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选择90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的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术后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术后营养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明显优于传统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4,(30):105-106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我院肿瘤外科自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诊的9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9例)和观察组(n=49例),治疗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传统肠外营养进行营养支持,以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免疫指标(Ig A、Ig G、Ig M)以及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预后指标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提高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常规营养的对照组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比较其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且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7,(3):182-18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山西大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第7天采集两组患者粪便和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肠道菌群的构成、免疫学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结果:术后观察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学指标白介素-2(IL-2)、IgA、IgG、IgM、CD3~+、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微生态肠内营养能有效地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术后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胃肠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5例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观察2组术后营养状况,包括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量变化情况;并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排便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可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骨盆骨折术后恢复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9例骨盆骨折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于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比较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液化、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d、5d、8d血清白蛋白(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恶心呕吐、腹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切口液化发生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5d、8d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盆骨折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安全可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方法随机抽选在我院进行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患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通过精心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营养指标改变、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较术前体质量均有所下降,肠外营养组下降更为显著,早期肠内营养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短(P<0.05)。结论老年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确保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术后采用TPN治疗7d;实验组31例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8d早晨分别检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并观察各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下降值、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拆线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的、可行的。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186例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营养组108例,于术中将肠内营养管置入空肠起始处,术后24 h予以肠内营养,维持7~10 d,患者能较正常进食糊食或半流质后停止;对照组78例,术后常规行静脉营养治疗,胃肠蠕动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分别于术前1日和术后第8日测量患者体质量,检测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记录肛门排气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肛门排气时间营养组为(48±4)h明显少于对照组(72±6)h(t=2.236,P<0.05);营养组术后在胃肠功能及免疫功能恢复、体质量维持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期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轻(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其临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观察治疗10 d后CD3^+、CD4^+、IgE、IgG等免疫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0 d后,观察组血清IgG、IgM、IgA显著高于对照组(t=2.18、3.42、11.23,均P<0.05),IgE显著低于对照组(t =4.76,P<0.05);观察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水平值均高于对照组(t=21.41、5.38,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0%(χ^2=4.73,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48例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组血清蛋白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状况指标。结果 EN组与TPN组比较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14天,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CD4+T细胞、NK细胞、IgM、IgG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结果 的影响.方法 选择需要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予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均为4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水平、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EORTC QLQ-C30问卷调查中,观察组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行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5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观察组)和采用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时的APACHEⅡ评分、前清蛋白与血清清蛋白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 APACHEⅡ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后3周时APACHEⅡ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1.7±0.4)分vs.(3.0±0.9)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时前清蛋白含量均值为(263.5±11.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含量水平(200.9±15.8)mg/L(P<0.05),与此同时,两组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后3周时血清清蛋白含量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4.1±2.5)g/L vs.(31.5±3.0)g/L](P<0.05)。结论早期行肠内营养对于改善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对肠瘘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选取本院胃肠外科收治的128例肠瘘患者,根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支持,两组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7d血红蛋白、白蛋白、前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86、14.563、12.036、16.234,均P<0.05).观察组感染率、肠造口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076、12.507,均P< 0.05),7d营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01,P<0.05),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更能有效提高肠瘘患者营养水平,降低患者感染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149例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91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术后24~48 h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时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不同.结果 ①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②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3.8±1.3)d,排便时间(6.2±3.5)d,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5.4±2.1)d,排便时间(7.8±4.2)d,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③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13.2±3.3)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16.2±4.1)d,前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它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方法将46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于术前3天、术后9天检测营养和免疫指标,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结果术前3天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4/CD8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术后8天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3天,排便时间提前1.4天,住院时间16.7天少于对照组20.3天(P<0.05)。营养费用1145元,明显少于对照组1876元(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普外科术后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PN)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胃排空恢复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空腹血糖水平。结果观察组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7.40±4.87)mg/L、(289.47±49.82)g/L,均高于对照组的(23.51±4.56)mg/L、(226.66±46.2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排空恢复时间、肠道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水平高于术后第1天和观察组术后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普外科术后患者采取肠外营养支持干预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加速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胃腺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行肠外营养。观察2组体质量、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IgG、IgA、IgM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IgG、IgA、Ig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gG、IgA、Ig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146例胃肿瘤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72例,肠外营养组(PN组)7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比较治疗后24h尿素(Urea)和肌酐排泄量(Cr)、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A、HB、TF和TLC、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3、2.143、2.204、2.195、2.263、2.187、2.248、2.177、0.752、2.011、2.137、2.141、2.136、2.077、2.056、2.033,均P〈0.05),治疗后两组PA、HB、TF和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148、2.177、2.185、2.063、2.107,均P〈0.05)。EN组与PN组比较,Urea、Cr、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9、2.231、2.357、2.211、2.173,均P〈0.05)。结论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肿瘤患者早期的营养状态的改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