min再灌注1d老龄大鼠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见于临床资料分析,有关急性脑血管病后的周围器官功能障碍的实验甚为匮乏。目的:采用两种剂量的胶原酶加上适量肝素复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摸索最佳实验条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皮肤科、神经内科、心外科和济南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9/1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96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出血1组42只,出血2组42只,出血1组,出血2组又分为4,8,12,24,36,48,72h的7个亚组,每个砸组6只。干预:出血1组脑内缓慢注入Ⅶ型胶原酶0.4U和3.2IU的肝素钠混合液2μL,出血2组脑内注入Ⅶ型胶原酶0.8U和3.2IU的肝素钠混合液2μL,假手术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各时相点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肢体活动,体温、呼吸、心率改变: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心肌酶学(肌酸激酶,乳酸脱氧酶)。采用改良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光镜下观察脑、肺脏、肝脏、小肠、肾脏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②各组动物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学、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⑧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结果:9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出血1组、2组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5)。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39.56&;#177;0.59)℃,(37.98&;#177;0.521℃;(124.23&;#177;4.12)次/min,(92.56&;#177;2.951次/min:(325.96&;#177;84.531次/min,(258.16&;#177;75.42)次/min,(P〈0.05)],尤其以外周血白细胞含量差异明显[(19.46&;#177;0.91)&;#215;10^9/L.(10.83&;#177;0.87)&;#215;10^9/L,(P〈0.01)]。②各组动物的静脉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尿素氮含量、肌酐含量、肌酸激酶活性、乳酸脱氢酶活性、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出血1组、2组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3504&;#177;7.54)μkat/L,(24.25&;#177;5.42)μkat/L;(51.61&;#177;10.47)μkat/L,(33.77&;#177;7.44)μkat/L;(21.12&;#177;2.93)mmol/L,(9.78&;#177;1.45)mmol/L:(68.57&;#177;5.24)μmol/L,(40.54&;#177;3.95)μmol/L:(706.44&;#177;44.92)μkat/L,(189.23&;#177;25.08)μkat/L;(357.96&;#177;40.95)μkat/L,(149.60&;#177;19.10)(P〈0.05)],尤其以血浆内毒素含量差异明显[(1.025&;#177;0.250)EU/mL,(0.595&;#177;0.150)EU/mL,(P〈0.01)1。⑧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大鼠脑出血各时相点动物的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出血1组在24-36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h基本恢复正常,出血2组较出血1组炎性损害更加明显持久,在24~48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h仍可见炎性损害。结论:显示0.8U胶原酶模型是较成功的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该模型符合临床常见诱发因素,各器官功能的各项指标变化能动态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见于临床资料分析,有关急性脑血管病后的周围器官功能障碍的实验甚为匮乏.目的:采用两种剂量的胶原酶加上适量肝素复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摸索最佳实验条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皮肤科、神经内科、心外科和济南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9/1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96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出血1组42只,出血2组42只,出血1组,出血2组又分为4,8,12,24,36,48,72 h的7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干预:出血1组脑内缓慢注入Ⅶ型胶原酶0.4 U和3.2IU的肝素钠混合液2 μL,出血2组脑内注入Ⅶ型胶原酶0.8 U和3.2 IU的肝素钠混合液2 μL,假手术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各时相点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肢体活动,体温、呼吸、心率改变;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心肌酶学(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采用改良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光镜下观察脑、肺脏、肝脏、小肠、肾脏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②各组动物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学、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③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结果:9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出血1组、2组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5).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39.56±0.59)℃,(37.98±0.52)℃;(124.23±4.12)次/min,(92.56±2.95)次/min;(325.96±84.53)次/min,(258.16±75.42)次/min,(P<0.05)],尤其以外周血白细胞含量差异明显[(19.46±0.91) ×109/L,(10.83±0.87)×109/L,(P<0.01)].②各组动物的静脉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尿素氮含量、肌酐含量、肌酸激酶活性、乳酸脱氢酶活性、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出血1组、2组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35.04±7.54)μkat/L,(24.25±5.42)μkat/L;(51.61±10.47)μkat/L,(33.77±7.44)μkat/L;(21.12±2.93)mmol/L,(9.78±1.45)mmol/L;(68.57±5.24)μmol/L,(40.54±3.95)μmol/L;(706.44±44.92)μkat/L,(189.23±25.08)μkat/L;(357.96±40.95)μkat/L,(149.60±19.10)(P<0.05)],尤其以血浆内毒素含量差异明显[(1.025±0.250)Eu/mL,(0.595±0.150)Eu/mL,(P<0.01)].③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大鼠脑出血各时相点动物的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出血1组在24~36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 h基本恢复正常,出血2组较出血1组炎性损害更加明显持久,在24~48 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 h仍可见炎性损害.结论:显示0.8 U胶原酶模型是较成功的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该模型符合临床常见诱发因素,各器官功能的各项指标变化能动态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取46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中,鼠龄24个月,随机抽出6只作为对照组,不干预,其余40只实施双侧颈动脉夹闭30min再灌注,建立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在术后1,3,5d时相点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实验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变化,以及胸腺、脾脏中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变化。 结果:①40只实施双侧颈动脉夹闭的老龄大鼠,术后1d死亡6只,在34只存活大鼠中,根据血气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19只(MODSE组),未发生者15只(无MODSE组)。②外周血和脾脏、胸腺内免疫细胞的变化:术后1d,无MODSE组和MODSE组大鼠的免疫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MODSE组大鼠T,B,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在外周血较对照组低3~5倍,脾脏内低两三倍。③脾脏、胸腺内凋亡细胞变化:术后1d,无MODSE组和MODSE组老龄大鼠免疫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MODSE组高于无MODSE组(P〈0.01)。 结论: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细胞的凋亡增加,外周和中枢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变化更明显。这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intheelderly,MODSE)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取46只健康老龄Wistar大鼠中,鼠龄24个月,随机抽出6只作为对照组,不干预,其余40只实施双侧颈动脉夹闭30min再灌注,建立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在术后1,3,5d时相点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实验大鼠胸腺、脾脏、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变化,以及胸腺、脾脏中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变化。结果:①40只实施双侧颈动脉夹闭的老龄大鼠,术后1d死亡6只,在34只存活大鼠中,根据血气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19只(MODSE组),未发生者15只(无MODSE组)。②外周血和脾脏、胸腺内免疫细胞的变化:术后1d,无MODSE组和MODSE组大鼠的免疫细胞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MODSE组大鼠T,B,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在外周血较对照组低3~5倍,脾脏内低两三倍。③脾脏、胸腺内凋亡细胞变化:术后1d,无MODSE组和MODSE组老龄大鼠免疫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MODSE组高于无MODSE组(P<0.01)。结论:老龄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细胞的凋亡增加,外周和中枢免疫器官内免疫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下降,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变化更明显。这提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与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背景: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见于临床资料分析,有关急性脑血管病后的周围器官功能障碍的实验甚为匮乏。目的:采用两种剂量的胶原酶加上适量肝素复制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动物模型,摸索最佳实验条件。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皮肤科、神经内科、心外科和济南铁路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9/1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96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出血1组42只,出血2组42只,出血1组,出血2组又分为4,8,12,24,36,48,72h的7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干预:出血1组脑内缓慢注入Ⅶ型胶原酶0.4U和3.2IU的肝素钠混合液2μL,出血2组脑内注入Ⅶ型胶原酶0.8U和3.2IU的肝素钠混合液2μL,假手术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各时相点动物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精神状态、肢体活动,体温、呼吸、心率改变;检测血常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心肌酶学(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采用改良基质显色法鲎试验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光镜下观察脑、肺脏、肝脏、小肠、肾脏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②各组动物的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学、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③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结果:9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出血1组、2组动物的体温、呼吸、心率、白细胞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P<0.05)。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犤(39.56±0.59)℃,(37.98±0.52)℃;(124.23±4.12)次/min,(92.56±2.95)次/min;(325.96±84.53)次/min,(258.16±75.42)次/min,(P<0.05)犦,尤其以外周血白细胞含量差异明显犤(19.46±0.91)×109/L,(10.83±0.87)×109/L,(P<0.01)犦。②各组动物的静脉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尿素氮含量、肌酐含量、肌酸激酶活性、乳酸脱氢酶活性、血浆内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出血1组、2组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出血2组高于出血1组犤(35.04±7.54)μkat/L,(24.25±5.42)μkat/L;(51.61±10.47)μkat/L,(33.77±7.44)μkat/L;(21.12±2.93)mmol/L,(9.78±1.45)mmol/L;(68.57±5.24)μmol/L,(40.54±3.95)μmol/L;(706.44±44.92)μkat/L,(189.23±25.08)μkat/L;(357.96±40.95)μkat/L,(149.60±19.10)(P<0.05)犦,尤其以血浆内毒素含量差异明显犤(1.025±0.250)Eu/mL,(0.595±0.150)Eu/mL,(P<0.01)犦。③实验动物的主要脏器病理改变:大鼠脑出血各时相点动物的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出血1组在24~36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h基本恢复正常,出血2组较出血1组炎性损害更加明显持久,在24~48h的脏器病理变化达到高峰,72h仍可见炎性损害。结论:显示0.8U胶原酶模型是较成功的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该模型符合临床常见诱发因素,各器官功能的各项指标变化能动态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构建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模型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完成。①选取清洁级5~8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42只、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42只,后两组又分为4,8,12,24,36,48,72h7个时相点,6只/时相点。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采用直体定向术在大鼠尾状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加肝素建立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在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用微量注射器(针头直径约0.6mm)沿钻7L垂赢进针6mm,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缓慢注入Ⅶ型胶顾酶6.668nkat和3.5lU肝素钠混合液2μL;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注入Ⅶ型胶原酶13.336nkat和3.5lU肝索钠混合液2μL,留针10min后缓慢退出。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参观察术后各时相点大鼠症状及体征变化。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光镜下观察脑、肺、肝、肾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计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术后脑大体形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明显血肿;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在术后4h均形成血肿.24h后血肿基本不再增大。VⅡ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形成的血肿大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②各组大鼠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3.32&;#177;0。49),(1.64&;#177;0.18)分,P〈0.01]。③各组大鼠术后呼吸、心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肾功、心肌酶学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均明显升高(P〈0.01),且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各指标升高幅度显著高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P〈0.05)一各组大鼠术后主要脏器病理的改变: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器官组织结构恭本正常。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肺、肝、小肠、肾等脏器各时棚点的病理改变以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为主.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肺、肝、小肠、肾等脏器各时相点的炎性病理改变均较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更加明显、持久:⑤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Ⅶ型胶原酶6.668nkat+肝素钠组分别为75.4%和21.4%,Ⅶ型胶原酶13.336nkat+肝素钠组分别为100%和67.9%。 结论:大鼠尾状核注入13.336nkatⅦ型胶原酶加肝素法可以成功构建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Ⅶ型胶原酶加肝素构建大鼠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为进一步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模型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完成。①选取清洁级5~8月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42只、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42只,后两组又分为4,8,12,24,36,48,72h7个时相点,6只/时相点。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采用立体定向术在大鼠尾状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加肝素建立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在立体定向仪的引导下,用微量注射器(针头直径约0.6mm)沿钻孔垂直进针6mm,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缓慢注入Ⅶ型胶原酶6.668nkat和3.5IU肝素钠混合液2μL;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注入VII型胶原酶13.336nkat和3.5IU肝素钠混合液2μL,留针10min后缓慢退出。假手术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③观察术后各时相点大鼠症状及体征变化,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肝肾功能及心肌酶学的改变,光镜下观察脑、肺、肝、肾和小肠组织病理变化,计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9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术后脑大体形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明显血肿;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在术后4h均形成血肿,24h后血肿基本不再增大。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形成的血肿大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②各组大鼠术后神经功能的变化: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3.32±0.49),(1.64±0.18)分,P<0.01]。③各组大鼠术后呼吸、心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肾功、心肌酶学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均明显升高(P<0.01),且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各指标升高幅度显著高于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P<0.05)。④各组大鼠术后主要脏器病理的改变: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器官组织结构基本正常。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肺、肝、小肠、肾等脏器各时相点的病理改变以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为主。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肺、肝、小肠、肾等脏器各时相点的炎性病理改变均较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更加明显、持久。⑤脑出血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Ⅶ型胶原酶6.668nkat 肝素钠组分别为75.4%和21.4%,Ⅶ型胶原酶13.336nkat 肝素钠组分别为100%和67.9%。结论:大鼠尾状核注入13.336nkatⅦ型胶原酶加肝素法可以成功构建脑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9.
蔚志刚  张侠  鹿寒冰  郭靖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64-66,i0002
目的: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观察Caspase-3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4—10/12在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D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及手术组(30只),手术组分2,12,24,48,72h,7d6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观察并检测大鼠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及主要官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肺及肾脏Caspase-3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细胞与数耳。 结果:纳入动物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命体征观察及血生化检测:手术组大鼠的体温升高,呼吸、心率增快,血生化各项指标亦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②各组大鼠脏器的病理改变:正常对照组各脏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正常;假手术组病理学改变轻微;手术组主要表现为功能障碍器官以炎症为主的非特异性改变。脑:细胞核固缩,核仁消失,胞浆疏松,染色变浅,问质水肿,细胞密度减少。肺:可见渗出、间质增宽,肺泡内有带状、片状或广泛水肿、血管周围水肿套、部分包膜下水肿;间质大量炎细胞浸润,分类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局灶性肺不张,个别小支气管内可见少量渗出物。肝:肝细胞高度肿胀和炎性细胞浸润。肾:肾小球充血肿胀,白细胞浸润或肾小管管腔可见均质蛋白管型,间质明显淤血。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脑、肺和肾脏有微量Caspase-3表达;手术组再灌注2h后亦有少量Caspase-3阳性表达,但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12h明显增多,24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7d时仍有少量表达。12.24,48h与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以肾脏Caspase-3表达增高最为明显。 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后Caspase-3表达上调,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可能与脑源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实验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研究脑卒中发病机制、治疗及康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模型成功及稳定性因素为提高模型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探讨影响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相关因素。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动物实验室。动物:雄性Wistar大鼠75只,体质量260~350g,共分5组(n=15):A组:颈外动脉结扎(ex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ECAO) 翼腭动脉结扎(pterygopalarteryocclusion,PPAO) 聚乙烯醇栓线;B组:E-CAO PPAO 硅胶栓线;C组:ECAO 聚乙烯醇栓线;D组:ECAO 硅胶栓线;E组:假手术组。干预:A和B组采用丝线结扎翼腭动脉,近心端结扎颈总动脉,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远端,在颈总动脉上剪一小口,边松血管夹,边进线(A组用聚乙烯醇栓线,B组用硅胶栓线),至有阻力不能再进为止。C和D组不结扎翼腭动脉,其余步骤相同。E组手术和结扎动脉与缺血动物相同,但颈内动脉内不栓线。主要观察指标:动物模型出现率;梗死体积。结果:A,B组动物的模型出现率较C,D组高,模型成功动物栓线进入颅内长度多在7mm左右,而不成功动物则多在4mm以下。A,C组较B,D组神经缺损症状出现早,同一时间内的梗死体积显著增大。结论:翼腭动脉结扎与否是影响模型成功率高低  相似文献   

11.
MODSE各脏器纤维连接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E)的纤维连接蛋白(FN)在各重要器官组织(心、脑、肺、肾和肝)的分布特点,探讨MODSE的内皮损伤特点及凝血功能失调机制。方法建立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的MODSE模型,设立青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及两组相应的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和72h采用链霉素一卵白素一生物素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LSAB)对各重要器官进行研究。结果MODSE和青年MODS组FN表达强度主要为阴性和弱阳性,MODSE组比青年MODS组FN降低得快且早,而老年假手术组(SOGE组)也比青年假手术组(SOG)的FN表达强度要弱一些,各组织一般在0.5~48.0h降低得比较显著。结论 MODSE、MODS和SOGE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MODSE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189例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通过对189例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老年MODS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认识。方法对189例老年MODS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首发衰竭器官和衰竭器官个数等死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是老年MODS最为常见到诱发因素,尤其是肺部感染。首发衰竭器官也以肺居首位。老年MODS的预后与年龄有关(P<0.05),而且与其器官衰竭数及是否伴有肾功能衰竭直接相关(P<0.01)。结论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可降低老年MODS的发生率。在老年MODS的治疗过程中,积极地预防肾功能衰竭,可降低老年MODS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大鼠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质量浓度变化以及他在大鼠肺、肾、小肠组织中的表达,初步验证细胞外基质的损伤是MODS发病机制之一,为MODS防治提供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8只大鼠)、MODS模型组(32只),模型组又分为造模后12 h、24 h、48 h、72 h不同时相组,每组8只.模型制备采用二次打击模型即失血加酵母多糖攻击:大鼠左眼球取血1 mL/100 g,4 h后无菌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石蜡混悬液(1 g/320 mL),用量4 mL/100 g.造模后在不同的时相处死搜集标本.用光镜观察肺、肾、小肠标本在MODS不同时相的结构变化;用ELISA法检测对照组及模型组不同时相血浆中MMP-9的质量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在MODS不同时相的肺、肾、小肠中的表达.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各组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脏器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ELISA检测表明造模后12~48 h模型大鼠血浆中MMP-9质量浓度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峰值见于造模后48 h(P<0.01);免疫组化检测表明各组织中MMP-9的阳性表达12-72 h组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所增加(P<0.05),且与血浆MMP-9质量浓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MMP-9的增加与早期器官功能的损害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破坏血管基膜的完整性及组织结构,导致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